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正能量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探究

2018-06-13 02:55武文斌陈雪薇
新闻世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新媒体

武文斌 陈雪薇

【摘 要】新媒体在正能量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报道正能量议题,积极引导受众;恪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对此,国家应当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新媒体也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自律精神,转变报道理念,提升报道质量,树立正能量典型,借鉴传统媒体的正能量传播模式,担负起自身在正能量传播中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正能量传播;新媒体;社会责任

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媒体在弘扬正能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人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1]正能量带给社会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传播正能量,媒体责无旁贷。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一直以来肩负弘扬主旋律的责任,是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新媒体兴起以来,以其形式的多样化、传播的迅捷性、服务的个性化迅速占领媒体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乱象,阻碍了正能量的传递,阻碍了舆论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对此,新媒体需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和传统媒体共同促进正能量社会的发展。

一、新媒体发展中的乱象

(一)虚假新闻:谣言混乱公众认知

微信公众号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虚假信息传播扩散。《新闻记者》公布了2017年十大假新闻:“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姚明联赛改革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没骨气;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进高考考场;留守女童被两名老师强奸十几次,警方却不予立案等。”[2]这些假新闻大部分都是由自媒体“创作”出来,再在朋友圈大量转载扩散的,“社交媒体依然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3]虚假新闻是新闻行业一直以来的弊病。而新媒体因其自由度较高,为博人眼球而发布虚假新闻的事件屡见不鲜,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大量自媒体编造的谣言,缺乏判断力的受众信以为真,就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负面新闻:消极社会效应

报道新闻时,应坚持适度原则,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相结合,不能一味只报道正面新闻,也不能让负面新闻泛滥。负面新闻过多会导致公众对社会失去信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阻碍正能量社会的发展。消极或是恶性社会事件发生时,媒体应当积极引导公众,而不是大肆渲染案情细节或是矛盾冲突,对公众情绪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负面新闻的报道数量有增长之势,一些新媒体对于负面、有争议的新闻大做文章以博取眼球,标题党、虚假新闻随处可见,极大地扰乱了新闻行业的有序发展,这与社会正能量传递是相违背的。

(三)倾向性报道:缺失职业道德

在自媒体时代,罔顾事实的倾向性报道比比皆是,一些记者为了博人眼球,违反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摒弃了记者的中立立场。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当成为客观的记录者,而不是申诉者、批判者或是歌颂者,角色定位发生偏差,就会导致报道的倾向性。尤其是消极社会事件发生后,歪曲客观事实的倾向性报道很容易煽动社会情绪,破坏舆论生态。一般的倾向性报道可能归因于新闻工作者专业水平欠缺,但恶意引导公众的倾向性报道一定是由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缺失,其出于某种目的煽动公众情绪,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这是应当坚决抵制的。

二、新媒体在正能量传播中的社会责任

(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当传递正能量,在信息发布之前认真核实,减少虚假新闻,避免大量报道负面新闻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4]新闻工作者要遵循国家的大政方针,报道主题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促进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为营造正能量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5]

(二)报道正能量议题,积极引导受众

新媒体的报道议题应当贴近主旋律,减少播报会产生消极社会影响的负面新闻。恶性社会事件发生时,避免倾向性报道,正向引导受众,维护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大量描述矛盾冲突或者渲染案情疑云,避免引起公众的不良情绪或恐慌。社会新闻中的负能量会极大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2011年的“抢盐风波”就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超市里的盐被一抢而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关头媒体应当及时辟谣,遏制事态的扩散,而不是煽风点火加剧恐慌。正能量社会新闻发生时,可以适当加大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发布各种不实新闻。

(三)恪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

新媒体工作者要恪守职业道德,不能哗众取宠,为了博取眼球而散布虚假消息或者报道负面新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博弈中,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应认识到身为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职责。很多新媒体造谣、恶意引导事件,都与新闻工作者专业精神的失守有關。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手握麦克风,具有传播力的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也包括自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自媒体意见领袖在发布消息时应确保消息来源的准确性,并且避免煽动受众,否则会对舆论生态造成不良后果。比如2017年8月12日,作家陈岚发布微博爆料“南京高铁站年轻男子当众猥亵女童”,这一案件被警方和媒体关注后迅速引爆网络,一微博用户称“这是我大学同学,名叫李炳鑫”,该虚假信息被有13万粉丝的微博大V转发扩散,引来广大网友对李炳鑫铺天盖地的谩骂和人肉搜索,对当事人李炳鑫造成了极大的名誉损害,证实该消息为虚假消息后,该微博大V因其散布谣言造成的恶劣影响被微博禁言30天。新媒体时代,诸如此类的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对于意见领袖的消息传播,自媒体平台应当加强管控,出台具有威慑力的相关法规,维护自媒体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策略

(一)国家加强监管,推进立法

国家对于新媒体要加强监管,对于低俗内容和煽动性言论坚决抵制,对于自媒体平台进行内容把控。魏永征认为,“由于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我国的新闻传播法还是不完备的。有法可依,尚不完备,可以基本概括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现状。”[6]我国目前新闻法规还不够健全,需要国家推进立法,细化新闻法规。因为我国新闻法规并不完善,在新媒体追责方面也有所缺失。关于新闻法与职业道德的关系,陈力丹认为,“职业规范、社会道德需要法律提出底线的评价标准和保障机制,法律需要职业规范、社会道德促进达成普遍的共识和职业信仰。”[7]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仅仅靠新闻工作者的行业自律,是不能达到规范效果的。

(二)新媒體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自律

陈力丹认为,“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职业性的新闻传播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有它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职业规范属于自律性质,例如新闻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编辑部与广告部的职能分开等等。”[8]基于我国新闻传播法并不完善,新闻行业的规范很大程度靠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因此,新媒体自身要增强责任意识,避免散布虚假新闻,避免大肆报道负面新闻,报道主题应积极化、正能量化,与传统媒体一起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新媒体应转变报道理念,提高报道质量

新媒体应提升报道质量,增强正能量感染力。避免“标题党”文章,核实新闻事实,杜绝虚假新闻,多报道社会基层的感人事迹,用高质量和客观公正的报道留住受众,而不是靠噱头吸引受众。报道主题弘扬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报道助人为乐、心怀大爱、诚实守信等社会典型的人或事,通过树立正能量典型规范社会公德,引导公众知感恩、行善事、树新风。

结语

在正能量社会的建设中,新媒体应当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传统媒体一起扛起主旋律和正能量传播的大旗。在正能量传播中,新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弘扬主旋律,唱响正能量;报道正能量议题,积极引导受众;恪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国家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推进立法,新媒体工作者也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转变报道理念,提升报道质量,承担起正能量传播的社会责任。

注释:

[1]《咬文嚼字》公布2012年十大流行语[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04):97.

[2][3]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7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8(01):21-31.

[4][5]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习近平谈新闻舆论工作: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人民网,2016-11-0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844285.

[6]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7][8]陈力丹.关于新闻法的几个认识前提[J].当代传播,2004(04):48-49.

参考文献:

[1]张军辉.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的回顾与断想[J].新闻战线,2015(05):93-95.

[2]汪蓉.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做好广电媒体工作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1):88-90.

(作者:武文斌,吉林大学文学院2017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雪薇,吉林大学文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新媒体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经济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