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正视盲点的文明能看得更远

2018-06-14 09:39南方周末评论员戴志勇
南方周末 2018-06-14
关键词:盲点儒学文明

像李大钊那样,在“打倒孔家店”的时期,理性地分清真孔子和假孔子,将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的所谓儒学,和真正的儒学区分开来,不要一概而论,混为一谈。特别不能将历史上那些文化中的糟粕,君主专制独裁,尊卑等级制度,礼教吃人现象,视为儒学的本质表现。

我们和其它文明对话时,可以把自己在核心价值里形成的盲点彰显出来。盲点暴露时,勇于承认,解决,这样的对话模式是恰当的,能使自己的文明看得更远。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道学开创者之一张载的名言。“横渠四句”激励着千年来的知识人与政治人。生于1020年的张载是北宋关中大儒,他所开创的“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等,共同构成了宋代道学,对当时受到佛教冲击而“无天险可守”的儒家传统,进行了本体论上的重大更新。

2018年5月22日,西安外事学院作为主办方之一,举办了一场《文明:冲突与对话》的“原点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张岂之,西北大学教授张茂泽,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尤西林,山东大学教授谢文郁,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等,围绕着对中华文化的现代诠释、文明的冲突与对话等问题,阐述看法,展开交锋。南方周末评论员对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先生进行了补充采访,合并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

古为今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张岂之:“文明”不是从外文翻译的,《尚书》就认为治国理政者应有文明美德,反对愚昧野蛮。春秋时期,秦国、楚国就设立了县和郡,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战国时期,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郡县制逐渐代替了分封制,很了不起。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职业官员取代世袭者。怎么看待中央集权制,今天也有同样的问题。

战国时期另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集权制度。其中以秦国为典型,君主执掌大权,实行耕战并重的法家政策,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一个王朝在治国理政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如何选拔辅佐皇帝的人。中国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汉代主要用推荐,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制不适应治国的问题,实现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

隋唐时期创建了科举制,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的权力下移的弊病,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力求把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融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知识化,使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二者结合起来,维护社会稳定有明显作用。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制度之一,英国的政治学家说英国的文官制度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不要瞧不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它也有修复错误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有过战乱和分离,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经过迁徙、定居、通婚,各种交流,文化上互相学习,血统上互相融合,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汉族的形成就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汉族在历史上起主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历史上有过少数民族入土中原进行统治的时刻,例如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党项建立了西夏,女真建立了金国,蒙古建立了元朝,满人建立了清朝。他们进入中原后,不仅没改变汉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积淀,反而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推动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战国时期,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差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没有成功,汉朝统一天下到汉武帝执政,经过了数十年多次战争,地域文化大体汇合,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共同体真正形成了。

这个文化共同体以儒学为主导,并没有阻碍其它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唐宋时期,儒、道、释融通,将中华文化推进到新阶段,由此产生了宋代的理学。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取。诸子百家的观点都是真理某些方面的表现,各派力量侧重点不同,表述方法有区别,但都是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而不同。

儒家的经书维护社会秩序,调解个人喜怒哀乐,讲道德,经世致用,其包容性、伦理性,使之成为社会教科书。经、史、子、集四大类,丰富多彩。

中国历史文明、政治文明,有自身的特点,应该把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与建设中华新文明密切结合起来。

尤西林:张先生谈中国文化,实际在做新解释,有很强的背景。张先生是侯外庐学派仅存的代表,这个学派很基本的特点,是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到其制约的社会结构,及更高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给出因果解释。

这个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立场,现代化和现代性,认为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是文明区别于野蛮的一个自我发育。对历史、文化,有一个价值判断尺度。

今天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历史进程,制约着我们对古代的历史进行选择。在中西古今的维度中,古今问题更现实。现代化和现代性遇到困难和障碍时,需要从传统文化里吸取智慧,改变对工具的态度。文化不会随着农业或工业文明的改变变成过去的东西,一直在行为方式中潜藏着,不仅是文献典籍,人的感知方式、时空观念,都会潜在保留。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接收。中国正把一个人类最大的民族共同体,带向一个现代文明,同时又借鉴自己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个性化改造,要避免几百年西方现代化带来的弊端。

