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尹
在国内全域旅游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积极响应,全方位提升旅游品质。而在建设全域旅游的过程中,面对如何推进可持续旅游,如何以全域旅游这一国策指导可持续旅游等问题时,“主客共享”成为解决该类问题的重要发展模式。本文将以可持续为目的,利用主客共享这一模式,从宜居、宜业、宜游三个角度,探究如何以全域旅游指导可持续旅游。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12个新词之一。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它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对提升生活品质的意义。
相比传统景区景点模式,全域旅游这一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其市场观提出创造一个“主客共享”的休闲目的地,不仅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还要充分考虑“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居民的利益。居民可以从休闲中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且居民本身也是游客体验的兴趣点,两者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本文从全域旅游的市场观出发,利用主客共享这一模式,融合其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研究当下千岛湖旅游业发展现状,了解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从而发现新问题,探索新办法,使全域旅游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主客共享,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千岛湖旅游发展概况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其风景区呈树枝型,湖区面积573平方千米,通过湖周25条大小溪流、河川汇集入湖,拥有形态各异的大小岛屿1 078座,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其旅游事业起步于1982年,经历了起步、壮大、提高、转型四个阶段,逐步确立了国内湖泊旅游典范的地位。目前的千岛湖旅游正在朝着长三角首选、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景区目标稳步迈进。
(二)存在的问题
1.交通不便
首先,进入千岛湖镇主要是通过城市东部的杭千高速,而城市旅游的接待设施和景点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和中心湖区东岸,旅游交通需要自东向西穿越城市才能到达,不仅给游客带来了不便,还易造成城内交通的拥堵。
其次,游客主要偏重于采用公共交通和自驾出行。一方面,千岛湖的公共交通设施还不够齐全,景点之间又较为分散,且没有较好的连接与融合,对自助游的支持能力较弱,一日或两日游显得紧张而仓促,大大降低了游客体验感。像森林氧吧等景点,并没有直达车,实际上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自驾车的大量涌入,造成的拥堵是小小的千岛湖镇所不能承受的,而且城内一些景区的不合理建设使观光的游客聚集,加剧了城内的堵塞,节假日或高峰时段更不必说。
2.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深度旅游
旅游产品上,种类较为单一,没有特色且质量不高。一是自然观光唱主角,以门票消费的观光旅游为主,缺乏城市旅游产品。二是旅游消费以吃、住、行为主,制约了旅游产业链延伸,缺乏各类休闲项目,特别是夜间,形成“白天游湖,晚上睡觉”的情况。三是不适应多层次游客的需求,体验性差,回头客少,缺乏精品游览线路、度假、休闲、文化等产品,且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
千岛湖虽位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江浙地区,但历史较短,所以文化品位略显不足,与西湖、太湖相比,确实少了一股韵味。没有发挥出自身特色,与其他景区大同小异,商业化严重,留不住人心。其生命本就在于一汪湖水,却缺乏体验性较强的项目,大多景点都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导致游客觉得无聊或不过瘾,缺乏一种代入感。
3.淡旺季分化严重
湖泊是千岛湖旅游之核心,也正由于此,导致其冬夏温差较大,且其又缺乏城市旅游产品,过于依赖门票消费,冬季游览人数大大减少。而高峰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对千岛湖的各项设施与服务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 许多不便。
4.形象定位不明确,特色彰显不够
千岛湖近年来策划了不少旅游活动,但未能取得较大反响,原因在于其形象模糊、特色彰显不够。游客也不知道这个地方究竟是开发观光、度假、水上运动还是垂钓旅游。首先,小活动过多、主题摇摆不定往往造成形象混乱,损耗主体形象,使之在江浙一带的旅游竞争中显现出后劲不足的隐忧。其次,市场定位模糊,抓不住重点,又企图一网打尽。简单的跟团游、自助游与高端的精品、度假旅游未划分开来,易发生矛盾与冲突,旅游档次在总体上不高。
5.景区建设与城镇规划有待完善
千島湖各个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与成熟的旅游景点相比,在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上仍有缺失,旅游质量参差不齐、旅游体验不佳,游客会有“将就”之感。旅游体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感受,其中硬件是基础。交通、卫生、餐饮、住宿等条件等都是决定旅游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千岛湖各个景区之间的联通不够,交通不便,纵然拥有再好的旅游资源,也会挡住游客的脚步。软件方面,如营销策划,跟风现象时有存在,哪一个地方种了大片油菜花,立即引来众多跟风者,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服务能力上,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很多景区的服务较差,对服务功能的重视不够。
另外,对于有经验的游客来说,千岛湖绝不是一座能够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城镇。绝好的山水资源没有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与大连、珠海、丽江等美丽城市相比,差距甚远。由于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的交通拥堵,也对其城市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挑战,极大地限制了其未来的发展空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千岛湖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从宜居、宜业、宜游三个角度出发,既考虑游客的需求,提升服务能力,又考虑当地居民的感受,保护好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将千岛湖作为整体,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努力做到以景生财,以水生财,以地生财,以人生财。
