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千里 图/小飞刀
具有明代家具风格的木椅子
作为我国道家学说经典的“五行”,以“金木水火土”为元素。迷信的人们算命堪舆,命中若是缺乏“金木水火土”的一种或若干种,就得寻找破解的方法,以求一生幸福平安,得以益寿延年长命百岁。
在我国古籍“构木为巢”中,亦足以找到民间传说的一些证据。
我们的祖先在告别山顶洞人的穴居生活后,就学会选择木头搭建自己的栖居。也因为木头学会了“钻木取火”,不再茹毛饮血;学会了垒土成台和垒木为巢,环之于水和暖之于火,舒展出一幅原始社会先民们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
在《康熙字典》里,带“木”部的字居然有1413个之多,其中400个字与建筑有关。考证这些文字的缘起和演变,我们的祖先从仓颉造字开始,就已选择了以木为本的简约生活。
木头给予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温暖和朴素,质朴平顺而又千变万化的独特纹理、柔和平实的触感、芳香优雅的气味,能抚慰并调节人们纷乱浮躁的情绪,诱发穿越时空的思绪,产生电光石火的灵感。
从以上积极意义上说,木头拥有着比世间万物的其他材料(包括金银财宝等贵重金属)所不可比拟的特殊气质,蕴藏着赏心悦目的美感。
木头来自森林和树林,它吸收太阳无以伦比的超强正能量,以自然界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生长而成。树木和木头之优良特质,主要也体现在其对生态环境的友好性上。
衢州宗祠梁架
晋语曰:“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只要加以最基本的照料养护,木头就是可再生的材料。与金属和玻璃、陶瓷等材料相比较,木头在其采伐及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更少,木头的回收和降解等也更加容易,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树木和木头的美感来自天然生成,每棵、每段、每块的木质材料,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精神面貌、雅致大气的韵味。
树木独特的年轮如DNA,真实记录了其漫长经历的生长过程:一般只要春季气候温和而且雨量充沛,树木的生长就很快,这时形成的木材质地良好,就像婴儿健康地正常发育;到了秋季,天气渐冷且雨量减少,树木的生长虽然相对缓慢,但这时形成的木材质地坚实紧密,就像青年人的骨骼强壮。
年复一年的天地精灵造化,造就树木形成了色泽和质地不尽相同的一圈一圈的环纹。树木最初的年轮一般比较宽,这表示那时它身强力壮,具有顽强的成长能力。如若年轮有所游艺偏心,说明树木在生长时两边的环境有所不同,在北半球它通常是朝南的一面年轮较宽。
据专家科普介绍:一棵倾斜向上生长的树木,很可能是受到竞争树根的推压和挤兑,从而不能很好地直立生长,但就在它的另一侧,往往却会长出更多的树杈和枝蔓,以本能地防止倾倒匍匐,这样也会在年轮的宽度上有所表示。
毋庸讳言,往往木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只是其美丽的年轮和纹理,还有树节和树疤、树瘤这样的先天缺陷,甚至虫蛀和虫蚀过的难看伤痕疤迹。但这不就像我们人类自身一样?谁能保证自己这一辈子没灾没祸、没伤没病,甚至留下难以抹平的心灵创伤?
怀着敬畏大自然的健康环保心态,对树木和木头妥善地加以利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幸福生活、美化我们的日常居家,还会帮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奥秘,映照出理解生命形态的路径。
我就是一棵老树,抑或是一块朽木,朽木不可雕。
孩提时代父亲对我的殷切教诲,早已深深嵌入并融进我的年轮。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知道为人的道德底线就是正直。我给我妹妹的女儿取名,也有“正直”的寓意和寄托。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孕育出木匠大师级人物鲁班。鲁班在建筑方面无以伦比的卓越成就,显然就与木头和木料分不开。我国现在建筑设计的最高奖项就是鲁班奖。
在我国的木建筑和木制作中,通常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梁柱和檩桁等组成。梁柱和檩桁也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决定性重要因素。
《庄子》是一部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大智慧之书。该书讲了一个名叫梓庆的木匠的故事。梓庆擅长木头的制作,特别是一种类似于钟的叫做“鐻”的乐器,看过的人们无不叹为观止。