谢文郁:一直支持中国寻找最佳社会管理模式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大的动力:敬天。中国古人一直相信有天命,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种敬畏情感,对个人和社会生活有一种动力性的作用。认为中国几千年都是黑暗时代,专制愚民,这个判断非常伤人,基本是对整个中国思想史发展无知。

但晚清在面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冲击时,中国人表现出很滞后的反应能力,一个关键点是由于晚清是满族统治,最优秀的战略家没法进入决策机构,民族的隔阂在。国家治理方面,要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让德才最好的人站到高位,找到这样的政治体制,中华民族的应变力会大提升。

黄藤: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信天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理是永远不会变的。道之所在,人必趋之。中国人把天理和人道看成一体,某个时期,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但没有任何力量和个人可以逆转。人类文明和人类进步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一个国家的好的组织形态,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自己意识和力量的增强,进步不是意愿构成的,是由力量构成的。是各方面角色互相碰撞和交融中,达成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寻找新理学:自由发展与天下为公

张茂泽:随着中国文化重新崛起,古今中西之间的思想文化比较和交流迄未停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儒学的现代化,也包含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比较甚至融会问题。通过比较,可以更准确地发现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共性,找到融会两者的逻辑基础。这样做的前提,是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准确理解儒学,像李大钊那样,在“打倒孔家店”的时期,理性地分清真孔子和假孔子,将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的所谓儒学,和真正的儒学区分开来,不要一概而论,混为一谈。特别不能将历史上那些文化中的糟粕,君主专制独裁,尊卑等级制度,礼教吃人现象,视为儒学的本质表现。因为历史上儒学的本质内容,儒学的真精神,理解困难,阐发困难,传播更困难,实践机会几乎没有。换言之,真正的儒学,如孔孟之道,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在治国理政活动中,没有获得实践机会。故谭嗣同说过,中国两千年学问,实际上都是“荀学”,即认为人性恶,每个人都必须君师领导、教化,必须礼法规范,否则国将不国。像孔孟之道这类真儒学的内容,怎能为这样的历史负责任呢?

二是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为最可靠文本,用科学的方法阅读、理解它,准确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内容。区分真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我们不要鱼目混珠。应该以《马恩全集》为本,将假马克思主义毫不留情剔除出去。这样,就可以将真马克思主义和真儒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容易寻找到两者间存在的共性,如天人合一,以人为重;辩证思维,落实为历史思维;人文的理性的信念等等。

我国一直有“天下为公”的文明教化传统。专制主义肆虐几千年,但并没有阻止这一文明教化传统代代相传。恰好相反,其涓涓细流,连绵不绝,构成我国古代文化哲学的主线,描画了我国古代朴素社会主义思想的辉煌篇章;如今它们又因应形势,汇合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潮流。

在社会形态上,天下为公指的是一种理想社会,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在个人修养收获上,天下为公则指一种理想人格,一种孟子所谓大丈夫,有全宇宙、全人类的博大胸怀,以天下为一家,视中国为一人。这种修养表现到历史主体上,就是民本思想发展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高度,进一步发展到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高度。

黄藤:张载和孔夫子都没有遇到今天的问题。我们怎么继承文化,与不同文明相融合,来创造出新的宋明理学?这是我们今天要承担的使命。王阳明当年坐在石棺里悟道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们都有伟大的志向,我们现在要有这个愿景和抱负。

文明是感召不是冲突

鲍鹏山:文明与文明间更多是融合,很多冲突不是文明的冲突,是时代的区别。多年前一个朋友讲,要抵制外国文化,比如外国的超市进来了,把我们的百货公司干掉了。我说,你知不知道百货公司也是外来的。文明间存在着差异。一种高级点的文明形态,会取代比较低级的文明,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想。