(一)宜居
1.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
为了经济发展,加强工业似乎无可厚非,旅游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某些工业的支撑。但现在淳安的旅游与经济建设已经出现了矛盾,开发区以及相关路桥的建设有的破坏了景区面貌,甚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污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一旦破坏便是不可逆的损失。淳安应当探寻经济发展的多种思路与模式,坚决走绿色经济道路,创造一个宜居的美丽小城。
2.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交通,交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若要缓解千岛湖的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首先必须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旧城改造。而城市功能结构的确定,必須考虑城市交通系统的现实约束。立足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千岛湖应根据城市旅游交通的需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原有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和线路组织,适当区分居民交通与游客交通线路,尽量减少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宜业
千岛湖旅游业的发展,使第一产业因旅而兴,第二产业因旅而名,第三产业因旅而旺,产生了“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因此,千岛湖应继续坚持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提高旅游业的地位,积极推动旅游对三个产业的融合与覆盖。对于第一产业,千岛湖可以以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指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打造拳头产品,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新一轮的跨越。对于第二产业,要注重千岛湖形象定位,扩大千岛湖的品牌影响,带动工业发展与成长。对于第三产业,千岛湖应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与形象定位,科学规划,统筹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
结构调整。
(三)宜游
1.进一步定位形象,深度挖掘水文化
首先,根据产品的市场周期理论,旅游地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成熟的景区不会随意改变主题形象,桂林卖的总是山水,敦煌打的总是文化。因此,千岛湖应进一步定位形象,既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突出自己的特色,又要做到与时俱进。
其次,文化上,千岛湖应当营造出自己“天下第一秀水”独特的魅力。深度挖掘并依托自身的水文化,充分展示自身“城在山中、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景中”水体景观,大力宣传“水之灵”文化,提升文化品位,让游客有文化可游,有文化可品。因此,千岛湖应努力做到亲水。一是增加游客在水上和船上的时间。在珍珠列岛等水域发展游船观光,而不是现在这样,游船仅仅往返于岛屿之间。二是选择和建设一些浅湾,开展荡小舟或游泳戏水,让游客有下到湖水中的机会。三是在一些僻静的港湾,建漂浮的小木屋出租给游客,游客坐在屋子边缘即可触到水面,也可以在此垂钓。
2.开发多元旅游模式,打造各类旅游产品
岛湖应根据各区域的资源和特色,划分出不同的旅游功能区,均衡布局旅游产品,实现旅游模式与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首先,正确认识度假与观光的关系,将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分区开发。两者是并行的产品业态,不存在相互转型升级。千岛湖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量身打造各种旅游模式、规格、档次和风格。虽然其历史较短,文化底蕴与西湖等文化圣地略逊一筹,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长三角”的度假天堂。它既可赏可游,还可住,这是“长三角”其他景区无法相比的。比如,西湖虽美,但主要集中在观光这一功能,很难作为度假的圣地。因此,千岛湖应大胆打出度假的旗帜,形成品牌,提升档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要充分发挥特色,以水文化为中心,打造各类商业街区、风情小镇、主题公园。在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尽量保持最原始的特色,让游客感受最原始的文化,真正融入当地生活。要赋予景观一定的情感,发挥其情感价值,做好情感设计与情感服务,实现游客心灵上的震动。
在淡旺季的问题上,千岛湖应当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打造温泉、滑雪场等产品,以此来将旅游的淡旺季拉得更平,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
千岛湖也可将夜间旅游作为突破的重点,构建光影世界。夜间服务属公共产品,通过对其提升优化,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驻留、扩大旅游消费、形成旅游品牌,形成夜间的商业化聚集。特别是城市旅游景区,通过夜间基础设施提升,带来大规模的游客停留,形成2至3天的旅游消费,形成强大的商业效应。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考虑大众的基本需求,基于淳安各区域的功能划分,科学合理地布局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交通、卫生、住宿等设施,以及各地区的旅游标识系统、解说系统,注重人性化设计与体验感,使游客旅游得更加舒心便捷,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缓解居游矛盾。
其次,建立健全旅游纠纷处理机制与智慧服务平台,推动淳安向智慧城市转变,构建一个全面的、联通的公共服务机制。通过开发这一平台,促进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医疗等各类信息的实时查询与更新,实现当地居民与游客在体验上的无差别化服务,使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公平、环境、权利。为实现可持续旅游,人们需要平衡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需求,综合考虑当下与未来的发展,追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总之,在推进全域旅游这一过程中,人们应始终牢记可持续这一目的,既要实现全方位的融合,又要重视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