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018-06-18 13:48汪新润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学生培养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和生活快节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与一个国家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再好不过的诠释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中学生的健康。文章围绕着怎样增强的中学生身体素养,结合比较和定量的探究方式,阐述了中学生在体育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及弥补对策,总结帮助中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的系统方案。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习惯 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94-02

一、中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益处

利用长期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但能够适当地调整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生活节奏,而且能够为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注入活力和热情,对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正面的效应。

1.能够加速生理上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体育运动的生理基础具体表现在身体的新陈代谢方面,这也是借助体育运动时身体的生命运动规律等得以展现,长期进行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物质及能量代谢。器官细胞内的酶体系产能在体育运动时出现相应的转变,酶活性获得提升,进而加快了物质及能量的代谢,最后强化了身体素质。同时,体育运动持续性锻炼习惯养成同时能使中学生的中枢神经、血液循环机能、呼吸系統、增强骨骼的灵活性与柔韧性也是有裨益的,持续性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中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提高血液循环速率,抵御心脑血管疾病;调节呼吸系统,增强机体的肺活量,提高机体的吸氧总量,改善身体的灵敏度等。可见体育运动持续性锻炼习惯养成将促进中学生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中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2.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持续性锻炼习惯养成后就会促进中学生中枢神经的发展,不断提高中枢神经的感应能力,使中枢神经及大脑表层的兴奋度提升,强化抑制,让兴奋与抑制的集中度更高,调节与优化机体神经器官的灵敏度和协调性、大脑的全面思考技能、灵敏度及反应力,最后培养和调节中学生的个性、能力及气场。同时,合理的体育宣泄,也有利于消除消极心理的影响,身心得到放松,提高人体的抗打击能力。

3.能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习惯养成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效果也极为明显,其有益于提升中学生的探知力、创造力和抗压能力。现阶段,中学生部分为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及社会氛围的作用,导致此类学生在身心成长层面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障碍,或是不能满足其需求和愿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就很容易产生性格畸变或扭曲,最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能够起到克服障碍和挫折,在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失败,做到越挫越勇、坦然面对、不断的超越自我,这都是体育运动的实践性、竞争性、规则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所以,体育习惯的养成对中学生探知理念、创造力和抗压能力的提升也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中学生体育运动持续性锻炼习惯养成的方法

1.贯彻落实体育法律法规,确保中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

具体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正确观念。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加强体育锻炼,其实与学习并不冲突,反而会促进中学生的体质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让学校的领导和学生的家长正确理解体育锻炼的功效与价值,了解体育活动能够有助于学业,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孩子学习的基础与条件,为确保全新教学改革的开展营造有利的学校、家庭及社会条件。另一方面,确保中学生每日体育运动的时间不低于六十分钟。国家教育部卫艺司司长杨贵仁提出,现阶段学生身体素养普遍不佳的主因是繁重的学业负担,无法腾出充足的时间开展体育锻炼,因此,为了帮助中学生强身健体,必须确保学生每日的运动时间不低于六十分钟,关注长期体育习惯的形成。三要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和约束机制。国家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关注中学生体育持续性运动,如将学校体育工作的贯彻力度与学校的评优工作结合起来,用机制来约束学校,从而使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常态化得到落实。

2.养成体育锻炼的方法指导

很多人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体育锻炼,随便的伸伸腿,运动两下就感觉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其实不然。体育运动离不开科学的引导方法,反之,不但削弱运动效果,同时会对身体带来损伤。所以,要求中学生在现实的体育运动中了解运动的本质机理,同时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从而获得预期的成效。一方面,引导中学生认识身体的内部构造,各个器官的机能,体育运动的卫生知识,体育锻炼的原理及特征,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转变规律;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环节,向中学生教授系统、全面且符合机体变化规律的运动方式,同时时刻谨记体育活动之前务必要完成的热身运动和整理运动;并且,结合个人在身体素质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策略,引导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

3.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只有通过严格地监督、重复地锻炼和积极地实践,坚定的信念才可以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前苏联教育专家马卡连柯提出:“务必要尽全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习惯,然而实现此种目标的关键仍旧是长期反复地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考虑到中学生自身就具有的个体差异,比如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等,从而明确中学生必须的体育教学内容,力求教育同学习的科学融合,同时制定系统、客观且可行的课堂教学规划,有重点地分阶段实现规划包含的教学及锻炼内容。锻炼时力求自容易到复杂,自微观到宏观,自单个到系统,锲而不舍,每日重复锻炼。同时配合老师的长期指导和监督。通过教师这两方面的努力,中学生的体育训练就会更加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为良好体育习惯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之,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好处,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因为,只有借助于持续、系统且合理的体育运动,才能够发挥积极、稳定的功效,促进中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志军.浅析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2):102.

[2] 宋菲菲.浅析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8):84-85.

作者简介:汪新润(1962-),男,汉族,安徽淮北市人,教师,云南省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探究。

猜你喜欢
中学生培养方法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