地铁运营初期车站隧道气温变化规律研究

2018-06-19 03:20胡海明徐清荣姜波李娟房烁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气温测点车站

胡海明 徐清荣 姜波 李娟 房烁

1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国内地铁的大力建设,我国开通地铁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限于地铁在我国起步晚,我国在地铁运营阶段的相关研究尚不完善,尤其在运营阶段隧道温度方面的研究[1-3]。国内外关于隧道温度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现场实测[4-7],模型试验[8]及数值模拟[9-11]等方法。

目前,国内期刊文献有关地铁隧道内温度实测研究成果极少[4],但温度实测数据又是地铁隧道风机、排热风机等控制的关键数据,同时也是影响车厢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地铁隧道温度开展相关研究。在地铁隧道中,按照惯例可将地铁隧道分为区间隧道和车站隧道,它们分别指车站端头之间的隧道与车站范围的隧道。本文就单个车站隧道温度变化展开了探讨,采用温度的实测法获取相关数据以开展研究。

1 现场温度实测

1.1 测试地点选取

选取运营时间不超3年的苏州地铁2号线作为测试线路,测试其中一个地下车站范围内隧道气温。

1.2 测试设备选取

综合考虑测试精度,数据连续性及设备布置方便性,选用单台设备测试一个测点的方法,选取具有数据记录功能的温湿度测试设备,分别安装至测试点,通过后期数据读取获得所有测点温湿度数据。

温湿度测试,选用仪器参数如表1:

表1 测试设备参数表

1.3 测试位置

隧道气温为温度场,因其较难测试,且隧道内较高气温的应用价值更高,因此设置温度测点时,主要测试车站隧道的最高温度值,根据相关研究及工程经验,车站隧道气温最高点出现在车站端头和车站隧道中间等位置,因此在上述位置进行选点,如图1。

图1 测点布置简图

考虑运营安全、便于安装、测点数据适用性等多种因素,将测试设备捆扎在下行线隧道右侧侧壁上方,安装高度约为3.5 m。

1.4 测试安排

为验证各因素对隧道气温的影响,测试中加入隧道风机和排热风机两部分因素。

具体测试安排为:测试日期2016年7月24日~2016年7月30日,隧道风机,7月26日00:52:00~0:54:00开启,沿车行方向上行端送风,下行端排风,其他时段不开启,排热风机,13:00-15:00,频率50Hz开启,全线开启,15:00-16:00,频率30Hz开启,全线开启,其他时段不开启。

2 数据分析

2.1 总体分析

经过前后10多天的测试工作,获取了测点1、测点2、测点3在2016年7月24日~7月30日之间的温度数据,具体见图2:

图2 各测点7月24日~7月30日温度曲线

根据图2,总体看,各个测点温度数据有5个主要特点:

1)测点1、测点2、测点3温度数据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以24h为一个周期呈锯齿形变化,白天出现温度高峰,晚上出现温度低谷,每天22:00点以后隧道内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在第二天早上6:00点左右达到温度最低点,而后随着地铁运营,隧道内温度逐渐升高,至15:00点左右达到温度最高点,而后缓慢下降,至22:00点明显下降。

2)温度峰值每天均不同,且有一定的趋势,从7月24日-7月30日的温度数据可知,峰值温度从7月24日开始逐渐升高,至7月27日、7月28日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

3)从5:30至22:50,隧道内温度呈锯齿形变化(如测点1在7月27日温度变化,见图3),温度变化幅度介于1~2℃之间,其变化与地铁列车运行对应,列车经过测点时温度升高,经过后温度降低,且隧道温度在白天的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分别基本稳定在25.5℃、26℃左右。

图3 测点1于7月27日温度变化图

4)每次车辆经过测点,其引起的温度变化不同,但每次温度变化差值在2℃之内,其与每次车辆经过测点时对测点周围空气扰动及车辆散热不同有关。

图4 测点1在7月25日5∶40~6∶40的温湿度变化趋势图

5)各测点每天5:50分左右会出现一天的最低温度点,三个测点中测点1温度低点最明显,测点3最不明显,初步分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运营初期车辆运动加速了隧道空气与隧道壁的热量交换,且运营初期车辆散热小于隧道空气散至隧道壁及室外的热量,出现短暂的温度低值点,随客流增加及车辆散热在隧道内集聚,隧道气温逐渐升高。另一个是车辆的运行加速了隧道内水分蒸发,可能起降温作用,从测点1在7月25日5:40~6:40的温湿度变化图(图4)可知(图4中温度值加了68℃),出现温度峰值时就会出现湿度谷值,温度谷值又与湿度峰值对应。从温湿度峰谷值点的相关空气参数可知,温度的变化未引起湿度的大幅度变化,考虑设备精度问题,其湿度可基本认为不变。由此可知,水分蒸发对隧道空气温度基本无影响。故,隧道气温的主要受隧道空气与隧道壁的热量交换及车辆散热影响,基本不受隧道内水分蒸发影响。

