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威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近年来,国务院、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陆续发布了涵盖农业PPP、乡村旅游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保障和支持。本文将从如何打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局面作出阐述。
(一)发展远景
随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旅游发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应运而生,而乡村旅游正好与该六要素不谋而合。作为一个全新的现代旅游领域,乡村旅游迸发出超强的生存力,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我国地大物博,乡村民俗民风绚烂多姿,对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鄉村旅游不但使农民增收,促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且充分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极大程度上坚持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获得成效
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成效主要有四点。一是让农业插上了旅游业的翅膀,旅游直接对接上了“三农问题”,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引领了乡村的发展。二是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初步挖掘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及地域性,促进旅游接待的大大增加。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区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厕所、游客中心等硬件设施。四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三)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成绩背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概括为“八大”问题。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二是“乡村意向”保持不够,存在“去农业化”倾向。三是规划对接不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四是开发模式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五是管理较为粗放,机制不够健全。六是专业人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七是乡村旅游品牌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八是利益分配不公,村民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一)工作成果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相较过去,国家在方方面面都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扶贫攻坚上通过不断探索、总结,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道路,成功地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在具体实践中,贫困地区的脱贫能力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干部作风也明显转变。另外,在扶贫思路与模式上也不断创新,扶贫增收成绩斐然,通过加强产业扶持以带动精准扶贫。
(二)突出问题
放眼当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扶贫开发依旧是最“突出短板”。大家可以结合实际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二是内生动力弱,返贫风险增加;三是区域性凸显,发展基础较为脆弱;四是工作有差异,力度亟待加大。
(一)乡村旅游下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对实现乡村脱贫的具体路径大致可归纳为: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展现小村风景的地域色彩,塑造舒适、安全的旅游形象;创意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树立当地的品牌形象;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利用多种渠道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通过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带动旅游扶贫,通过景区、能人、合作社、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投资、运营,带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享旅游收益,实现脱贫;深化旅游供给侧,推进“旅游+”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关键在于落实到户
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应当结合“三位一体(景区和村庄一体、农业和旅游一体化、企户一体结合)”以及“两个乡居化(一个是综合体乡居化,一个是小镇乡居化)”的原则。关于精准到户有七大模式可遵循:集体旅游与农业资源入股,生活资料参与旅游经营,生产资料参与旅游经营,贷款投资入股,农旅企业工资收益,培训技艺+在家生产并形成订单模式,创业创收。总而言之,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落实到户,有效地把大架构和落户到户有效勾连起来产生效益。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并根据每一家具体的条件能力,才可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帮扶。
(三)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精准扶贫
对于旅游精准扶贫,大家应当树立正确的全域观,创造“1+1>2”的倍增效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域旅游在以乡村旅游为主导,推动传统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精准扶贫,并以“+旅游”和“旅游+”为手段,将各类产业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多元化利用和整合,提升了产业效益,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新型区域经济结构,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个领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观乡村旅游规划,既有宏观上的区域规划引导作用,又有微观上策划设计重点版块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对设计改造村落风貌、合理设计交通道路、提升环境、规划传统农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落实与运营民俗旅游户等方面,都有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具备泛旅游、大农业、大生态的综合意义,也利于“美丽中国”“美好乡村”的打造与实现。在全域旅游“四新八全(即全新产品观、全新产业观、全新市场观、全新资源观和全行业、全要素、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全社会、全游客、全部门)”的视野下建设好中国美丽乡村,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自然也烟消云散。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