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朝圣者的美学圆满

2018-06-13 10:08李雪斌
戏剧之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孤独

李雪斌

【摘 要】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把自己的灵魂、信仰融入他们的作品里,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匠、畫匠,而是朝着艺术这个庞大缥缈的宗教,极其虔诚地在自我审视、自我要求中走向前人无法达到和身边世界无法理解的高度和深度的“信徒”。他们一次次自我摧毁并重新构建自己和自己的艺术,如同一个革命者、诗人一样去寻找、靠近自己向往的伊甸园或上帝,把自己血肉、骨髓、信仰通通投入,走向无比孤独凄凉又宁静圣洁的地方。

【关键词】孤独;宗教;美学;米开朗基罗;伦勃朗;梵高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143-02

一、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十几岁被人赏识、28岁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对男人身体最高最完美的审美标准的《大卫》;37岁画完了旷世绝作西斯廷的穹顶画……一生完成的杰作让后人望而兴叹,这个看上去一直被上帝眷顾垂爱、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崇高和力量的人,他自己又是怎样的孤独和渴求呢?

据说,米开朗基罗从小被送到别人家寄养,六岁失去母亲,十几岁学画画引起父亲和家人的不满,一生好几次逃离出走。比如1494年10月,离开佛罗伦萨逃往威尼斯;1529年9月逃往威尼斯;一个人独自完成西斯廷343个人物形象的天顶画;为了尤利斯二世的陵墓签了六七次合同并工作了40年;当壁画《最后审判》完成后,却被当权者命其弟子把所有裸体形象都添上衣物;晚年遇见自己倾心的女人却不能合法在一起;一生未婚。几乎所有非物质上的苦难他都经历承受了,如此一位饱经风霜的人,是什么支撑他毫不退缩且从未惧怕和放弃过呢?

我们不妨从他办事的严谨和亲力亲为来看看他对艺术的毫不放松和最高追求。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人体雕塑的结构秘密和透视手法,他和达·芬奇一样学习解剖学。在创作雕塑《大卫》时他没有助手,独自一人精力充沛地在那块大理石上一点一点雕琢,有时在工作室里焚膏继晷、不舍昼夜地工作很多天,实在累了连衣服都不脱在棚里睡几个小时后又接着干。如此不要命可以攀比拼命三郎了,同时也可知天才的成功也是多么的不易。为了运石材他亲自开山筑路,并亲自监督石材运送。1547年,米开朗基罗拒绝教皇彼得三世给出的优渥薪酬,负责彼得教堂,据说是他对神的爱和对圣彼得的尊敬。很难想象,这是如何崇高的灵魂才能如此。

命运对伟大的英雄和斗士来说总是饱受折磨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完成像《摩西》那样饱经风霜的躯体和沉稳坚毅平静的面部。正如弗洛伊德评价摩西这个形象“体现了只有人才能达到的最高精神世界,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同内心感情成功地进行着斗争。”笔者认为,摩西也许就是他自己,背负着世人不能理解的任务,经历无数的折磨和苦难,最终完成时也没得到世间的认可。当然他也并不需要得到认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以后会恩泽万世,铸就光辉。米开朗基罗在他那个时代,无疑是站在顶尖,也就注定他一生孤独,也正是那样的生活让他成为让后人无比敬仰的形象。

二、伦勃朗

说起伦勃朗,人们想到的都是他那一幅幅记录自己一生的自画像;那把他带向另一个境界的《夜巡》;还有就是那神秘引人入胜的“伦勃朗光”。

伦勃朗可谓是早年得志,二十几岁开始成立自己的画室,并成为当时阿姆斯特丹最有名气的画家,从他早期的自画像里就可以看出,那时候他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自恋甚至有点臭美,来到阿姆斯特丹的他,绘画技巧足以讨好满足那些市民的虚荣心和要求,他混迹于上层社会,事业上达到人生顶峰,又有一位贤淑的妻子,感觉他也要像鲁本斯那样过着舒适奢侈的生活了。无论什么时候,他眼睛里都有一种天真,像个不问世事的孩童一样,只为自己的绘画,只是这个时候他还没完全找到自己真正需要和支撑他走下去的信仰。

