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冰
江苏省邳州市中医院内科,江苏邳州 221300
慢性胃炎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指的是胃黏膜上皮受严重损伤后,固有腺体伴发不可逆萎缩,同时也是一种因多种病因作用后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是萎缩性)病变,临床患病率逐年上升[1]。中医学将慢性胃炎归属 “胃痞”“胃脘痛”等疾病的范畴,目前临床研究已越发深入,且采用中医疗法展开治疗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且疗效确切。为此,临床对慢性胃炎患者需提升重视程度,积极治疗。该院选中医疗法、常规西药进行治疗,为进一步了解临床治疗效果,便利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210例脾虚湿阻型慢性胃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便利选取的对象共210例,均为患脾虚湿阻型慢性胃炎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法分组如下:对照组105例,性别:男55例,女50例;年龄:30~60 岁,均值(50.65±1.50)岁。治疗组 105 例,性别:男57 例,女 48 例;年龄:28~63 岁,均值(51.58±2.35)岁。对比2组以上信息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比较。
纳入标准:①与“脾虚湿阻型慢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2];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个阶段的治疗工作;③医学伦理会认可[3];排除标准:①短时间内予以药物治疗的患者;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消化性溃疡出血、过敏体质等患者[4]。
①105例治疗组展开化湿和胃汤治疗,药方包括:黄连 5 g,白芷 10 g,滑石 10 g,藿香 10 g,厚朴 10 g,砂仁 10 g,茯苓 10 g,半夏 10 g,神曲 10 g,佩兰 15 g,白术 15 g,桔梗 15 g,苍术 15 g,陈皮 15 g,生姜 15 g,芦根15 g。而后依据患者症候加减中药,若是患者的大便稀溏,可加入15 g炒白术;若是患者便秘严重,可加入12 g生白术;若是患者呕吐症状严重,可加入10 g半夏;若是症状表现为兼气滞胀满,可将白术用量减少而加入10 g枳壳,15 g莱菔子;若是患者发热症状明显,可将半夏用量减少,而加入10 g砂仁,5 g黄连;若是患者夜休较差,可加入15 g酸枣仁;若是患者饮食较差,可加入15 g焦三仙;若反酸症状严重,可加入15 g乌贼骨(或是20 g)瓦楞子。将以上中药用清水煎熬,给予患者口服1剂/d,300 mL/次,早晚各服用1次。
②对105例对照组展开常规西药治疗:予以患者奥美拉唑胶囊(批号:国药准字H20030412)治疗,给药方式:口服;服药剂量:20 mg/次,1 次/d;同时配合吗丁啉治疗,给药方式:口服;服药剂量:10 mg/次,3 次/d,以4周为1个疗程。
③2组均持续治疗4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胃镜观察,同时对其行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血、尿、肝肾功能等,以准确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下2组有无伴发口腔溃疡、恶心、呕吐等,并展开对比。
①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仔细查看2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变,选积分法[5]评估,临床症状涉及:无、轻、中、重等4个级别,积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
②治疗有效率:治疗后对2组临床疗效展开评估,发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改善,甚至消失,即显效[6];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变化,甚至加重,即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该次研究选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数据,针对文中涉及的中医证候积分计量资料,选(±s)表示,进行t检验;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选[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不同方法后,105例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19%,105例对照组的是78.10%,两组治疗有效率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入选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治疗前,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17.68±2.36)分,与对照组的(18.39±2.54)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8,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 (7.46±1.5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65±3.19)分,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94,P<0.05)。
展开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105例中有3例(2.86%)发生并发症,对照组105例中有23例(21.9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有资料[7]显示,慢性胃炎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病程较长且患病后复发的几率较高,为此,临床治疗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临床治疗该病主要以常规西药治疗为主,尽管能暂时性的改善临床疗效,但很难彻底根治,且治疗后易引起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并发症。因此,该次研究主要选中医方法治疗。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兼胃络瘀血型,而自身症状没有特异性。祖国医学将慢性胃炎归属“痞满”“吐酸”等疾病的范畴。该病患病机制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食积及血癖等为标,本虚标实。据相关实践研究结果证实,随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大环境下,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等均发生很大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造成脾虚湿盛,伴发胃脘部不适,从而伴发该病。
该次对105例治疗组脾虚湿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展开化湿和胃汤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105例治疗组有效率为96.19%(101/105),较105例对照组78.10%(82/105)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 23 例(21.90%)发生不良反应,而治疗组仅 3 例(2.86%)发生(P<0.05)。这与芝永峡[8]的研究结果类似,为了解清胃汤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中的应用效果,芝永峡[8]对150例研究对象展开对比,结果发现研究组(75例予以清胃汤治疗)有效率96.00%(72/75),明显比常规组(75例常规药物治疗)有效率 78.67%(59/75)更高(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67%(2/75),也比常规组21.33%(16/75)更低(P<0.05)。该次研究也指出,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7.46±1.5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65±3.19)分,(P<0.05)。由此提示,化湿和胃汤在脾虚湿阻型慢性胃炎中的疗效确切。这是因化湿和胃汤药方是根据藿香正气散进行加减,在藿香正气散药方中去除紫苏、大腹皮,加入砂仁、苍术、芦根、佩兰、滑石、黄连。其中,砂仁、苍术、佩兰都属于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在湿浊阻滞患者治疗中起到燥湿化浊、醒脾开胃的效果;陈皮、生姜、半夏组成的二陈汤,可起到燥湿化浊的作用;而且生姜的解表效果也较明显。此药方重点在于化湿理气。
综上所述,对脾虚湿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展开治疗时,临床可积极选化湿和胃汤,通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从而达到提升临床疗效的效果,有效防治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张斌华,易小明.加味清中汤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9):53-54.
[2]廖锦秀.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中阻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6,10(24):31.
[3]李雪丽.采用中医方案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0(14):77-78.
[4]邓宝平.中医治疗慢性胃炎70例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76-77.
[5]王相东,杨帆.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5,16(11):1443-1445.
[6]陈刚.清中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胃炎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5):199.
[7]习志辉.湿热中阻型胃炎患者应用清中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J].光明中医,2016,31(8):1058-1059.
[8]芝永峡.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6,10(8中旬版):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