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保
【摘 要】近年来,各地电视台都争先恐后地开办电视问政栏目,这类栏目一经推出,就因其有着连接政府与群众的作用而被当地群众广泛关注,并获得一定的收视率。本文就地方电视台如何突破问政栏目的发展瓶颈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问政;监督政务;沟通桥梁
电视问政栏目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开办的问政栏目,十分贴近百姓民生,能融入群众生活,因此很容易被当地人所关注,有很强的互动性、参与性,这就使很多地方电视台积极开办电视问政栏目。
2005年兰州电视台开播了一档名为《一把手上电视》的栏目,当时兰州市主要单位的一把手一一到电视台亮相,他们当场接受群众的投诉、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宣传政府相关政策,这档栏目在兰州市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引发了全国的热议。它被公认为是我国具备问政形式、内容和效果的第一个问政栏目。
时隔几年后,武汉电视台首次开播《电视问政》栏目,不仅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也受到了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随着这一栏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及影响力的增大,从2010年开始全国很多地方电视台都相继开设了不同形式的问政栏目。例如2015年10月,安徽萧县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舆论监督栏目《问政萧县》,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曝光问题、兑现承诺,全力打造一个“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干群互动、反映民声”的电视问政平台。目前《问政萧县》栏目成为萧县群众高度关注的电视栏目,受众占有率達4.5%以上。
电视问政栏目,就是在节目现场让被问政单位领导干部与民众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公开接受民众评议,直面现场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承诺并给出解决办法的一种问政方式。像《问政萧县》栏目,就是由萧县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纪委督办,县委宣传部、萧县广播电视台承办的。这个栏目一开始就被定位为推进政府效能建设的重要抓手,它是曝光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群众、推动政务发展的平台。开设电视问政栏目的地方电视台越来越多,各地方电视台的问政栏目又根据自己情况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对问政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电视问政栏目从诞生之初,便秉承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社会关切、搭建沟通桥梁、推动民生发展的宗旨,力求转变机关单位的作风,促使他们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效能上有所改变。
以萧县广播电视台的问政栏目为例,2015年10月萧县城管执法局作为《问政萧县》第一期栏目的被问政单位,离开节目现场后立即就召开整改落实部署会,对栏目中曝光的问题逐一梳理,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确保把问题清零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厕问题,对公厕进行了维修、改建、新建,全天开放,全部免费,受到群众欢迎。
问政栏目的模式可以使群众的集中诉求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单位一把手,加之媒体的监督与跟进,这样就确保了群众提出的诉求会以最快的速度得以解决。这种解决群众诉求的时效性是其他栏目所无法比拟的,也是问政栏目的最大特点。除此以外,它还大大化解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干群关系,增加了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也增加了广播电视台的公信力,使媒体更加贴近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
《问政萧县》栏目每期节目对一家单位或多家单位进行问政,台上有点评嘉宾、媒体观察员、法律顾问等,现场观众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机关干部代表、群众代表、老干部代表和政风行风评议员,大家直面问题各抒己见,让当政者感知百姓心声、明确肩上责任、直击存在的庸、懒、散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可以说电视问政栏目所起到的良性社会效应是多重的。除了能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外,还使电视台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且能推动当地政务的良性发展。
目前,各电视问政栏目在形式上一般都是前期集中采访拍摄,在节目现场设置被问政单位负责人回答问题、嘉宾点评、群众评议等环节。这种问政模式对电视栏目问政现场的要求颇高,比如主持人把控全场的能力、评议嘉宾汇总的能力,官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地方电视媒体,除了面临这些难题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难题就是熟人社会,如果不在形式上科学设置,最后有可能会出现无人提问、无人辣评、无人差评的现象,从而失去舆论监督的意义,偏离电视问政栏目建立的初衷。
