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杨
从教二十多年来,见惯了、学习了诸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堂高效的教学活动,给人感觉高端、大气,赏心悦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中少了一些“花架子”,多了一些学生能力训练的真功夫,抛弃形式主义转而追求实用性、高效性的课堂教学,端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使教育改革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教改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势必要走一些弯路的。比如有的学校,为了加快课改速度,不顾本校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走复制“名校”的捷径,妄图一夜之间就能把自己打造成名校;更有甚者,出巨资请专家来包装打造名校,其结果可想而知。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学校“盲目取经歪念经”现象。为了开展好本校的教改工作,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很多学校外派一线教师到名校跟岗学习,从最终结果来看,收效甚微,也没有形成气候。单纯地跟岗学习名师的教法,结果是勉强“借来了东风”却驱动不了本校这艘船。就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学而不研”也。
学无止境。学是肯定要学的,但我们要高效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名校往往具有时代教育的引领作用,向名校取经无可厚非,但去拜师之前,我们要明白自己在教学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目标才会更加明确。再就是学习对象,我们不能只向名师学习,还要向名校的学生学习,只有研透了名校的学情,才会明白名师这样上课的道理的。否则,不加研究地完全照搬硬套,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接受不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师自己也身心疲惫,顿感“学而无用”。
我们要会学,我们要活学,我们还要学活。外出跟岗学习归来的老师,一般会在会上发言谈谈感受,上汇报课的,关键是汇报课之后,我们还要开展外派学习的第二步工作,那就是研究性学习。先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然后再通过多次展课、评课,并针对展课中出现的问题搞好专题研究,最终研究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教研成果来,逐步向全校推广。当然,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科,不同学科的教法也是有差别的。
接下来,我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作一个浅析。
一.备课忽视“备学情”
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传授同样的知识,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教法和学法也是不同的;当然,不同的知识,面对同样的学生,也要因材施教才行。这就说明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容易忽略而又特别重要的环节——备“学情”。备学情就是要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知道哪些知识点学生知道,哪些不知道;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获取,哪些知识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不容易掌握或者容易出错。只有明白了这些学情,教师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教法,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采取了正确的学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学习。
我们明白了“备学情”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去充分了解学生,去研究学生,向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备好学情,也才能因材施教开展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离不开电脑,而学生上机最感兴趣的不外乎三件事:打游戏,聊QQ,看视频图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了解学生痴迷这些的原因,要破解这个难题就得从正反两方面下手,决不能只是单纯地禁止就算了。正的方面就是游戏的开发原理,告诉学生打游戏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任务,而且是不断地重复地完成几个任务,……,就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控制能力差的人,就这样被游戏设计者牵着鼻子走,成为游戏的俘虏,成为游戏的奴隶,这种情况下就不是人在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人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游戏之所以吸引人是有原因的,比如故事情节性,比赛性,视频的恢宏场面的和声音对人感官的刺激等。反的方面,那就是沉迷游戏的后果,可以在网上搜索,这种题材太多了。实际上,游戏中的任务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驱动任务”有很大的相似,。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任务时,要动脑筋,能像游戏一样吸引住学生,也可以从故事情节性,比赛性,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几个方面着手。这样,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有了兴趣,也就自动远离了游戏。
二.“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自打课改以来,“教教材”成了受批评的对象,而“用教材教”成了新课改的一条分界线。“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到底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教材?百度百科说: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从教材定义看,教材的确不可被随便替代的,因此,我们要尊重教材。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教材,因为教材是人编写的,每个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教材也需要不断改编更换,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发挥其纲领性作用。而且不同学科的教材,其地位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比如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那可是精雕細选的上上佳作,如果教材上的文章都没吃透,而去崇拜课外书,那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什么区别呢?我以为教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只教教材上有的,按教材上的方法教。而“用教材教”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而不是孤本,结合实际情况需要,选取适当的教辅作为恰当的补充。从这种角度说,我们应该“用教材教”。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不同于其它学科,属于操作技能性知识,由于信息技术软硬件换代速度极快,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如果我们还紧紧抱着教材不放,那就显得“教死书”了。
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必须尊重教材,更不能抛开教材,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运用自如地驾驭教材。因此,过好“教材关”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如果连教材都不熟悉,何谈“教教材”,更何谈“用教材教”?如何选择教辅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流于形式
上面说了“教材”,再说说“教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并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一场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在“任务”的设置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任务。
然而,我们备课所设计的“任务”往往大失水准。第一种情况,很容易把任务设计成干瘪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或教学目标,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设计这样的任务怎么可能驱动得了学生呢?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面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任务时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和成就感,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还可以抑制部分学生的不良嗜好。第二种就是把任务设计得太过于复杂,包括多个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会感到非常困难,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力。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较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可以解决的子任务,当然也不能把任务分解得过于简单,那样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外,还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强调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课堂评价。老师要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特别要对学生协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强化学生展示自己的意识,敢于展示自己的能力。有效评价往往为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必修的功课,修好这门课,我们一定“教必得法”。
(作者单位:仪陇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