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昆明池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2018-06-14 05:55郑秀娟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昆明湖西安历史

郑秀娟

西安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化名城和历史名城,昆明池更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是亿万华儿女对汉朝文明追思时不可多得的文化符号,因此,昆明湖的旅游开发对西安城市发展,对传承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西安昆明湖的历史文脉开始,探寻西安昆明池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仅供参考借鉴。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中一个具体的体现就是很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困难,相反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严重稀缺。究其根源,其主要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高职教育的不重视,高职院校招招生难,学生培养存在问题,

一、西安昆明池历史背景及其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不难发现,优秀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地区旅游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国内外游客更愿意选择有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参观游览,在游览奇观丽景的同时可以品味人文历史。因此,对于旅游的开发来说,可以将旅游业和人文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还可以保护历史资源,发展特色的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对于西安昆明池的旅游开发,应充分利用西安以及昆明湖悠久的文化历史,建立一个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拉动旅游业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

西安昆明池位于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其占地面积约10平方千米,现遗址有石雕人像一对,东牵牛,西织女,即牛郎织女浪漫的爱情故事。对于西安昆明湖,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在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上林苑之南引丰水灌成昆明池,范围20 000米。最初建筑昆明湖为了练习水战,而后来变成了泛舟游玩的场所。在《三辅黄图》和《西京杂记》等古籍都有昆明池的传闻异说的记载,后历代几次修浚。唐大和时干涸为陆。

西安为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强汉盛唐均在西安建都,给西安这座城市烙印上中华文明最强大的烙印。除去千年的建都史,长安对中国文化影响同样深远,例如:北京东西中轴线命名为长安街,北京颐和园内有着借明而建的“昆明湖”,以及云南省会昆明市的命名都和昆明湖有着深远的历史联系。可以说,长安、昆明池,已经成为中国那个强盛时代所留下的剪影,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强盛富强的“中国梦”。而这样优秀的文化背景,是西安昆明池旅游发展的发展最大优势,应被重视和充分利用。

二、西安昆明池旅游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旅游容量和旅游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但对于旅游景点来说,游客的数量是有一定的上限的,一旦游客数量突破了上限,反会而给景点的旅游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消费过渡集中,游客食宿困难,景区附近产品价格上涨,景区整体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游客的游览感受,更严重的是,过多的游客会对文化遗产带来危害,对旅游资源带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过渡商业化的倾向

昆明池最初建设是用于军事,随后因为其强大的蓄水功能灌溉了一方农田,成为被广为赞誉的水利工程。再后来,随着昆明池的干涸,昆明湖意化为长生繁荣的文化符号,直到如今,昆明池成了文化旅游圣地,其商业价值也在开发中不断显露。但过于商业化的发展反而使得优秀的历史文化变得“铜臭”起来,原本可以历久弥新的文化经典,成了拙劣捞金的手段。

(三)旅游发展方向过于单一

对于文化类旅游经典,文化符号都是旅游开发的重点,对于昆明池来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生地,建设了七夕公园、落雁亭、留仙亭等人文景观,虽然将自身文化优势发挥出来,但也难免过于单一。

三、应对西安昆明池旅游开发问题的对策

(一)平衡四季旅客人数

对于大多数旅游景点,游客往往集中于旅游旺季,因此,可以开发昆明池一年四季不同的旅游特色,避免旅游人数出现明显的波峰和波谷,不过度消耗和使用旅游和文化资源,同时还能实现当地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文化发展和商业发展相平衡

过渡商业化的发展也就成为限制,已经降低昆明池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昆明池的发展开发中,要尽量避免过于“露骨”的商业植入,避免降低西安昆明池文化魅力。

(三)多方向的旅游发展

文化发展和传承是必不可分的,西安昆明池有着丰富且多样的历史内涵,在其的旅游开发中完全可以结合其水利工程,军事演习场地等曾经的“辉煌”,给予昆明湖除旅游业外更深的内涵,即重新发挥其原有的历史作用,在传承中仍有发展,即重视文化又兼顧民生,赋予昆明池全新的定义和持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西安昆明池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问题,提出重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中的关键作用,探寻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化的开发利用方式,尽可能实现经济效益和可文化传播的双赢。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猜你喜欢
昆明湖西安历史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巧用比喻 选用动词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