《问政萧县》栏目,在设立之初就意识到地方媒体的短板,没有机械地设置这些环节。首先在版块设置上由“问政回音壁”“记者观察”“有话大家说”“热线直通”四大版块组成,节目要素有背景短片、观众提问、现场解答、嘉宾评论。其次,为了保持节目的“辣味”,栏目组坚持从外地聘请主持人和点评嘉宾,增加现场热线电话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节目“不串味”,让群众看了直呼“过瘾”。正是由于电视问政栏目保持了现场真实性,因此迅速被群众接受与关注,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问政单位、点评嘉宾(包括主持人)和评议群众共同构成了电视问政栏目的三要素。问是电视问政栏目的重中之重,如何问得恰当,答得坦诚;问得犀利,答得自如;如何能够由问政引起各方关注评说,都是栏目要研究的重点。在节目提问上,有的电视台侧重于现场群众提问,有的侧重于主持人问,还有的侧重于点评嘉宾问,这些方式各有优缺点。但是最根本的问是由群众去问,而问什么、怎么问才能吸引更多群众的眼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需要电视台对每期问政栏目的话题进行筛选,选择群众广泛关注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电视问政的主题,这样才能使问政节目更贴近群众生活。
一般来讲,省级及以上电视台的问政栏目多数是选择宏观上的问题进行问政,比如土地征用等问题,这些问政选题通常关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公共设施建设、民生发展等。而地方电视台的问政栏目则主要以具体民生问题为选题,比如小学入学问题、某施工扰民问题等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比如《问政萧县》栏目曾经涉及健康路南段下水道不畅问题,并在问政后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另外在电视问政栏目的选题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地域平衡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平衡性,要注意服从政府当前中心工作,可见电视问政栏目选题需要注意很多实际问题。因此,问政栏目的定位要精准,选择的主题要恰到好处,问政环节要精心设计,探讨要客观真实。
电视问政栏目,作为一种直面群众进而解决群众诉求的政务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政务工作模式的良性发展。但随着各地电视问政栏目的蓬勃发展,电视问政栏目的误区也被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暴露出来。很多媒体曾不止一次披露电视问政栏目存在的问题,甚至声称很多电视问政栏目正在被“异化”。
一些地方电视台,把一个本该具有公信力的问政栏目设计成官员政绩大秀场,违背了地方政府与民互动、听取群众真实意见的初衷,掩盖了群众的真实呼声,成为了作秀栏目。
還有一些地方电视台,矫枉过正,把一个电视问政栏目变成了群众呛声官员、官员与群众辩论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戏码。如此或许会提高收视率,但却降低了电视问政栏目的意义。电视问政不等于犀利问责。群众在电视问政栏目中对相关部门行使的权利应该是监督、质询和评议,而不是责问、谩骂。
还有一些地方,电视问政栏目办得红红火火,台上,被问政的官员和来问政的群众互动良好,可是台下消极对待群众提出的问题,把问政栏目当成一时作业,不去彻底改进。这些情况,致使电视问政最终变为纸上谈兵,致使电视问政栏目背离设立的初衷,反而成为群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障碍。
电视问政栏目的压力,不只来源于以上问题,它还来自于参与问政的群众以及被问政单位的领导甚至电视问政栏目本身。很多观众对电视问政栏目期许过高,总希望在栏目中提出尖锐而深入的问题,最好能把所有问题在节目中直接解决。而被问政单位的领导的表现也有可能成为制约电视问政栏目的关键。如果群众提出一个问题,领导辩解一个原因,问政变成为自己开释,也会致使电视问政栏目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为问政群众和被问政领导在沟通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需要电视问政栏目的编导在栏目开播前做好协调,更需要电视问政栏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注意调节各方情绪,把控电视问政栏目的节奏,使其不跑题、不偏题、不争吵、不空洞。而电视问政栏目结束后还需要节目组做好后续追踪报道,而对这些环节的把控均需要很强的能力和责任心,稍有懈怠,就可能使电视问政栏目的公信力下降甚至丧失。
总之,现有电视问政栏目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有一些瓶颈有待突破。发现不足,改进不足,依托现有资源扩大电视问政栏目的影响力是极为重要的。电视问政栏目不能只依靠传统的电视直播,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寻与广播、报纸、新媒体合作的创新路径,在多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共建问政栏目的交流平台,打造“指尖上的问政栏目”。
[1]周琪.电视问政,不单是一场秀[J].南方人物周刊,2012(31).
[2]葛明驷,何志武.电视问政十年:文化效应与反思[J].中州学刊,2015(03).
[3]王映之.阳光下的电视问政——浅析《向人民汇报》的成功之处[J].新闻世界,2015(03).
[4]李劲峰,陈尚营.责任清单:“为官不为”的对症药[J].半月谈,2015(06).
(作者单位:萧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