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应用疗效

2018-06-15 07:43苗成龙
中外医疗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直肠直肠癌切口

苗成龙

邳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邳州 221300

结直肠癌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1],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促使结直肠癌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微创技术的出现给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其中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诸如肠道粘连梗阻[2]、结直肠良性以及恶性肿瘤等直肠疾病中的效果已得到证实。为提高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就该院在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78例结直肠癌患者采取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价值进行探析,总结全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的78例患者均明确为结直肠癌,分为例数一致的两组,A组女性17例,男性22例;年龄均值(66.85±4.92)岁;其中20例直肠癌,19例结肠癌。B 组 16例女性,23 例男性;年龄均值(66.92±4.50)岁;其中19例直肠癌,20例结肠癌。两组临床基础资料(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对比意义。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全部通过肠镜活检诊断为直肠癌或结肠癌,符合WHO关于结直肠癌临床诊断标准[3]中的诊断内容;MRI与CT诊断未发现膜内结节或淋巴结肿大,无明显远端转移;②患者无手术治疗禁忌证,依从性佳;③临床资料完整且享有知情权,自愿签署同意书入组研究;经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严重肾、心、肺与肝等重要脏器病变者;②不满足手术适宜证;③精神疾病、听力障碍与意识不清者;④未签署同意书者。

1.2 方法

A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即对患者采取全身麻醉,其后协助选取最适宜体位,将肿瘤组织取出,所有操作均需严格依照标准手术流程执行。

B组:对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手术内容有:对患者行全麻并选取足高头低截石位,设定气腹压力在15mmHg,于患者脐部作一10 mm的观察孔,将腹腔镜置入,其他的操作孔依照病灶部位决定:①直肠前切除术:将盆腔与Douglas窝充分暴露,若患者为女性,可先应用直针悬吊其子宫,明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对肠系膜下动脉和静脉进行解剖,对根部淋巴结进行清扫并离断,应用超声刀将乙状结肠以及直肠上段系膜离断,对应肠段游离,直肠下段游离时用超声刀分离患者盆腔筋膜脏壁间的间隙,将直肠侧韧带彻底切除。若肿瘤定位不明可通过纤维肠镜或手指定位,确保彻底根治,将病变肠段取出时注意对切口进行保护。②右半结肠切除术:经右侧输尿管解剖后进行保护,对右结肠动脉进行分离,将钛夹置于根部后离断,对回肠末端15~20 cm进行游离并升结肠,对结肠动脉根部淋巴结进行清扫,将中动脉右支离断,应用无菌套对切口进行保护,肠段游离并切除,吻合对端,待系膜孔缝闭后于腹腔回纳。③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女性患者直肠阴道间隙分离时需利用手指行阴道引导,为保障间隙分离一致,会阴手术患者需利用腹腔镜操作钳逐层深入,若有必要,可由某一部位先入盆腔,以保障分离其他部位。④乙状结肠切除术:手术操作与直肠前切除术基本一致。

1.3 观察指标

①对患者手术情况观察记录,主要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直径和住院用时。②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肠粘膜损伤、切口感染与吻合口瘘)发生的情况;③术后展开为期6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手术疗效(转移与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对该次研究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纳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展开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组间差应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则通过(±s)表示,组间差异经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分析

B组手术用时与住院用时短于A组,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小于A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用时(h)术中出血量(mL)切口直径(cm)住院用时(d)A 组(n=39)B 组(n=39)t值 P值4.80±1.08 2.20±1.15 10.292 1 0.000 0 110.33±34.02 65.82±15.47 7.437 7 0.000 0 22.47±1.86 4.43±2.28 38.287 8 0.000 0 12.17±3.84 6.02±1.07 9.634 7 0.000 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1%(9/39),其中肠粘膜损伤 3例(7.7%)、5例(12.8%)切口感染与 1例(2.6%)吻合口瘘;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2/39),其中1例(2.6%)切口感染和1例(2.6%)肠黏膜损伤。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5 9,P=0.022 8)。

2.3 两组手术疗效分析

经为期半年的随访了解到,A组患者中术后出现转移5例,转移率为12.8%,复发7例,复发率为17.9%;B组术后出现1例转移,转移率为2.6%,1例复发,复发率为2.6%。两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8 9,P=0.089 2),但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 3,P=0.025 1)。

3 讨论

当下尚未明确结直肠癌的患病机制,多数学者指出[4],其患病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有重要联系,例如遗传、慢性炎症刺激以及饮食等等;孙学华等[5]研究指出与机体免疫力、年龄和性别相关。结直肠癌可严重影响到机体健康,但疾病早期表现并不明显,待进展至中晚期确诊后又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到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该研究显示B组接受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为(2.20±1.15)h,出血量明显减少(65.82±15.47)mL,且切口直径小(4.43±2.28)cm,与 A 组对比优势显著,与胡宝英等[6]研究结果显示的手术用时(2.19±1.20)h 和出血量(66.85±16.13)mL 基本上接近,表明 B组采取的治疗方案更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理想选择,常规手术治疗结直肠癌采取开腹手术切除,同时实施淋巴结清扫,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以及恢复缓慢等缺点,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延缓康复时间,增加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完善,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具有操作精细、切口小、胃肠道干扰少以及出血少等优势,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李勇杰等[7]研究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采取腹腔镜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该研究提示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显著高于B组的5.1%(P<0.05),表明B组采取的治疗措施更具备推广价值,微创安全,能够良好地控制术后并发症,保障患者切口迅速愈合,与上述结论一致。最后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得出,尽管两组术后6个月转移率接近(P>0.05);但B组复发率2.6%明显低于A组的17.9%(P<0.05),进一步表明B组疗效优势显著,能够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宋伟华等[8]研究证实腹腔镜手术用于结直肠癌患者中安全性高,能够使患者术后出现炎性肠梗阻的机率明显减少,还可增快肠功能恢复,术后24 h患者便能够下床活动。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运用在直结肠癌患者中疗效确切,可靠安全,能够保障手术疗效,推动康复进程,建议深入推广。

[1]胡忠卓,李捷.应用电子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直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5,35(7):1038-1039.

[2]郑锦,李年丰.腹腔镜和结肠镜双镜联合微创术治疗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96-97.

[3]高勇.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与开腹手术短期疗效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3):33-34.

[4]张红卫,罗旋,曹君,等.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癌一期同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21(8):813-815.

[5]孙学华,徐小平.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同时进行结直肠切除术和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3):272-275.

[6]胡宝英,周海华,袁帅,等.内镜黏膜下剥离与腹腔镜下切除结直肠巨大宽蒂/广基息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3):9-13.

[7]李勇杰,李斌,魏荣华,等.腹腔镜技术在外伤性结直肠穿孔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35(12):1198-1200.

[8]宋伟华,李晓勇,周百中,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624-6626.

猜你喜欢
直肠直肠癌切口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