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实施东华强校战略

2018-06-15 16:07袁孟红羌杰明
神州学人 2009年7期
关键词:东华大学特聘教授

袁孟红 程 杰 羌杰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洗礼,曾经的全国纺织院校的龙头,如今的东华大学已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不仅拥有纺织、材料、染整、服装等国家重点学科,还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环境、管理等特色学科,为“有特色、多学科、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源泉。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高水平学科团队的建设始终是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要求。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途径和方法,广聚人才、用好人才,是强校的根本所在。

政策领先引进高层次人才

上海的地域优势以及市政府为构建“人才高地”配套的优厚政策无疑给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上海的海外人才规模,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还有力推动了上海的人才国际化进程,使上海的海内外引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品牌效应。

东华大学始终对人才引进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推出了一系列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和服务的特色办法。

为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人才梯队,吸纳更多的领军人才、高层次海外优秀人才,实现学校建立起一支具有高超学术水平、凝聚人心、充满朝气、创新奋进的师资队伍目标,东华大学相继制定了《东华大学特聘教授聘任办法》、《东华大学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东华大学关于人才引进、人员调入的实施办法》等引进人才的政策。同时根据2004年出台的《“东华大学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学校在原有的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校特聘教授的人才引进计划之外,增加了“校杰出人才”一项,以支持、鼓励和推进青年教授快速成长。

东华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及分管组织、人事的校领导和组织、人事部处长组成的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引进人才进行预审把关,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和待遇,并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及校长办公会议审改决定,确保高层次引进人才在学术水平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为使更多优秀人才在东华大学安心、放心、舒心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学校在总经费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惟一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坚持实施配套经费开口预算,对引进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执行“一人一议”的特殊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得引进人员在进校不久就能够踏上高层次业务发展平台启动工作,为他们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取得更优异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大力引进人才,提高工作效率,东华大学人事处专门设立了“专家办公室”,承担着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服务的全部工作,其工作重点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体现“求贤若渴”的真情实意,对引进人才的跟踪服务,协调落实学校各项优惠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认真实施学校制定的人才强校战略。

与时俱进推敲工作真味

人才引进工作的有益经验,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东华大学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工作摸索和不断总结,对现有政策、措施与发展需要的符合度和导向性,始终抱以“开拓”和“更新”的态度。

近年来,东华大学围绕学科建设的龙头主线,搭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框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合理配置各层次的人_。根据新一轮学校发展的目标要求,明确人才需求,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取得丁一定的效果。

规范程序,保证人才质量

东华大学对学校各类岗位都依据公开招聘的原则,进一步规范相关的程序。对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中国教育在线网、海外人才招聘会、《神州学人》杂志和网站、《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种渠道,发布岗位招聘信息和任职要求,并开辟“绿色通道”,一揽子解决职称评审问题。通过公开面试答辩、部门党政联席和学术委员会议审议、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等程序,力求切实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效。

近年来,东华大学在规范和完善人才工作方面作了部分改进与尝试,例如在人才招聘计划制定中,结合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部及发展规划处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人才要求,人事处协助各学院做好人才的层次及研究领域和方向的规划工作,确定年度重点引进人才的计划、要求和条件,按需设岗,认真制定招聘计划。尤其是中组部“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学科带头人、校特聘教授、校杰出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计划,学校加大了在调研、协调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分类指导,工作求真务实

东华大学根据岗位工作要求,在定编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以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为主要任务;对重点学科学院,加大队海外优秀年轻博士的引进力度,为今后人才计划申报储备实力;对新型、交叉学科的学院,引进和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研究领域广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下力量,以挖掘学科交叉产生的创新和增长;对基础学科的学院,在保障基本师资力量的同时,要引进和培养来自高水平大学的师资人才,科研能力强的中坚力量,以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

东华大学还尝试“在最佳年龄阶段用人”、“用精英人才的精英阶段”的人才管理模式。对于一些学校急需的某领域著名的旧外人才,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全职来校上作的,为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东华大学更新观念,不拘一格,灵活掌握,不仅简化各种繁琐的来校手续,还推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人才的方式,采取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的方法,使这些人才在事业顶峰期为东华大学多作贡献。

引进工作阶段性成果

通过努力,近5年来,东华大学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20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东方学者”、校特聘教授、校杰出人才、外籍兼职特聘教授等。目前学校有两院院士8名,其中2003年后引进的有5名。这些人才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他们的加盟优化了东华大学人才的学缘结构,加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引进人员中间,涌现了不少有作为、有潜力的学术、学科骨干。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徐洪耀教授2006年来到校后,已成功申报到国家自然利学重点纵向科研项目,并获得了200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从美国奥本大学引进的孙刚教授,成为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马丁K教授是学校第一位外籍特聘教授,已成为学校申报成功的

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引智”计划的学术大师。

海内外高层人才的加盟也更加有利于东华大学“以特色创优势”,组建优秀科研群体,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合力,以促进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的持续高速发展。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东华大学1951年建校时就设立的专业之一。2001年和2002年分别被批准为上海市和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教育部批准在该学科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根据该学科国外的发展方向及学校现有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东华大学决定招聘在有机化学、生命科学和表面科学方面具有深厚研究背景的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组建团队,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以期在该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的成果和学利强势。

在此原则指导下,2000年9月,曾在美国做过博士后研究,在有机氟化学研究方而造诣较深的卿凤翎研究员经教育部批准到岗工作,同时在美国从事纺织晶功能整理研究的毛志平博士,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盂卫东副教授进入该研究小组。2003年6月,在英国伦敦都市大学从事生物有机化学(酶工程及其应用)研究的终身高级讲师朱利民博士,回国后被聘为“校特聘教授”加入研究团队,8月,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纺织学院从事织物表面利学研究的助理教授邱夷平博=E也作为“校特聘教授”加盟此研究团体。2008年,东华大学义先后聘任了日本国立材料利学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国际中心的圳俊青研究员,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医用和生物科学纳米技术研究所的史向阳研究员为“校特聘教授”,以“杰出人才”身份聘任了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并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过博士后研究的丁彬博士,加入此团队。

通过新引进人才和原有的研究队伍的科学整合和重组,东华大学在该特色学科的研究领域里已形成一支国内独有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创新研究团队。

这些引进人员与现有团队的顺利融合、紧密协作,为东华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学校重点工作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华大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任用的工作中因时而动、因人而异,在实践过程中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环境,在延揽集聚人才的工作中体现诚意、展示实力、积聚能量,为学校长远、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猜你喜欢
东华大学特聘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健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东华大学开发出全纤维结构智能电子皮肤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