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涛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 东营 257015)
地层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综合世界上已发现油气田情况来看,43%的石油储量和30%的天然气储量储存在地层圈闭中[1-4]。济阳坳陷发育多种类型的不整合,目前已识别出12个规模比较大的不整合,包括2期Ⅰ级不整合,4期Ⅱ级不整合,6期Ⅲ级不整合[5-9],地层油气成藏主要受这些不整合控制[10-13]。不整合对储集岩的改造作用是地层油藏有效性的首要因素,目前针对灰岩、火成岩、片麻岩等储集岩的风化改造作用研究较多,关于碎屑岩储集岩风化改造作用鲜有报道,制约着该类油藏的勘探开发。通过对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碎屑岩储集岩特征研究,以期阐明地表风化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岩的改造过程及影响因素,明确碎屑岩有效储集岩的预测方法,为地层油藏勘探提供指导。
地层圈闭是济阳坳陷主要的隐蔽圈闭类型之一,是高勘探程度区下步勘探的重要对象。截至2016年,济阳坳陷地层油藏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4.1×108t,占济阳坳陷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7.7%,油藏埋藏浅、产量高,是济阳坳陷下步重要的增储领域。
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储集岩类型以碎屑岩为主,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于不整合面下5~30 m范围内的高孔隙发育带内,深部以干层为主,如高64(Ng与Mz之间不整合)、花古1(Ng与Mz之间不整合)、官斜17(Es4上与Es4下之间不整合)等井(图1),均为地层圈闭,油层位于不整合面下30 m范围内,平均孔隙度达到30%。从孔隙度纵向变化来看,不整合面下风化改造带是主要的孔隙发育区,油气显示较好,也是油气主要富集区,深部地层基本未见显示,以干层为主。从平面分布看,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盆缘超剥带、洼陷带、斜坡带等储层物性差的深部地区,储层分布与现今油藏分布相吻合,储层的好坏是地层油藏成藏的关键要素之一。
图1 济阳坳陷典型地层油藏井分布及孔隙度变化关系
从地层油藏储集空间结构来看,风化作用形成的溶蚀孔隙和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如沾北2井、广9井,不整合面下碎屑岩储集岩发育大量溶蚀孔洞和少量风化裂缝(图2)。
图2 不整合面下风化碎屑岩储集层镜下特征
造成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的原因主要有酸性流体、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机理及大气降水等[14-17]。到20世纪90年代,大气降水的溶蚀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大气降水可造成碎屑岩不稳定骨架颗粒溶蚀形成溶蚀孔隙[18-26]。地层圈闭储集岩次生孔隙主要是地表风化作用形成的。
在地表水的风化淋滤作用下,成岩矿物会发生一定的溶蚀、水解与水合作用,长石、云母等矿物发生风化蚀变。通过对风化碎屑岩岩石成分、矿物含量进行测试发现,这些岩石中长石、方解石等不稳定矿物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岩石。
通过济阳坳陷12口井风化岩石矿物含量的对比发现,风化碎屑岩中50%的长石和几乎全部的方解石遭到风化淋滤,如广9井(Ng与Es4之间不整合)、郑366井(Ng与Es1之间不整合)不整合面下长石、方解石含量非常低(表1)。矿物成分的改变,必然会导致岩石中储集空间及物性的变化。
碎屑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各种岩屑组成,其中,石英矿物比较稳定,不易风化,岩屑、长石类组分易遭受风化[22-25]。这些不稳定矿物如长石、岩屑等,容易遭受溶解蚀变,蚀变前后矿物体积发生改变,可以形成次生孔隙。下面以钾长石和方解石的风化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2.2.1 钾长石风化过程
在酸性环境下,钾长石产生非全等反应:
2KAlSi3O8+ 3H2O =2K++2OH-+
4SiO2+Al2(Si2O5)(OH)4
从钾长石的反应过程可以看出,2 mol的钾长石遭受蚀变后,会产生1 mol的高岭石和4 mol的石英。其中,2 mol钾长石体积为216.342 cm3,1mol高岭石体积为96.629~100 cm3,此外钾长石的蚀变还产生4 mol的石英,4 mol石英体积为90.566 cm3。
即上述溶蚀过程中,蚀变造成的体积变化为25.776~29.147 cm3。由于蚀变前后矿物所占体积发生变化,导致次生孔隙发育,当岩石中长石溶蚀量为0.5%~3.0%时,孔隙度改善为5%~30%,最高可达32%。
2.2.2 方解石风化过程
方解石在CO2和H2O参与情况下极易发生全等溶解,溶于水中。在岩石暴露地表过程中,外界可以提供大量的CO2,导致岩石中方解石不断溶解。1 mol的方解石溶解可产生260 cm3的孔隙空间变化,若以原始矿物方解石所占体积为准,上述反应过程中方解石所占体积完全转变为孔隙。
矿物在其溶解过程中,由于反应前后矿物成分的差异,产生体积变化,从而导致次生孔隙空间的产生。假设碎屑岩中长石含量为35%、方解石含量为10%,这2种矿物溶蚀可以产生20%的次生孔隙,大幅改善储集岩储集性能。