2.2 不同位置测点温度比较

比较测点1、测点2、测点3温度数据,可以发现,虽然各点温度变化趋势类似,但仍有诸多不同之处。

1)在多日温度变化幅度方面,测点1温度在24℃~27℃之间变化,白天(5:30至22:50)温度基本在25℃以上,晚上温度基本稳定在24℃以上。测点2温度在25~29℃之间变化,白天基本在25.5℃以上,晚上基本稳定在25℃以上。测点3温度在24.8~27.5℃之间变化,白天基本在25℃以上,晚上温度基本稳定在24.8℃以上。对比可知,测点2温度变化幅度最大,为4℃。测点1次之,为3℃,测点3为2.7℃。上述情况可理解为各测试点受车辆散热、室外等外部因素影响不同,其中测点2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大,测点1次之,测点3最小。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各测点相对外部因素位置不同,测点1位于车行方向上方,受室外气流影响在三测点中最大、车辆散热影响最小。测点2位于车站隧道中部,受室外气流影响居中,受车辆影响最大。测点3位于车行方向上方,受室外气流影响最小,受车辆影响居中,又因车辆散热是隧道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故出现上述情况。

2)在一日温度变化幅度方面,测点1、测点2、测点3在白天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9℃、2.5℃、1.5℃。出现上述情况与也是因各测点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同。

3)在每天最高、最低温度方面,三个测点为测点2>测点3>测点1。上述情况,主要因测点布置位置不同及室外气温影响。测点1和测点3处隧道空气与室外空气有交换,而测点2处车站中部,加之车辆在车站短暂停靠,导致测点2处车辆散热集聚,故出现测点1、测点3的最低温度低于测点2的现象。对于测点1和测点3,因测点1位于车行方向的后侧,测点3位于车行方向的前方,测点1受室外新风影响大于测点3。加之出现最低温度时刻一般为5:50,该时刻,室外气温基本处于28℃~31℃之间(见图5),室外气流经过约50 m的通风道到达测点时,其温度已经降至约25℃左右,对测点的升温作用已很小。故此时车辆散热基本成为影响各测点气流温度的唯一主要因素,所以三测点最高、最低温度测点2>测点3>测点1。

图5 测试时期当地室外气温

各测点温度曲线沿温度轴由高至低,基本呈测点2、测点3、测点1顺序分布,可用图6简述三个测点温度、位置关系。

由图6可知,车站隧道空气温度呈中间高两端低分布,其中车站起点(车辆入站点)温度低于终点温度(车辆出站端)。限于测点较少,难以准确获得车站隧道空气具体温度分布,根据测点所在位置,隧道气流流动状况及车辆散热情况,可能主要有四种情况,如图中A、B、C、D四条曲线,对应关系为:A—线性曲线,B—多项式曲线,C—无规律曲线,D—幂指曲线。因车站端头气流充分混合,车辆经过及离开时能较大改变隧道空气温度,气温相对较低。根据三测点温度变化幅度测点2>测点1>测点3,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三个测点温度变化速率为2>测点1>测点3。故车站隧道沿车行方向气温分布曲线最可能为曲线B和C,又因为车站隧道气温影响因素沿车行方向无突然、多变因素,故车站隧道气温分别应呈多项式曲线形式,是否为该形式可在后期测试研究中进行验证。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隧道风机的影响

为判断隧道风机对隧道内空气温度的影响,设计测试方案时加入了隧道风机开启项目。具体开启方案见“1.4节”,测试结果显示各测点在2016年7月26日00:53左右均出现一个温度峰值,1:10左右隧道气温恢复正常,具体数据见图7。

