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2018-06-14 05:55魏雅姝彭军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旅游传统文化

魏雅姝 彭军

乡村旅游成为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粗浅分析,简单分析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地缘、血缘优势,体验性优势,受众基础厚重,融和性强等价值特点,希望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方向有所裨益。

一、乡村旅游及其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在旅游大发展的情况下,被游客选择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旅游分支。很多人将乡村旅游理解为以农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发的旅游活动,以满足城里人对自然环境、清新空气的追求,这样的理解不够全面。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该以当地村民为主;主要目标客源是城市居住人群;主要的旅游吸引物除农村自然景观外,还有乡村建筑、传统文化资源。这既能合理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传统,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这才是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也满足了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目的的追求。

经济现代化、信息全球化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城市生活压力大、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环境的污染、人与人情感的丢失等等。我国是由农耕为主的社会发展起来的,以土地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根植于农村社会,形成整体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尊重乡村的传统文化和乡村的社会体系为基础。

二、乡村旅游中传统文化的价值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基础上,乡村的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天然的接近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地缘、血缘优势

我国乡村传统文化建立在地缘、血缘的基础上,而这些在乡村地区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特别是乡村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地方。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影响下,许多都留存对自然的崇拜,比如对植物、动物、星辰、河流等的崇拜,但在大兴土木的现代化建设中,很多地方对自然的崇拜被“封建化”,在不可再生的旅游拆迁中,很多文化都岌岌可危。

另外,乡村地区具有浓郁的宗亲文化根基。在乡村地区,对祖先的尊重是村民宗亲信仰非常重要的部分。宗亲活动也是促进乡村地区团结的重要纽带,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以某一姓氏为主的传统村落中,村中的长者往往成为村民的精神领袖,比如对一某一姓氏为主的乡村,很多都有祠堂,在年轻人嫁娶时,都要通过德高望重的族长在祠堂举行仪式,这是对新人正是加入新家的认可。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要注意对宗亲社会的保护,或者在开发时尽量将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对保护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苗族的五色糯米饭,苗族的三月三被称为女儿节,在这一天家里有女儿的人家都要将女儿盛装打扮,家里的男性要承担起当天“宴席”的准备,五色糯米饭是必有的主食。五色糯米饭的制作包含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同时也有着对健康生活的践行。如果在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挖掘基于地方的深层文化内涵,对五色糯米饭的形象定位也只能在特色饮食的表层,缺少了内在的深层涵义。无论是对伍德宗教情怀还是对宗亲文化的延续,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只有乡村才能为这些传统文化提供得天独厚的原生环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更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宗亲传统,使得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能凸显地缘优势、更有地方特色、更有独特魅力。

(二)体验性优势

乡村旅游不同于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比较重要的是游客“看”到了什么,而乡村旅游除了游客“看”的部分,还需要满足游客“体”和“感”的部分。乡村旅游有较大部分依托于农业生产,拿起镰刀放下锄头的农耕生活,是很多城里来的游客不曾有的体验,而对于从乡村走出去的城里游客是曾经生活得再现,对于年幼的旅游者是农业生活的直观教育。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应该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现今已有的采摘园、动物喂养,是对这种农业体验生活的丰富。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非常明显,要考虑在不同的季节旅游产品的连续性。这里要充分挖掘乡村旅游项目的人文内容,不能只满足与物质体验的需求。

比如,时令蔬果采摘,游客体验到的只是蔬果采摘的过程,没有对其成长成熟过程的参与,缺少对过程的了解,付出较少的劳动“掠夺”农民劳动成果,游客对采摘的蔬果除了从经济角度考量的珍惜外,再无其他。同时,这样的旅游形式还会让从未有过农村体验的游客产生一种“误解”:农业生产很简单,除了体力付出,没什么的。这种“误解”的延续会产生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和对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俯视”感。

乡村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而产生的文明成果,乡村地区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居民的审美情趣、伦理关系、精神信仰和生活习惯往往展现其中,对表面可视部分的体验不能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总体目标,《意见》为更进一步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在相应的产品开发中,也要有全面的实践举措,这既是对中央相关政策的响应,也是对游客旅游需求的满足。

(三)受众基础深厚

我国乡村在几千年的积淀中深藏的乡村传统文化,有很多鲜为人知,目前示于人前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所以,在乡村旅游中充分开发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丰富的旅游产品,同样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当前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居民的消费能力、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同时,久居城市的现代人更需要通过在城市之外的他处——乡村来获得压力疏解,而乡村中的特色传统文化,则能更进一步地将城市人帶到他处,从而获得更加轻松的旅游体验。在传统的乡村,链接情感的重要纽带是宗族、寺庙组织。所以,乡村旅游能更利于人们建立社区关系和家庭关系,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也可以在乡村旅游搭建的平在上建立新的社会网络。这有助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稳定,也是乡村旅游中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

(四)文化融合性强

我国当代社会源于乡土中国,乡村地区自成系统的传统文化能让旅游者感受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暂时融合的吸引和支撑。在自然的体验中,甚至可以跨过有形的限制,直面命运、生死,在自然面前审视人类的渺小,品味自然的伟大。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重要支撑体的,在价值的追求中殊途同归,情操和情怀的给予往往和乡村有很多关联,如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哲学心性,同时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怡然自得。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对静谧、淳朴的人文环境,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区环境。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佛教的“众生平等”,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等,这都契合与我国大力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有助于乡村的美丽,展示乡村的魅力。在当前的现代化世界浪潮下,乡村为现代化逻辑下的自身传统与历史延续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市场。

三、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是人们“乡愁”的根源,余光中的“乡愁”基于在四个平常可见的意象上,能让读者心领神会。乡村旅游中的“乡愁”也应该是在可感意向上,对传统文化保护后的“怀旧”情怀。所以,对寄托传统文化的可感意向在旅游开发中要慎重对待,不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对于“怀旧”景点和景物的挖掘和开发方面,可以积极进取,一方面满足了游客的“怀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旧”的东西,包括房屋、家具、器物、饰品,以及各类“古董”等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得到保护。

四、结语

我国的乡村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不能盲目开发,更不能流于表面。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梳理,更利于乡村旅游的合理开发,在创造经济利润、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能提升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也能合理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旅游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