统计了济阳坳陷不整合面下220多口井的碎屑岩物性分析数据,发现风化碎屑岩长石、方解石等矿物明显遭受了蚀变,产生次生孔隙。不整合面下砂岩孔隙度可以增大1%~15%,渗透率可以增大1×10-3~100×10-3μm2,储层改善深度能达到几米至十几米。如沾北2井(Es1与Mz之间不整合)从不整合结构层X射线衍射图谱上可以看出,风化岩石的斜长石、钾长石、方解石含量明显低于深部未风化岩石(图3),风化岩石钾长石减少50%,钠长石减少60%,方解石减少95%。由于蚀变后矿物体积的变化,储集岩孔隙度增加15%,渗透率增加70×10-3μm2,不整合面下储集岩录井见油浸显示,测井解释油层7 m,深部地层未见显示,储集物性差,以干层为主。
碎屑岩风化过程中物性变化规律非常复杂,物性改善程度和风化深度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统计济阳坳陷220多口井的物性数据,明确了碎屑岩风化过程中物性演化过程,明确了储集层物性演化主控因素。
岩石是风化的物质基础,原有孔隙结构是风化的优势路径,为大气水开辟了通道。当母岩具有较好的渗透性时,会加快岩石风化速度,加大岩石的风化深度;对非渗透性地层来说,由于缺少大气水渗透的通道,岩石风化速度较慢,风化深度较浅。通过对比济阳坳陷不同岩性岩石风化程度发现,砂岩、砾岩物性改善明显,可产生高孔、高渗储集带,泥岩类物性改善特征不明显,物性整体较差(表2)。
图3 沾北2井(Es1与Mz不整合)不整合结构层X射线衍射图谱
表2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风化碎屑岩物性对比
济阳坳陷不整合面下砂砾岩经风化改造后,孔隙度、渗透率值分别在原来基础上增加2%~15%和1×10-3~100×10-3μm2。而对泥岩层来说,改造程度比较差,不整合面下泥岩基本不具渗透性,孔隙度一般小于1%,渗透率一般小于0.5×10-3μm2[27]。
风化岩石二次深埋后,后期成岩作用会对形成的次生孔隙再次产生影响,埋深过程中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导致物性进一步变差。通过济阳坳陷新近系—古近系不整合面下岩石物性统计发现,不整合面下风化岩石物性改善程度随埋深的增加逐渐减小。
不同深度不整合面下风化储集岩与未风化储集岩孔隙度对比发现,在不整合面埋深较浅,一般埋深小于1 000 m时,孔隙度改善程度最大可以达到20%,不整合面埋藏深度增加物性变差,当二次埋深超过4 000 m时,孔隙度改善值小于1%,地表风化改善作用基本消失。
地表风化作用随出露时间延长而增强,出露时间长会增加流经碎屑岩的孔隙水体积,蚀变将增强。不整合级别越高地层出露时间越长,Ⅰ级不整合受区域性构造运动控制,沉积间断一般大于5 Ma;而Ⅱ级、Ⅲ级不整合受幕式构造运动控制,沉积间断一般小于1 Ma。
不整合级别越高,地表风化时间越长,岩石风化程度越高,物性改善越明显。Ⅰ级不整合孔隙度改善值最大可达到20%,而Ⅰ级、Ⅲ级不整合孔隙度改善值最大为10%(图4),不整合级别还影响岩石的风化深度,不整合级别越高风化深度越大。
图4 济阳坳陷不同级别不整合储集岩孔隙度变化
研究成果应用于济阳坳陷高青、草桥、义和庄、三合村等油田的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盆缘带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为高青、草桥、三合村3个千万吨级储量的发现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高青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含油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已上报探明储量2 809.29×104t,储量以古近系油藏为主,中生界勘探程度低,探井成功率低于40%,远低于新生界石油地质探井成功率(高于70%),实钻井揭示中生界物性差,是研究区的低效层系,勘探效益差。利用研究成果对中生界储集性能进行重新评价,结果表明,中生界岩性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石英占26%、长石占31%、岩屑占43%,岩石成熟度低;馆陶组沉积前构造抬升,中生界地层暴露地表遭受长期风化,沉积间断时间大于5 Ma;现今地层埋深小于1 000 m,利于地表风化碎屑岩储集岩的发育;研究区中生界储集岩由于地表风化作用,在不整合面以下可以发育稳定、优质储层,是地层油藏成藏的有利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在此认识指导下,先后部署钻探了高64、高56、高102等井,均获得成功。在不整合面下钻遇优质储层,储层平均厚度为30 m,孔隙度大于25%,渗透率大于200×10-3μm2,均解释为油层。其中,高64井试油获日产油为11.8 t/d的工业油流。投产4口井(高41-22、高41-平1、高41-平2、高64-1),千米井深日产油为8.2 t/d,其中,高41-22井获32.8 t/d的高产工业油流,打开了该区中生界的勘探局面。
(1) 地层油藏是济阳坳陷下步重要的增储领域,储集岩以碎屑岩为主,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下5~30 m范围内,平面上油层主要分布在盆缘超剥带,储集岩是决定油藏分布的首要因素,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为风化溶蚀的孔隙、孔洞、裂缝等。
(2) 岩石暴露过程中,在地表水风化淋滤作用下,成岩矿物会发生一定的溶蚀、水解、水合作用,岩石溶蚀前后矿物组成发生改变,同时矿物所占体积减少,导致次生孔隙生成。
(3) 地表风化作用使碎屑岩储层在原有孔隙基础上,孔隙度最大可增加15%,渗透率最大可提高100×10-3μm2,风化改造带厚度为3~20 m,碎屑岩风化过程中物性变化影响因素复杂,改善程度及深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受岩性、埋深、不整合级别等控制。
[1] 付广,许泽剑,韩冬玲,等.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25(1):1-4.
[2] 隋风贵,赵乐强,林会喜,等.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组合模式[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6):1-5.