也许是上天注定要他成为伟大的画家,于是并没有让他这样平坦顺利地一路走下去。1642年,36岁的他住着豪华大宅,收藏着古玩文物,生活一片美好。这时,又有一单生意找上门来了,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巨幅作品《夜巡》。如果他还像《督二堡教授的解剖课》那样创作,也许他真的会一直荣华富贵下去,偏偏他没有,他开始不满足那些程式化的东西,想带着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创作来创作一幅艺术品,而非简单的团体肖像画。他想让光线表达情感,让色彩表达思想,于是就有了这幅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遗憾的是,这样一幅旷世杰作却在当时得不到认可,雇主要求修改,遗世独立的伦勃朗拒绝一切,从而使他身败名裂,再也没有人来找他订画。此时的他开始遭遇人生的狂风暴雨,而且期间一直阴雨连绵,至死也没有等来艳阳高照。事实证明,创新是危险和痛苦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像他那样的眼界和魄力去承受和努力,并且至死不渝。

就在这样的黑暗里,一心作画的伦勃朗反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就像他穿过悲剧云翳,看见自己人生的基调那种颜色的、昏黄的光。他完全不理会周遭的事物,只是在绘画的世界里打转,即使世界将他抛弃他也无动于衷,反而像是他抛弃了世界,独自走向自己的光明。就这样,他的颜色日益饱满多样,笔触越发厚重自由精炼,画面开始越来越暗,每一个人物仿佛习惯在黑暗里,默默坚守着。

设想一下,伦勃朗没有《夜巡》后遭受的一连串悲苦不幸,也许他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肖像画家,最多也就像哈尔斯那样,那世界艺术史将不会有现在的伦勃朗和“伦勃朗光”,那是怎样的落寞啊。

三、梵高

毋庸置疑,梵高已经是个被后人推向神坛的人物了,他完全超出了一个画家所承载的功能和意义,正因为如此,从而使他更加孤独和不可靠近。幸好他留下了日记般密集的画作和写给弟弟提奥的信。我们才得以窥见真正的梵高。

梵高从事绘画,本事就是为了从那伤痕累累的生活中挣脱出来,从那救不了他的宗教中挣脱出来,于是,他满怀希望和激情,一头扎进了绘画这个更飘渺的“宗教”里。早期他的作品基本都是重灰色调,画面阴沉可怖。来到巴黎后,他开始从弟弟那里接触到很多印象派的画家和日本趋于平面的浮世绘,他的画面开始明亮起来,他开始将自我的感知、饱满的热情和贴合这些状态的颜色往画布上堆砌,直接宣泄自己的内心。此后,他又前往法国南部阿尔,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灿烂的阳光,他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夜晚,自己的《星空》。阿尔仿佛是为他存在的,只有被他画过的阿尔,世人才觉得那是阿尔。在阿尔,他背着画框画架和颜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逐着太阳,感受着炙热的太阳,等待着星空,描绘着星空。正是这样一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画,也正是在这样一段时间里,使他走向艺术的顶峰。情感的堆积和表达,使他成了众人眼里的疯子,从而进了疯人院,他依然画画,直到最后自己解决了这痛苦的肉体。

梵高一系列的孤独痛苦灾难和激情,像上帝给世人的礼物,带我们走向纯粹激情和置身世外的真实。他的那些画作也在搅动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偶尔可以清醒地喘不过气来,同时我们也知道,自己永远达不到那种境界,也开始畏惧这种艺术家的状态。

艺术史上无数的人为艺术贡献了一生,而能被后人铭记的少之又少,像米开朗基罗、伦勃朗、梵高这样的更是凤毛麟角,成就他们的当然也不只是单纯的艺术上的成就,他们个人的斗志、奋斗史、孤独等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孤独落魄的遭遇,更是成就他们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l]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伦勃朗传[M].王逸梅译.福建:鹭江出版社出版社, 2011.

[2]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M].傅雷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梵·高.孤独与疯狂:梵·高[M].,杨立群译.吉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孤独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连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