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城市风貌特色营造研究—以老西门片区改造为例

2018-06-15 02:08卢俊桦符健霞
智能城市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丝弦西门常德

卢俊桦 彭 蓬 符健霞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1 城市风貌特色营造研究的背景及相关理论

20世纪后,各类交通工具和信息通讯手段得到不断的发展,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时代更是一个由经济与文化更加发达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地球村”“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往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西方发达的国家由于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在经济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文化扩张。该扩张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相对弱小的地域文化所在地的城市的城市风貌、城市建筑之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在逐渐的弱化,这些城市在新兴的规划建设中都在失去其原本长期发展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这导致了当前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缺乏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了文化传承的危机[1]。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格外的重视城市风貌的延续,同时,在国际上城市风貌保护的重要性也早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使得地方城市风貌得以延续,国家开始对城市风貌特色营造越来越重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在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中,在物质形态塑造的过程中结合城市文化内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也就有了关于城市风貌问题的研究。

城市风貌规划是指通过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创造城市特色,加以系统优化的城市设计方法。对于如今社会,探寻城市风貌特色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城市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正是一个城市魅力所在,除了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风貌的规划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因为城市风貌规划就是通过将自然、人文环境有机结合,然后创造出高品质的生活工作或居住环境,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时,城市风貌特色营造,还会提高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长此以往,也将促进城市整体的精神面貌提升。

2 常德市城市风貌特色营造:以老西门改造为例

2.1 老西门片区前身及问题

常德市老西门片区位于常德市武陵区,紧邻建设路、朝阳路、人民路。片区长约500m,宽约70~200m,形状狭长,犹如一条丝带穿过一个大街区。老西门片区的范围就是明、清以来常德市武陵区内大、小西门所在位置。该片区长期以来破、烂、差,实际是一个贫民窟(图1) 。片区内有着曾经明代的城墙遗址和护城河,但是却被私搭乱建,没有产权的棚户区给掩埋着,成为污水暗沟。棚户区内住着当时社会的底层人群。

图1 逸夫楼屋顶绿花改造

2.2 老西门片区风貌原有特色基础

2.2.1 历史遗迹

老西门片区内有着明代遗留下来的古城墙以及护城河。常德的城墙由垒石建成, 不同于其他城市城墙的土筑结构, 不但如此,常德城墙高达三丈, 这在古今城墙建筑中都是少有的, 除了军事防御;常德的城墙更注重了防洪功能, 在每年的汛期, 常德城区就俨然一个水中之城。除此之外,还遗留有常德会战时期,为了阻止和打击日军而修建的水泥碉堡。这些碉堡在当年的守城战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2.2.2 常德丝弦

常德的戏剧曲艺事业源远流长,常德汉剧和丝弦在湖南戏剧曲艺领域几乎占半壁江山,是湖湘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早在明永乐初年,常德就有戏剧班社活动,它通过吸纳弋阳腔等外来声腔和演技之长,孕育出了地方乡土趣味浓厚的常德汉剧,丝弦始创于南北朝的梁武帝,盛行于江浙一带,传入常德后,与地方民风民俗相吻合,成为曲艺百花园中之奇葩,是湖南丝弦行当之佼佼者,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常德著名地方文化单位——常德丝弦剧团、花鼓戏剧团曾窝居在小西门破败狭窄的街巷里。

2.2.3 窨子屋与水文化

在历史上,常德位处荆楚水乡泽国之西洞庭湖畔,沅澧二水流经全境,自古常德人便经历了水之利弊的考验,因此常德的水文化源远流长,而常德的窨子屋就映照了常德自古以来的水文化。常德窨子屋有别于其他派建筑。它四面高高的灌斗墙“桶子”,房屋的屋顶绝不外露,遇到墙外大火时也很难燃烧进去,故名“封火窨子屋”。建造所耗用的大量木材都是从沅江上游砍筏,编成木棑后漂流到常德的,而砌墙所用的青砖灰瓦也都取自沅江沿岸的水土,烧制后再用船运来常德。而窨子屋不仅仅是为了防火,它的设计理念和每块砖瓦、木料、岩石板以及屋内的生活气息无不浸透了水文化的内涵,它是常德城市水文化在建筑实物上的体现。

2.3 改造措施

2.3.1 水系改造

让曾经被污水充斥的护城河重生是老西门项目的一大亮点。改造后片区内的护城河成为了老西门的核心,曲折灵动,以重生后的护城河为纽带,建造了老西门滨水景观带,在完成对护城河治污系统处理、保障河流的水质清洁的同时,护城河水系改造工程也在恢复老常德的历史记忆,与常德本地水文化结合,通过喷泉、喷雾、水生的菖蒲和芦苇等景观小品,连结片区内其他改造项目呈现常德独特印象和特征,形成一条反映历史的河道。改造后的护城河上有24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桥,既是景观组合的纽带,也是功能空间的分割与过渡。在葫芦口广场开放式的水面(图2) 也会给人们一个与水交流亲近的机会,并将与改造后的片区内的繁华魅力融合在一起。