[3] 袁秉衡,林梁,刘秋生.重要的油气圈闭不整合圈闭[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12(1):1-7.
[4] 张克银,艾华国,吴亚军.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5):16-19.
[5] 李丕龙,庞雄奇.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以济阳坳陷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315-357.
[6] 隋风贵,赵乐强.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类型及控藏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2):161-167.
[7] 王秉海,钱凯.胜利油区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181-187.
[8] 李丕龙,张善文,宋国奇,等.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 2004,26(1) :3-10.
[9] 潘元林,张善文,肖焕钦,等.济阳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0-150.
[10] 麻伟娇,王峰,宋明星,等.不整合面上底砾岩控制油气运聚的流体证据[J]. 特种油气藏,2017,24(1):81-86.
[11] 王圣柱,林会喜,张奎华.关于不整合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通道的讨论[J].特种油气藏,2016,23(6):1-6.
[12] 淡伟宁,吴剑锋,冯松.阿尔凹陷下白垩统不整合与油气成藏[J].特种油气藏,2016,23(5):30-33.
[13] 秦峰,曾治平,宫亚军,等.车排子地区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结构及输导作用[J].特种油气藏,2015,22(4):1-3.
[14] DEUTSCH C V,JOURNEL A G. Geostatistical software library and user’s guide[M]. Oxfmd:Oxford Press,1992:12-45.
[15] 韩慧芬,桑宇,杨建.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改造实验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16,36(1):81-88.
[16] 冯洁,宋岩,姜振学,等.塔里木盆地克深区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成岩演化及主控因素[J]. 特种油气藏,2017,24(1):70-75.
[17] 孟涛,郭峰,穆星,等.济阳坳陷东部中生界二次埋藏型储层成岩作用[J].特种油气藏,2016,23(6):16-20.
[18] 黄思静,侯中建. 地下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沉积学报,2001,19(2):224-232.
[19] BLOCHS,FRANKS S G. Preservation of shallow plagioclase dissolution porosity during burial implications forporosity prediction and aluminum mass balance[J].AAPG Bulletin,1993,77 (7):1488-1501.
[20] 黄思静,武文慧,刘洁,等. 大气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形成中的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419-424.
[21] 杨朋.大气淡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形成中的作用[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4,8(1):16-20.
[22] 刘曦翔,丁晓琪,王嘉,等. 砂岩成分对储层孔隙结构及天然气富集程度的影响——以苏里格气田西区二叠系石盒子组8段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6,36(7):27-32.
[23] 赵澄林,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6-15.
[24] ISLAM M R, STUART R, RISTO A,et al. Mineralogical changes during intens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sedimentaryrocks in Bangladesh [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2, 20(8):889-901.
[25] BUYTAERT W,SEVINK J, LEEUW B D, et al. Clay mineralogy of the soils in the south Ecuadorian paramo region [J]. Geoderma, 2005, 127 (1/2) :114-129.
[26] NEDACHI Yoko, NEDACHI Munetomo.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of the 2.45 Ga Pronto paleosols, Ontario, Canada [J]. Chemical Geology, 2005, 214(1): 21-44.
[27] 陈涛.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结构与输导机理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