图7 各测点7月26日00∶00∶00~2∶00∶00温度曲线

从图7可知,各测点出现温度峰值时刻先后顺序为测点1>测点2>测点3,其与测点相对气流的位置有关,隧道风机送入隧道的室外新风,先后经过测点1、测点2与测点3,因此出现上述情况。另外,各测点温度峰值分别为29.4℃、28.8℃、26.6℃,测点2>测点1>测点3,该日最高最低室外温度分别为38℃、29℃。三测点最高峰值温度与一天中最低温度接近,而隧道风机开启时刻也基本为一天气温最低时刻,印证了隧道风机开启后能较大改变隧道内气体温度,使其温度接近室外气温。

图8 各测点气流流动示意图

从各测点温度变化来看,隧道风机送风气流在通过三个测点时,应该是一个气温逐渐下降过程,测点1的峰值温度应该最高,但现实是测点2峰值最大。此时各测点不受车辆散热影响,三测点隧道内气流速度因隧道截面相同而基本相同,各测点受隧道内水分蒸发也应基本相同。排除车辆散热与水分散热影响后,还剩气流扰动影响。因为三个测点距离活塞风孔位置不同,气流在各测点流动也不同,测点1和测点3由于处于风口位置,存在气流混合与扰动,测点2气流相对平稳,类似活塞一样利用室外空气将隧道空气挤出室外(图8)。从气流组织看,测点1、测点3处为紊流非等温射流,测点2处为等温层流射流。测点1处室外空气与隧道空气激烈混合,测点3处降温后的室外空气与隧道空气激烈混合,测点2处经过初步降温的室外空气,故测点2温度更接近室外空气温度,三个测点温度峰值出现测点2>测点1>测点3的状况。

3.2 排热风机到影响

近年,随着国内开通地铁城市的增多,对应排热风机效果的质疑也在不断增加。排热风机对车站隧道降温效果如何,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对此在进行隧道空气温度测试时考虑了排热风机影响,在测试周期内对排热风机进行控制,图9列出三个测点在7月28日、7月29日的温度数据。

图9 各测点7月28日、7月29日温度曲线

从图9可知,7月29日温度曲线与7月28日明显不同。7月28日温度曲线为典型曲线(见图1),7月29日不同温度曲线的出现,是因为排热风机在13:00~17:00开启造成的。7月28日各测点温度曲线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温度曲线呈阶段性变化,在排热风机开启的第一小时,即13:00~14:00温度曲线快速下降,而后上升,至17:00基本恢复正常情况。在13:00~14:00、14:00~15:00、15:00~17:00三个时段,三个测点温度峰值相对正常情况均分别平均降低0.5℃、1.75℃、1℃,温度谷值分别降低0.15℃、0.4℃、0.25℃。二是,三个测点温度曲线呈层次分布,从上至下依次为测点2、测点3、测点1,各测点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三是,开启排热风机,对车站隧道气温谷值的影响小于峰值。出现上述三个特点,可从排热风机开闭及测点所处位置来分析。

出现第一种特征,显然是受排热风机开启影响。排热风机在13:00~15:00以工况状态运行,车站两端两个排热风机均以50 m3/s向外排风。在15:00~17:00排热风机以小风量运行,在忽略变频衰减时,以30 m3/s向外排风。在风机初始排风时,车辆散热所形成的车站隧道热空气被排至室外,车站隧道气压降低。区间隧道内冷空气、车站冷空气进入车站隧道,车站隧道峰值温度先瞬降1℃,而后在1小时内再逐渐降低1℃。在13:00~14:00,区间隧道及车站冷风,排热风机排风对车站隧道起降温作用,车辆散热及室外新风对车站隧道升温作用,该段时间内前者作用大于后者,呈现出车站隧道温度峰值逐渐降低的现象。至14:00时前者作用与后者作用达到平衡,因隧道壁温变化速率远小于隧道气温的变化速率,隧道散热对隧道气温影响作用逐渐凸显,体现为隧道气温逐渐升高。至15:00时达到新的平衡,而从15:00时开始排热风机风量变小,又出现新的不平衡。车站隧道气温峰值较15:00升高0.3℃作用,至17:00风机关闭,车站隧道气温变化归于正常。

对应第二种现象,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对于三个测点温度曲线分层现象,已在“3.2节”解释。对于开启排热风机后,三个测点在温度曲线分层顺序不变化且变化趋势一致的情况,可从排热风机对三个测点均起到降温作用,且降温效果基本相同来解释。