鲁国的君王想知道木匠梓庆是如何制作鐻。梓庆便回答说:“在做鐻之前我就开始静养心思。斋戒到了第三天,官位俸禄这些杂念就已抛却;到第五天,对别人的褒贬非议尽皆忘却;到第七天,世间的纷扰不再,直至到完全忘我的境地。然后我进入深山老林观察木料的质地,精心挑选最合适的材料。等到一个完整的鐻已经成木在胸,我才会开始动手制作鐻。”
梓庆最后总结说:“只有将木材天性和手工技艺紧密结合,制成诸如鐻这样的器物,才会被人视作是鬼斧神工。”
将原初朴素的木头加工成精巧的木作,不仅要求劳作者双手工巧,还要融会创造的心思。很多人愿意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木器,正是为了获得这种心手合一的奇妙体验。
在现当代的木工作业中,手工操作仍占据主要部分,其中包含着划线和切削、刨平和凿榫、打磨和凿花等纷繁复杂的动作。虽然电动机械可减轻劳作的强度,但绝对无法取代灵巧的双手。就像我始终如一地固执自见,认为计算机和机器人即便再超能,也绝对取代不了人的智慧和思想。
在山西晋城的大阳古镇,旅游开发虽然刚开始不久,但却有一处可提供游客身临其境体验的传统木作馆。
我在参观木作馆时流连忘返。这一传统木作馆收藏的木作珍品之多,我既感到惊讶和由衷的佩服,更感谓赞叹旅游开发公司的远见卓识,产生这一文化创意的大手笔。
在大阳古镇运营的这家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北京立根集团的倾情倾力投资为主,立根集团的董事长张志雄先生不仅目光远大,其本人小时候也曾是一位木匠。我不由地触景生情,勾起对自己身世的一些回忆。
我的家庭成分不是干部,而是手工工人,就因为我的父亲曾是一位木匠,一位在土改时三年学徒刚要满师的木匠。
早年解放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南下来到福建,1949年8月25日解放了仙游县之后,作为仙游县的原住民,我父亲于1950年投身参加革命工作。而作为他基层从政的第一站,就是在仙游县总工会当干部。
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曾一度靠边站赋闲,百无聊赖中他靠自己早年学会的木匠手艺,拿起了斧头和锯子、刨子等工具,既有榫有卯,又有滋有味,自食其力给家里谋福利,打造出一个木头制作的约一米八高、可存放锅碗瓢盆的橱柜。
这也是幼小的我第一次眼见为实,真正领略到了父亲的木工手艺活——虽然时隔他离开木匠生涯已足有十八年,但他的木工手艺并没有彻底忘却荒废。
当然,父亲木匠的手艺后来再没能施展过——起初是因为没有制作所需木头的可靠来源,后来是因为“文革”结束之后,他迅速地复出走上岗位从政。
父亲亲手打造的这个锅碗橱柜,在家里至少用了二十年,用到我十六岁不如社会参加工作后,又沿用到在稍后的年月里,我随着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走向了南太平洋,以及再到后来我走向远方的解放军北京总部大院。
连江民居梁架
父亲制作的这个橱柜压根不算豪华,但确实非常的结实和实用。不知道它经历了多次搬家,如今是否还保留在福建老家我妹妹的房子里。如果这个差不多已有50年历史的旧橱柜还在,对我或多或少也是一个值得念想之物,留住少年就已离家的我的一些怅然乡愁,以及我对家乡仙游县魂牵梦萦的乡恋。
参观大阳古镇的传统木作馆,我不仅心驰神往、浮想联翩,还勾起自己对年少时的不绝如缕的往事记忆,也曾当过两三个月木工学徒的蹉跎岁月回闪。
在这个世界上,要不是我自己作如下的回忆,恐怕只有我身体尚且健康硬朗的老母亲和两位妹妹,她们或许还能依稀记得,年少时的我曾干过两三个月的木工。
也是因为“文化大革命”,以及众所周知的当年“停课闹革命”,我和所有刚刚小学毕业的同学,都因无异于辍学而无可事事,即便是连好学上进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一时间也脑弦和心弦同时如钟表停摆,似乎成了终日游手好闲的市井社会小混混。
为了不让我卷入大人们的狂热武斗而学坏,父亲决计把我送去给一位也在县城的木匠当学徒工,我心悦诚服地服气和顺从。就像当时一些女同学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去当裁缝学徒一样,今后若能学有一技之长,都不失为一个足以自食其力、养家糊口的好选择。
但我木匠学徒只当了两三个月,就命运多舛地再也当不下去。
原因说来也很是简单:这位木匠师傅名叫“阿森”,虽然师傅对我的勤奋好学怀有好感,但师傅的小舅子与我一样年纪,却非常地势利眼。他认为我就是该逆来顺受的学徒工,处处想欺负和刁难我,时不时制造打压我的机会。
我受师傅的悉心施教,这位势利眼的小舅子在红眼的同时,时不时对我抛以极端蔑视和妒忌的白眼。
非常遗憾的是,这位师傅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在无奈中才入赘到了他小舅子的家里,师傅本身就是寄人篱下,在对其老婆言听计从的同时,甚至也要对只有十来岁的小舅子察言观色,也只能在郁闷中忍气吞声。
