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2018年6月上旬,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说:“现在许许多多的繁琐证明、循环证明、甚至奇葩证明,不仅让群众烦心,也让企业烦恼,必须下决心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让群众和企业不再为毫无必要的事情跑腿。”今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要“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
三年前,李克强讲了一个要求公民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故事,斥之为“天大的笑话”。2015年11月,国办下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要求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原则上一律取消;可通过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探索申请人书面承诺并公示、办事部门先办后核的流程。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从“原则上一律取消”,到“一律取消”,扫除模糊空间,也更符合法治原则。
三年后,这项工作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订立的时间表是:对国务院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设定的证明事项,“可直接取消的要立即停止执行”;对法律法规有规定,但可通过法定证照、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间核查等涵盖或替代的证明事项,要提请修法,依托信息共享和信用体系予以取消;对各地自行设定的证明事项,除地方性法规规定外,“最晚应于年底前取消”……这些是重大承诺,全国人民都在看着呢。
取消繁琐证明、循环证明、奇葩证明,是简政放权的组成部分。当然,合理的证明要求是存在的。例如,社保部门会要求退休金领取者每年都要证明一次自己还活着,即所谓“生存证明”,这是为了防止老人去世后亲属冒领。这个证明要求本身是合理的。一些地方还很人性化,随子女在外地生活的老人跟当天报纸合影就算完成证明。
繁琐证明、循环证明、奇葩证明存在,对民众与企业来说当然不合理,但从组织行为学来看,却有相当的必然性。你把自己想象成某政府部门的办事人员,如何在办事中避免自己犯错、降低个人风险呢?严格按照规定与办事流程来,要求申请人提供完整的材料,缺一个也不行;遇到不能确定的事项,向直接领导请示如何办;为了确保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是真实的,要求申请人从别的部门打证明,这样风险就转移到申请人与别的部门了……
这种倾向,是内生于几乎一切大型组织的,要求组织自身实现自我革命,不去考虑办事人员与组织本身的利益与风险,而从民众与企业的利益出发、从社会利益出发,那是不符合人性的,就像你使劲提自己的头发不能使你脱离地球一样。那怎么办?只有更高层级介入,强力推动变革,才有可能打破一潭死水,激发生机,才有可能打破部门/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板结的均衡态势,走向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良性的新均衡结构。也只有更高层级才能看到并有意愿趋向更高、更大的利益。这个道理适用于政府与大型企业。
所以,要消灭繁琐证明、循环证明、奇葩证明,国务院全力推动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国务院,才能从更高、更大的整体社会利益出发,统观全局。
最近有个同样的例子。关于网售处方药放开与否,各方已经博弈多年。2014年差点儿就放开了;今年又风云再起,目前形势似乎有利于放开这一边。可以想见,实体药店是反对的,某些医生是反对的,医药电商是支持的。反对的理由当然是用药安全之类,但背后当然都是利益。南方周末报道:“他们(国家药监局)也担心放开后会出现药品安全问题,但这次的批示来自国务院,估计挡不住。”从社会利益尤其是患者利益来看,当然放开网售好,价格透明、买卖方便,所谓的风险是可控的,甚至比实体销药要低,因为买卖配送的电子信息是抹不掉的,去药店买药不保留小票对方完全可能不认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