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伍思翰
【摘要】职业心理素质作为职业能力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高职艺术类学生在职业心理素质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学生的性别差异、生源地差异、专业差异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职艺术生 职业心理素质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84-02
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拥有的、对职业活动起着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与量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是特定职业对其从业人员都要求具备的心理品质,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心理素质特点与要求。另外,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本研究希望通过初步尝试,分析高职艺术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以期为下一步的培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采用湖南师范大学曾勇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编制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对被试进行施测,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
2.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了来自四川省内的四所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共1009人作为被试。
3.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艺术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在职业性格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F=8.55, P=0.004),其他维度均无差异。分析其原因,社会对男女生在职业发展上的期待差异已逐渐减小,女生在职业方面接受的教育及自我认知也逐渐与男生无异。职业性格是指个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在问卷中职业性格得分越高,反映出学生克制能力越强、耐力越强、努力度越高、认真细致度越高等特点,而男生在这项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可能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认为男生要有更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有关,因此男生对特定的职业岗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与精力,获得职业的提升。
2.不同生源地的艺术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差异
经分析,在职业道德(F=4.005,P=0.019)、职业价值观(F=6.409,P=0.002)、职业能力(F=3.264,P=0.039)以及总分(F=4.256,P=0.014)上,来自不同生源地的艺术类高职生差异是显著的。经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在以上三项得分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都显著低于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来自城镇的学生得分居中。这应当与学生在大中城市接受到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更为丰富有关,因此他们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对职业的坚持更加明确,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审美力等方面也比农村学生有优势。另外,大中城市的学生在物质生活上能得到更多的满足,因此对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更为明显,因此在职业价值观的判断上对自尊、尊重、认同感、信任感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非仅仅停留在职业的薪资、环境等方面。
3、不同专业艺术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差异
研究中将艺术设计、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归为艺术类学生,可以看出,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认知(t=3.088,P=0.002)和职业性格(t=4.005,P=0.019)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地高于文管类学生,而在职业价值观这个维度显著地低于文管类学生(t=-2.834,P=0.005)。分析其原因,应当是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都经历过某个特定专业的艺术培训,他们大多数人已经确定了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因此对该类职业的工作环境、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更加明确,对于何种性格更适合该类职业需求也有更明确的认知,因此会更早的注重对自身性格的培养。但调查结果也告诉我们,文管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得分要显著地高于其他艺术专业学生。原因应当是文管类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更加扎实,文化素养更高,因此对精神层次方面的需求,如职业认同、同事尊重、事业价值等方面的需求会更高一些。
三、启示与对策
通过被试生源地比较发现,在艺术类高职生中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人数要远高于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人数,而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不确定,因此职业选择会更加困难、职业坚持性更低,更容易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同时,由于职业能力也与城市学生有差距,在求职时和职场生活中更容易遇到挫折,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制定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的时候要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而文化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的特点也与其他专业学生有区别,需要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培养方法的调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培养质量:
1.开展面对全体学生的职业心理测量活动
教育学者发现,尽早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立足于学生本人的职业个性和职业兴趣,可以通过相关的心理测量量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有针对性的提升有助于该种职业发展的各项能力。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即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适合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测量工具。
2.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对于设计类和表演类学生,要加强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目标放在长远的事业发展、自身成长上,有利于职业持续发展。对于文化管理类学生,培养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尽早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業前景和求职方向,以便于学生能更加合理的安排学习计划,尽早制定出职业规划。
3.开展主题多样的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开展与职业有关的团体辅导活动能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等。比如人际沟通团体辅导、人生价值观团体辅导、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等都是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4.在育人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育人的全过程包括了校园环境创设、课程体系建设、授课过程、校园活动等方方面面,学校应该在这些方面都下足功夫,除了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外,还要提升他们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比如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审美力等。作为艺术类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底蕴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2]曾勇.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李建松.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缺陷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5.
[4]丁茂芬.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设计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9(4)中.
作者简介:李萍(198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讲师,教育学硕士,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