以我血液里流淌的耿直天性和秉性,我不可能向师傅的这位小舅子低眉顺眼、低三下四。这位师傅也不可能替我打抱不平和伸张正义。在小舅子和我两者之间权衡利害关系,师傅只能有一种选择:向其小舅子及作为小舅子背后靠山的老婆妥协。
年少的我既然不愿总是受气,就只好逃之夭夭,从此结束了我短暂的木匠学徒生涯,回家继续游手好闲当“混混”。对我逃离的这一选择,父亲非常理解和体谅,仅仅是无计可施地叹息几声之后,便对我的叛逆行径不予指责和干预。
让我大为扬眉吐气的是,大约三个月之后仙游一中复课,我作为全校的学生代表登上主席台发言,并且我的发言还颇受师生称道,被显赫地抄在中学的黑板报上。
进入仙游一中校园内主干道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块非常显著抢眼的黑板。有一天在阔路相逢(恰恰不是狭路相逢)时,我看到了一副之前熟悉的阴冷目光——木匠师傅的小舅子那非常妒忌的阴冷目光,同时也夹杂着些许懊恼和尴尬的目光。
此时的我已大大满足了自己可怜的虚荣心:仅仅是时隔三月,我作为开学致辞的学生代表和一连一排的排长(这是特定年代的叫法,相当于现在一年一班的班长),面对木匠师傅势利的小舅子再也无需低眉顺眼,已经可以不屑一顾,完全可以趾高气扬居高临下地睥睨,尽管他当时是从高处的台阶上要往下走,而我是要从台阶下面往上走。
……
我这“回忆录”的后半部分,显然是有嘚瑟和显摆之嫌,赶快就此打住,重新回到木作应有的话题上。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大木”通常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小木”是指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包括家具等的制作和安装装修。
清式木作的营造,通常则可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两类。但无论哪一类的木作,都与榫卯截然不能分开,都要把榫卯的使用和应用当基本功。
榫卯就像隐藏不露于两块木头中的灵魂,当木工巧匠将多余的木头部分锯掉或凿掉之后,这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相互握手拥抱,从此永生永世再也分开。
或也可换一句话说:不管大木作还是小木作,只要涉及使用木头建筑楼房或打造家具的场合,榫和卯就会自然而然地共同出现,并且比翼齐飞地相伴相生。无论是一栋房屋或者一座亭榭,一扇门窗或是一架橱柜。
在木作的神奇世界里,木建筑就像是一件夸张放大的家具,而家具则被看作是一具小巧玲珑的木建筑。
在榫和卯彼此的亲密之间,贯穿着一个同样的主旨使命:貌似原本毫不相干的两块木头,既然此生有缘相遇相会,就已形成了血缘般的亲情关系,就命定要形成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就要友好地合作携手搭建。
经过世世代代能工巧匠们的传承,经过木作具体的劳动和生产实践,对木头属性和秉性深层次的认识理解,榫和卯(或曰卯和榫)彼此不分伯仲,成为大、小木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充满祖先智慧的生产技能和组织方式,更彰显体现和谐社会结构的不断进取精神。
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我们就发现了祖先对榫卯应用和使用的生动例证,在远古的木作营造时代,榫和卯就已有燕尾榫和凹凸企口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其用于受力截然不同的木头构件上,恍如天成。
通过河姆渡的考古发现起码可以断定,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就已定位了中国古代木作的发展与演进方向,那就是不用铁钉等辅助连接方式,完全依靠榫卯就能连接起众多的木构件。
榫卯的木作方法和技术越来越日臻成熟,直到宋代达到了木作营造的巅峰。建造一栋体量和重量巨大的庙宇宫殿,虽然其组成有成千上万的不同构件,但不要一枚钉子就能将构建紧紧地扣在一起,这样的木作营造和创造,为世界建筑的文明传承和繁荣昌盛,无疑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榫是榫,卯是卯,虽然我生性就不懂得世故,更不懂得圆滑和圆通,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笨得就像木头”似的推崇:无规矩不成方圆。像陶铸所说的那样,不断地警策自己:为人处世和安身立命,既需要柳树那样灵活随意的风格,更需要松树那样刚正不阿的原则。
这,或许也就是树木和木作化作不朽的精灵,能够永远吸引人们积极向上的独特魅力,能够产生美好想象和理想向往的根本所在。
四十年前,我曾是一位木匠学徒,至今我仍然是一位“木匠学徒”,我也乐意当好木匠学徒,即便今生今世再努力都不能顺利学成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