图2 葫芦口广场的亲水平台

2.3.2 棚户区改造

历史中的老西门片区,是一片毫无规划,由居住者私自搭建的棚户区。因此老西门的改造也离不开棚户区的改造。在原住民的心中,这片街区有着太多他们生活的痕迹,所以在规划阶段设计师提出的设想是棚户区居民回迁率达到100%,在中国大体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建设回迁楼通常是从拆除区搬迁到城郊结合的边角区。这意味着以前街口每天买菜的老姐妹不再能碰面,巷子里常年一起打闹的孩子们也将失去以往的好朋友,即使一样的大的房子,但也只是一个孤单的牢笼,拿着“拆迁款”在新的生活中逐渐丢失曾经一家一院的记忆。而老西门棚户区改造却做到了100%非异地回迁,老西门回迁楼的建设不同于普通高层住宅一梯四户的平面形式,而是采用了外廊交通模式。这种平层的交通空间,竭力的在还原曾经的老西门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居民们在上上下下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和邻居见面。回迁楼每隔6层还设置了一个空中花园,成为这里的居民共同生活的交流场所,曾经的记忆,和谐的邻里关系也将在新的生活中得到传承。

2.3.3 历史文化的传承及改造

2.3.3.1 窨子屋博物馆

在以往的旧城改造中,常常会建造所谓的“仿古街”、“名俗街”在企图延续人们心底的记忆。但是这种延续却只是外表的延续,它的内核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如何创造性地进行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窨子屋博物馆”(图3) 便是基于这个原则规划和建造的。在常德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所有的窨子屋都被拆除,而窨子屋却体现着常德水文化。在改造中以“窨子屋”为原型,建造一个展示老西门发展历史的博物馆。以此建立我们今天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再现,并且希望它是历史的、也是今天的,更是只属于常德的,从开间、进深、穿斗屋架、排水系统,到院墙的使用、居住格局、传统等级思想、建筑物件摆设等体现的各种寓意与变化。窨子屋博物馆自东向西,分为3个并列的轴线,东厢为以围绕水庭院若干小天井构成的“现代窨子屋”部分,西厢从南至北,以三个庭院将“老窨子屋”串联在一起,中央轴线以南北庭院中央双层通高大厅,将传统与现代连接。建筑内的各种构件和细节设计上,都是按古理进行的重新设计。坚守的是让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以遵循但不拘泥于古法的逻辑,穿梭于建筑与自然的每一个角落。

2.3.3.2 老西门丝弦剧场

常德丝弦本身是常德传统曲种,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曾经的常德丝弦剧团就掩藏在老西门片区中,这成为老西门剧场建造的依据。老西门剧场的本体建筑的部分设计灵感便来自于常德丝弦。它的中层外围由一根根粗细不一的竹钢打造而成,构成一种线的韵律,音乐的流动感。同时老西门剧场外围紧靠护城河和古城墙遗迹,正前方是常德会战时的抗战碉堡,城墙与碉堡两者默默相对,仿佛通过现代化的剧场对话。老西门剧场(图4) 糅合了文化的厚重及现代的轻盈,凝聚了常德的文化和常德人的梦,也是常德传统的曲艺文化以现代的的方式去延续。成为常德市的艺术氛围中心。

图3 老西门窨子屋博物馆

2.3.3.3 老西门钵子菜馆

图4 老西门丝弦剧场效果图

常德位于洞庭湖平原,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冬春寒冷潮湿,夏秋湿热,所以诞生了适应本土气候的饮食—钵子菜。常德人喜食钵子菜,并借此驱寒去湿,增进食欲。通过建筑来诠释饮食文化,而老西门钵子菜馆(图5) 的设计便是为了秉承常德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钵子菜馆的中庭上下各层通过一个变截面的楼梯筒连接起来。加上灯光,中间的火红的楼梯就像是炭火在燃烧的炉膛。延伸到屋顶的风井、还有楼顶的平台用雕塑的形态向常德传统的钵子菜碗致敬,并以此形成了丰富的屋顶平面和空间。馆内设计运用了垂直的绿化装饰,砖红色与翠绿相搭,更有一种碰撞的美学。

3 结语

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的十分迅速,也正是这种十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让中国的各个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状况。各个城市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存有“模仿”甚至是“克隆”的现象,而自然资源浪费、人居环境恶化、城市特色丢失等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十分紧迫,本文以常德市武陵区老西门片区为例,对城市风貌特色营造进行研究,来探索城市的特色风貌。城市风貌特色营造不仅能让城市对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名片”,更是为城市发展旅游业以及招商引资提供了帮助。最重要的是,探索保留城市特色风貌,使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迹得以保留,避免被破坏或者过度开发。这样不仅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是提升了城市中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从专业角度出发,老西门片区的的改造成果,对常德市其他地区甚至其他省市对于城市风貌特色营造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图5 老西门钵子菜馆外立面

[1] 陈靓洁.武汉生态艺术公园带状滨水公园空间设计分析[J].南方农业,2016(9).

[2] 周波.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

[3] 俞孔坚, 奚雪松, 王思思.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 2008(3).

[4] 李薇.城市的记忆[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5] 李锐剑.十堰市城市风貌特色营造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6] 郑默凡.厦门城市景观特色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7] 舒韬.唤起城市记忆与复苏的建筑[D].重庆:重庆大学, 2004.

[8] 于波.城市记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9] 崔 ,曲雷,何 ,等.“城市”与“生活”共生—“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设计”对谈[J].建筑学报, 2016(9) :4-9.

[10] 朱剑飞.关于湖南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设计的思考[J].建筑学报, 2016(9) :1-3.

猜你喜欢
丝弦西门常德
《扶琴》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CSAMT在贵州清镇市卫城镇西门村地热水勘查中的应用
《清溪雅集》
雪落西门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
阿炳与二泉映月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及其在常德的实践
常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