3.3 室外气温的影响

为判断室外气温对车站隧道温度影响,现将三个测点在7月24日~7月30日的每日最高、最低温度值列出,与7月24日~7月30室外最低气温(室外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一起制作成图,见图10。

图10 各测点在7月24日~7月30温度峰谷值及室外最低温度曲线

判断室外气温是否对车站隧道气温有影响,可从温度变化趋势、温度值等方面进行判断。判断室外气温对车站隧道影响大小,主要可从室外气温变化量对车站隧道温度变化量的影响来分析。从上图可知,三个测点温度峰谷值变化趋势与室外气温温度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但总体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室外气温升高时测点峰值基本均有一定量的升高,在室外气温降低时测点峰谷值有升有降。在测点时期内各测点峰谷值变化幅度较小,分别为0.5℃和1℃,同时期的室外气温变化幅度则为3℃。测试时期车辆散热、隧道壁温等外部因素均变化较小,可知室外气温对车站隧道气温有一定影响,其中对温度峰值提升幅度大于温度谷值。

在室外气温对不同测点影响方面,各测点在室外气温变化幅度在3℃时,测点1、测点2、测点3温度峰值变化分别为0.6℃、1.1℃、0.7℃,温度谷值变化分别为0.6℃、0.6℃、0.5℃,各测点温度变化为测点2>测点3≈测点1,可知室外气温对车站端头隧道气温影响小于对车站中部气温影响。

3.4 车辆散热的影响

根据图3、图4各测点温度曲线可知,车辆散热是影响车站隧道白天(5:30至22:50)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图3、图4中,各测点白天温度曲线的变化呈周期性的锯齿状,温度变化周期约为6分钟,与测试车站约6分钟的发车间隔一致。晚上无车辆通过时,各测点温度无周期性变化,基本保持不变,由此可知车站隧道白天温度变化的主因是由车辆运行。在引起隧道气温波动升高的热源方面,具体是随活塞风进入的室外空气还是车辆散热,可从隧道气温随室外气温变化,车辆在隧道单位时间散热量,活塞风排热量,隧道最高温与当日最低温对比分析。由图11可知,隧道气温并未随室外气温变化而显著变化,且在室外气温降低的时候,隧道气温某些天还在升高,结合齐江浩[3]等测试数据,测试时段,夏季活塞风引起换热量约为18万kJ,而夏季列车散热量约为52万kJ,故可知,引起隧道锯齿形温升的主要因素为车辆散热。

4 结论

1)车站隧道温度以24h为一个周期变化,每日6:00点左右出现温度谷值,至15:00点左右达到当日温度最高点,而后缓慢下降,至22:00点明显下降。

2)从5:30至22:50,隧道内温度以发车间隔为周期呈锯齿形周期变化,温度变化幅度介于1℃~2℃之间。隧道温度在白天的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分别基本稳定在25.5℃、26℃左右。

3)车站隧道不同位置,多日和每日温度变化幅度方面,沿车行方向,站点中部>进站端>出站端。在每天最高、最低温度方面,车站隧道沿车行方向,站点中部>出站端>进站端。

4)隧道风机开启可较大幅度改变车站隧道温度,使其温度接近室外气温。在隧道风机开启后,车站隧道沿车行方向,出现温度峰值的先后顺序为进站端、站点中部、出站端,在受隧道风机影响方面,大小顺序为站点中部>进站端>出站端。

5)隧道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受隧道空气与隧道壁的热量交换及车辆散热影响,基本不受隧道内水分蒸发影响。

6)排热风机在夏季对车站隧道空气起降温作用,可使气温峰谷值分别降低0.5~1.75℃和0.15~0.4℃。沿车行方向,车站隧道各点受排热风机影响大小排序为站点中部>出站端>进站端。

7)在室外气温对隧道气温的影响方面,沿车行方向,车站隧道各点温度受影响大小顺序为为中部>出站端≈进站端。

8)车辆散热影响的是车站隧道的瞬时温度,表现为白天温度曲线的周期性变化,而室外气温对车站隧道气温起总体性影响,表现为车站隧道每天的平均温度、峰谷值温度随室外气温变化而变化。

猜你喜欢
气温测点车站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车站一角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某废钢渣车间落锤冲击振动特性研究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动量轮诊断测点配置与资源占用度成本评价
车站联锁仿真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高层建筑二维风致响应实测中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