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西盟故事

2018-06-15 06:07赵芳,纳梦月,孙铭
今日民族 2018年5期
关键词:三木佤族橡胶

西盟全景 杨一军 摄

年届退休的云胶公司业务主管岩冷、中年法官赵晓玲、博航八组年轻的村民岩孔,他们身上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精气神——“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正是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一直引领着西盟人民,从缺衣少食的原始社会奋起直追,昂首阔步走向了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一种作物 改变一座城

“记忆中,1983年西盟只有一条汽车路,小时候从老家到老县城去上学都得在路上睡一觉。2002年,实现‘三通’。现在,坐车1个多小时就能到县城了。”说起西盟的变化,已经在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西盟有限公司工作了35年的业务主管、民族工作部主任岩冷打开了话匣子。

昔日的西盟为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搞过锡矿开采也搞过烟草种植,但效果均不理想。

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1983年,西盟县引进种植经济作物橡胶,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和市场价格低迷等原因,最终没能使橡胶成为支柱产业。直到2002年,县里引进云南农垦集团整合原西盟县橡胶公司(原西盟乡镇企业局管理),成立了云南农垦集团西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农垦集团来了以后,给西盟的橡胶产业带来了组织、技术、资金等优势,变化很大。”岩冷见证了西盟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从种植、病虫害防治到割胶、管护都有技术在里头,割胶技术到不到位,带来的胶产量有天壤之别。为了使胶农更好地掌握技术,公司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到村寨开展种植、割胶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培训。”

要干好事业,人才是关键因素。近几年来,公司先后投入资金160余万元,组织40名少数民族员工云南民族大学学习深造;组织100余管理人员到北京、上海参观考察;组织13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到江城橡胶公司考察学习橡胶管理;委托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为公司82名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学历提升教育。

“我们非常重视在各民族员工、承包户中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去年还举办了第一届承包人割胶技能大赛,51名佤族、拉祜承包人参加。并在制胶厂成立了“金伟师傅技艺传承工作室”,以师带徒,培养少数民族工匠。少数民族干部人才也大量涌现,如今公司206名两级管理人员中,少数民族占了八成,其中,佤族117人占57%,拉祜族23人占11%。” 党委副书记王云华说道。

通过公司一步步的培训,加之自身的努力,岩冷从一名技术人员成为公司的业务主管。岩冷个人的成长历程似乎也是西盟橡胶产业发展的缩影。

经过十多年的开展,公司橡胶种植面积从并购前的4.6万亩发展到11.18万亩,增长2.4倍,干胶产量从800多吨增加到5439吨,增长6.8倍,从业人员从原来的几百人人增加到3500人,年收入从2060元增加到了12225元,增长5.9倍。

橡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西盟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司从2012年至今兑付土地租金累计2004.36万元,使西盟县5个乡镇14个村133个组和944户农户受益。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西盟县4镇2乡3000多户当地群众发展天然橡胶产业25万余亩,橡胶产业已成为西盟县最大的绿色产业,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云胶公司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风格

专门设立民族工作部是公司践行“实现农垦梦道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承诺的具体措施之一。“我们有50多名工作人员当起了民族团结的宣传员、辅导员、调解员、监督员,积极化解民族矛盾,监督民族政策的实施。” 王云华说。

“大家坐在一起宣讲十九大时,会用佤语、拉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讲,让广大少数民族承包人听得懂、能领会。除了讲解目前的国家形势、经济发展状况外,我还会讲一些过去的故事,讲讲西盟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大家真实感受到共产党的好,才能发自内心感党恩。”作为西盟几十年巨大变化的亲历者岩冷感慨良多。

西盟县法院

一种精神 带动一股风气

“2013年全院审理的案件只有300多件,到2016年已经达到了554件。人们对公平的追求更多了,特别是立案制度改革后,随着人们维权意识增强,案件数量有所增长。”西盟县人民法院副院长赵晓玲自1992年来法院工作至今已有26个年头,作为本地的佤族,她亲历西盟县法律工作的点滴转变。

赵晓玲常笑称自己的法律知识来自业余大学。师范学校毕业后,她通过自学考试和不断累积的工作经验丰富着自己的法律知识。赵晓玲家有六姊妹,她的父母虽未上学接受过系统教育,但从小的言传身教使他们有了诚实做人,正直做事的良好品行,凭借着这种优良品格与自身的努力,姊妹六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

“父亲常常讲江三木洛的故事给我们听,细想今天我能从事法律工作,大概也是与从小在心里扎下公平的种子分不开。”赵晓玲动情的说道。

佤语中,“江”是 “秤”的意思,“三木洛”是人名,在佤族民间故事里,有个名叫三木洛的人,传说他的秤最公平,后来“江三木洛”便成了公平、公正、办事公道的代名词,是西盟家喻户晓的民族精神领袖。

西盟县人民法院在地方民族文化与法院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不仅在法院外围设置融合佤族文化的木鼓形象,把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例放于法治文化长廊中加以普及,也在审判大楼内设立“江三木洛调解室”。作为法院法治文化的切入点,西盟县人民法院通过将佤族人民心目中的智者江三木洛精神融入法治宣讲,在道德之上讲道理,将法律变得通俗易懂,百姓更易接受。