价值有普遍性,这是学术的理性。文明的冲突,价值的维护,最后有利益的呈现,但更重要的是一开始的动机。一些人,无论对国际还是国内的事情,就认“无利不起早”,这对国民道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认为世界上所有人做事都是利益驱动。这种观念一旦深入骨髓,我们不相信世界有正义行为。孔子、孟子都维护一种普遍的价值。

武王征讨,是解救人民,人民希望生活在文明下,不愿生活在野蛮下。“不同”可以并存,“不如”不可以并存,不能用“不同”来阻碍社会的进步,更不能用“不同”来抱残守缺,闭关锁国。孔子是用文明来吸引,既来之,则安之,是讲文明的力量。

孟子有一段特别有激情的文字,来说明文明的力量势不可当。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如果能做到,天下谁能阻挡?文明的力量是感召的力量,不是向外冲突,而是向内吸纳。要知道我们自己在哪里,这是今天反思文明的基础。

我把自己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对中国文化有皈依感,同时不能故步自封,应该敞开大门向更先进的文化、文明学习。做传统文化研究和推广,一定要有现代性。

文明对话:核心价值与盲点

谢文郁:有人类以来,文明一直有各种对话模式,不打不相识是一种,能否找到更合适的模式?

近代,中国文明在军事、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受到在西方文明的压力。二战后,整个世界的政治和文明格局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以美国为中心。

近代以来,西方领导人平稳交接,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西方知识分子里产生了一种想法,认为西方制度建立在人权基础上,如果别的文明体系没这样做,就要采取一种外在压力,设立与之类似的社会制度。

这样一套价值隐含唯一性。严重的,用武力强迫,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彻底破坏你的文明生态,把你和你的历史彻底隔开,好像把这个东西加在你身上,就实现文明转型了。我不认为世界上有成功的例子。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印度,都在某种程度上经历文明转型过程。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延续,割裂历史时,表现出强大的反弹。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来处理这个问题?

我觉得有一种尊重核心价值和文明自觉的转型模式。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非常原始性的情感,被整个社会的人所分享,成为一种共鸣性的情感。比如,中国古代从敬天发展到敬德,周公强调以德配天命,要不断琢磨,取得天所命的秩序。对天的敬畏情感,经过了整个周朝,被普遍分享。

孔子强调从人出发,通过关心人和人的关系,寻找完善的社会秩序。这也被普遍分享,建立起整个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形成后,就是历史,如果拿掉历史,就没法和古代沟通。

我们承认这个价值,再和其它文明对话。一个人拥有某种情感后,会对其它情感进行压抑。随着文明的发展,会慢慢演变为盲点。比如,有些王朝非常强调以孝治国,我们很多情感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的,但你特别强调这一点时,可能会认为遥远地方的人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任何一种文明里都会出现盲点。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东学西渐,主要是明末清初的传教士把中国文明大量的介绍到西方,西方也发现自己很多盲点,也在修补那些盲点,近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的介绍,也不可能这样发展。

我们和其它文明对话时,可以把自己在核心价值里形成的盲点彰显出来。盲点暴露时,勇于承认,解决,这样的对话模式是恰当的,能使自己的文明看得更远。

黄藤:人类文明是一个共荣体,在竞争中各自做贡献。有冲突,但往往使人类文明得到扩展。佛教对中国贡献重大,同样,西方的科技和制度也刺激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

现代科学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盲点,但基因、原子技术,也对人类有很重大的潜在冲击。面对这个世界,要有整体观,但又需要把自然科学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分开来研究,再来看道德和科技的关系。一般来说,科技要由道德来指导方向,那道德究竟是什么?从哪里产生?我认为,科技是人们追求真理的一个途径,宗教以及人文也是一个途径。科技与道德,在根源上是同一个原点,科技力量和人文力量是一个根源。科学家离开了良知原点,就要走偏。

宋明理学努力综合格物致知,尊德性和道问学一体。他们面对的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格物,这有重大区别,但精神上可以贯通,要在一个更高层面来贯通。科学和道德,最后要综合回到一个原点,再经过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过程。但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分化的过程。我们现在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去推动完成这样一个重新的综合过程。

猜你喜欢
盲点儒学文明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眼见为虚
眼见为虚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盲点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