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双 黄华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打破了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成为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最优经营模式。本文以平潭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理念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旅游践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更高水平的新型文明形态,核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平潭是福建省东部沿海的一个岛县,有福建“马尔代夫”之称。全县共由126个岛屿和702个礁岩组成,因主岛海坛形似坛台浮出水面古称海坛,又因岛上君山常年岚气弥漫称为岚岛。
(一)区位条件
平潭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平潭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周边地区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旅游先行实验区中转站的条件,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二)资源条件
平潭旅游资源独特、类别丰富,笔者根据实地调研,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归纳整理出平潭旅游资源包含8个主类,23个亚类,典型资源单体丰富多样,为平潭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三)政策条件
为加快海峡两岸经济的交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9年9月福建省提出将平潭作为两岸先行先试的综合试验区,力争将平潭建设成为重要的自由贸易区、旅游经济特区和福州城市的活力新城。在加强闽台合作,构建“环海峡旅游圈”进程中,平潭放宽了对台旅游开放政策,国家各项扶持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平潭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平潭经济的不断发展,平潭旅游产业在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水污染问题严峻,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旅游满意度,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现象也直接导致平潭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另外,在平潭存在的集体或个人采石场,直接对景区或景点的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平潭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高星级标准的酒店较少,旅游旺季无法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虽有民宿作为特色住宿设施,但规模较小,配套相对不齐全,服务卫生等条件较差,无法满足游客追求住宿个性的旅游需求。
(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平潭旅游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信息不畅,且平潭旅游特色以海滨为主,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较为严重,从事旅游开发管理的企业相对单一、内部结构不合理。
(四)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平潭旅游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分布在酒店相关行业,景区接待和地接导游人员相对缺乏。其次,平潭缺乏行之有效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一)发挥资源优势,营造生态文明和谐旅游环境
平潭旅游发展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以海滨沙滩开发为重点,以休闲度假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开展海岛生态观光和滨海休闲度假游,同时开发参与体验性项目,营造“闲”“适”“慢”的旅游主题氛围。
平潭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的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提高旅游者、管理者、旅游活动各方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针对平潭现有情况,首先,建立绿色饭店,避免常规饭店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其次,针对交通,可倡导建立步游径系统为旅游者与居民的主要游览线路。最后,重视当地居民参与,通过宣传等手段,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当地居民参与为主的方式,促进旅游者与居民和谐相处。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素养
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应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素养。有针对性地创新旅游人才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定期或不定期为平潭旅游发展输送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
(四)完善管理体制,形成生态旅游发展合力
立足于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平台,对行业管理机制进行探索和创新,明确部门职责,丰富旅游部门的行政手段,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优化旅游公共秩序。完善平潭旅游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通过对热门景点的客流感知,制订客流引导方案,预防海岛旅游安全突发事件。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
2.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安全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