除了代表佤族原有的追求公平正义的江三木洛形象外,法院也将1951年元旦在宁洱红场剽牛并签下“民族团结誓词”时的佤族头人拉勐融入法治化建设中。根据拉勐事迹作为题材设置“拉勐精神”文化展示区,以“各民族团结一家、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拉勐誓言引领全院干警团结进步,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坚贞信念和“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大力培养善于搞好民族团结、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少数民族法官。

西盟县少数民族较多,在法院接到的案件中,有80%-90%的案件需要双语法官。为了方便群众,西盟县人民法院设立了全市首家基层法院“双语法官”接待窗口,选配3名法律知识丰富、通晓“双语”(佤语、傣语、拉祜语)的少数民族法官,担任诉讼服务大厅的接待和立案工作,为不通晓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登记立案等服务。对每位进入诉讼程序的少数民族当事人,充分告之其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并为当事人提供翻译工作。

2017年,因一桩案件的需要,西盟县人民法院退休双语法官刘春林,带着年轻法官,千里迢迢从西盟赶往迪庆为原告担任翻译。“只要法院需要,我随时回来”成为他恪守的信条。

西盟县人民法院把江三木洛公正处事、定纷止争的思想精髓引入诉讼服务和审判工作,将“拉勐精神”与培养使用干部结合在一起,也使之完全渗透到法院的每个角落以及每一名执法者的心中。

一种观念 改变一个村寨

“1998年道路不通,我去城里卖菜都要凌晨一两点出发,走两小多时的夜路赶到菜市场,马不停蹄就要张罗开摊了。到2013年,高速路通车就方便多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去县城农贸市场卖菜25分钟就到了。”说起这些年村寨的变化,刚刚办完土地确权的秧洛村博航八组村民岩孔说。

50年代佤族寨子

西盟县城全景图 李振宇 摄

初中毕业后,有生意头脑的岩孔找了十多个小工,在勐梭砖厂做承包打砖生意,每个月600元左右的收入,岩孔一干就是6年。刨除家用开支,攒下10000多元。为了让日子更好一点,岩孔狠下心,全部投入养猪,没成想,遇到生猪市场价格低迷,结果落了个血本无归。2000年,岩孔开始种甘蔗,面对每亩一年仅有几百元的利润,岩孔心有不甘。

2017年,机会来了,岩孔听说黄牛市场不错,他多方对比后,总投入10万元进行黄牛养殖。“方圆三十公里内,凡是养牛经验户,我都跑了个遍。因为我没文化,别人说的我不懂,只能自己去现场学习。现在,如果牛生病我都是自己先看,普通的问题难不倒我。实在复杂的病情请村上的兽医来看。”说着,岩孔热情的邀请我们去看看他的牛棚。

牛棚在村后的半山腰上,说是“牛棚”,其实就是一个用围栏围起来的简易棚子,如果岩孔不说,我们完全不会想到,棚子旁那个用木板拼凑起来,只有一张在风里摇曳的破塑料布作顶棚的小棚子是岩孔偶尔的“家”,“有时候我来喂牛会在里面住。”边说话,岩孔也不闲着,随手拿起草料喂牛。

牛棚外的地上四处堆满草料、干牛粪也被装在编织袋里整齐的摞成一摞。为了防止下雨淋湿,上面铺了一层塑料,看来,岩孔是个勤快人。环顾四周,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台碎草机了。“养牛相关的事我都基本自己干,如果请人来干,一天一百块还要包吃呢,请不起。”岩孔笑着。

2015年7月在国家以及省市的帮助下,博航八组开始了如火如荼的房屋改造,半年后,所有村民都进新房,岩孔家也不例外。“现在的房子可以遮风挡雨,原来的房子都是油毡房,墙是竹子做的,基本是毛草,风雨一来房顶都会掀掉。” 岩孔边说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从屋外向里看去,家家屋里亮亮堂堂,饮水机、电视、音响等家电一应俱全。

“现的社会都讲住好房开好车,我们现在已经住进了好房子,我家的拖拉机就是我的‘宝马’,2019年收回养牛投入的十万元成本,是我下一步的计划。”岩孔的语气中透露着自信。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岩孔身上丝毫不见“等、靠、要”的思想,主动争取、自我劳动、脱贫致富的观念成为当代佤乡年轻人身上的闪光亮点。

青年、中年、老年,是人生的三个主要阶段:岩冷、赵晓玲、岩孔,三人的人生轨迹无不体现着作为“直过民族”的佤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跨越式发展与变革。在他们的身上,既凝结着江三木洛追求公平正义的朴素道德观,又体现着拉勐勇于改变陈规陋习跟党走的革新勇气。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党和国家对直过民族政策的倾力帮扶下,如今的西盟佤族人民已经从过去的原始社会阔步飞奔,站到了和全国人民一道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起跑线上。

猜你喜欢
三木佤族橡胶
三木落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三木落
三木落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三木落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自制橡胶骨
印度橡胶进口量减少,国内橡胶供需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