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2018-06-13 05:43陈风华赖小春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界学者期刊

陈风华 赖小春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学界公认的权威知识图谱解析工具CiteSpace,从发文量分布、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及合作学者群6个方面全面考察近40年来国内CSSCI期刊与国际SSCI、A&HCI;期刊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客观状况。文章认为,首先,尽管国内学界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依然受到国际学界一定程度的忽视。其次,国内学者的明显优势在于选题眼光和跨学科意识,国际学者在于研究经验与理论建构意识。再次,与国际期刊相比,国内期刊在共被引方面需要加强改进。最后,国内与国际学界均需要加强学术协作。文章进而提出,国内外学界在今后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要从深入理论提炼、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继承和拓展研究方法3个维度继续努力。文章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国内核心期刊;国际核心期刊;CSSCI;SSCI;A&HCI;;知识图谱分析

【作 者】陈风华,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香港,999077;赖小春,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2-0081-009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人数达1亿多,聚集区域主要为西部和边疆地区。多民族是我国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1 ]中国少数民族在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有重要的地位,为维护国家稳定、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学界公认的权威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结合国内CSSCI期刊和国际SSCI、A&HCI;期刊上刊发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历时近40年(1979-2017)文献,全面考察国内与国际学界研究的客观状况,为今后中国少数民族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计量分析回顾

国内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进行了系统研究。杨圣敏认为,近20年来国内民族学研究体现为译介国外新作、基础理论与方法本土化、应用性与对策性(小民族调研,民族发展问题,民族冲突域民族关系)和其他方面(学科史,世界民族,历史学与民族学,民族艺术与宗教,体质人类学)。[2 ]万明钢等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历时研究(2000-2005)领域广泛,研究模式以少数民族与汉族比较为主,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模范较多、原创性少和人员不稳等问题。[3 ]华涛、徐莉分析中国民族学历时研究(2005-2006)影响力指出,民族学影响力显著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4 ]罗鸣春等对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历时研究(1978-2008)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研究群体分布在大专院校和医学机构,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团队。[5 ]

辛宏伟回顾近2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研究指出,研究以中小学教育阶段为主体,存在主题较为分散和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6 ]严明统计我国民族学历时研究(2000-2008)关键词提出,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教育、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俗和民族主义。[7 ]赵荔认为,近现代海外中国民族学研究分为3个时期:奠基和形成时期,强调蒙古族和满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研究,注重藏族研究,奠定藏学基础,关注东北边疆地区民族研究;稳固发展时期,敦煌学和西夏学兴起;扩展和深化时期,重视西南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研究。[8 ]陆春萍归纳过去31年(1980-2010)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指出,研究范式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民族认同、民族地区教育不均衡发展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5种类型,折射中国不断改进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更好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目标。[9 ]

Blake等提出,美国的中国民族研究经历从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向功能主义理论的嬗变,未来研究方向转为商业化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全球化、专业术语和边界制造。[10 ]王佳欣、杨志娟梳理近30年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认为,我国学者既从宏观视角研究整个朝代,又从微观视野考察各朝具体人物,但缺少对元明清时期尤其是元朝民族关系思想的探索。[11 ]李龙、支庭荣运用CiteSpace考察我国媒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历时研究(2001-2016)指出,文献作者较为分散,科研机构孤军作战,勇于突破学科藩篱,研究对象以西南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为核心,研究方法交叉运用。[12 ]1-11

综上所述,可以作出判断,首先,国内民族学关注的是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学大多是国内学者,国际学者寥寥无几。其次,学界研究少数民族路径的时间往往固定在某一时间段,如历时30年、20年、6年乃至2年,从肇始至今的全局性研究尚未出现。再次,研究遴选的期刊以国内期刊为主,以国际核心期刊如SSCI和A&HCI;为研究对象的凤毛麟角。然后,研究方式以人工统计为主,缺乏权威、客观和科学的解析工具如CiteSpace的有力支撑,消释了其研究结果应有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最后,使用CiteSpace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文献目前检索到的只有一条,其使用的CiteSpace版本由于过于陈旧导致其解码功能不够完善,因此其研究结论缺乏足够的完整性和预测性。基于此,本研究能够弥补学界在中国少数民族领域探索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可视化计量分析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学者陈超美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计量分析科技软件。其工作原理是对特定研究领域文献进行共引分析与寻径计算,以期呈现该领域知识演化的知识图谱路径,包括对演化动力机制的解析、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和领域发展前沿的探测。该软件致力于解析学术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以及在科学计量学数据与信息可视化时代背景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多元、分时与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13 ]2通过CiteSpace分析获取的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知识发展进程及结构关系的图像称之为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CiteSpace用户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用户数量十分庞大。[13 ]7本研究使用的版本为CiteSpace 5.1 R8(官网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

(一)研究问题

研究旨在探索以下问题的解答: 1. 国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呈现怎样的特点与趋势?2. 国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体现怎样的特征与路径?3. 研究发现为未来国内与国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带来怎样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学术论文能够展示其所在学科的本质及水平。[14 ]研究選取的语料来自于国内普遍认可的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表的文献(下文简称“国内核心”)以及国际广泛承认的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与A&H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期刊刊发的文献(下文统称“国际核心”)。“国内核心”语料来自南京大学CSSCI系统(官网http://cssci.nju.edu.cn),“国际核心”语料源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研发的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系统(官网http://www. webofknowledge.com)。

研究步骤规划如下:第一步,根据Schwarz观点,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指边疆民族。[15 ]我们在CSSCI官网分别以“中国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为关键词,在CiteSpace中“从—年”与“到—年”项选定“不限”,文献“来源类别”选择 “CSSCI”。第二步,在WoS官网主题栏填写“China ethnic minorities”,时间跨度选取“所有年份”,“引文索引”框定“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1970年至今”和“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1975年至今”,“语种”和“文献类型”分别选为“English”与“Article”。以上文献经过去重处理后国内核心数量为322篇,国际核心为465篇。第三步,运用国内与国际学者广泛使用的软件CiteSpace对国内核心和国际核心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第四步,在上述知识图谱解码的基础上,讨论研究发现对未来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带来的启迪。所有文献数据检索时间为2017年11月9日。

(三)研究发现

1. 发文量分布

图1统计的是国内核心与国际核心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文献数据。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倾注比较浓厚的学术热情。国内核心首条文献是苏铮、朱垣的书评《述往事,思来者——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丛书简析》,该文系统介绍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册《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丛书》,认为丛书内容上历史学与地理学交叉,能全面、系统地以通俗化形式普及少数民族历史知识、功能上继承和发扬古代史学家治史经世功能,实现振奋民族精神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时代目标。[16 ]

另一方面,国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比国内要早近20年,1979年至1990年为国际研究低迷时期。1991年至今,国际发文数量呈急速上升趋势。2011-2017年为研究高峰时期,该段时期发文数量达到最高峰281篇。国际核心第一条文献是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学者Schwarz论文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Policies in China(中国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 [15 ],该文详细介绍中国各地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发展的历史渊源,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分为行政管理和文化管理,行政管理亦称为民族区域自治。

比较国内与国际学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历时轨迹可以发现,一方面,尽管国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时间比国际迟缓,但国内学者能够奋起直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国际学界发文总量多过国内学界,表明国际获得了更多的研究经验和更高的研究水平。除此之外,国内核心与国际核心首条文献表明,国内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操,国际关注少数民族的地理定位和历史背景。

2. 关键词共现

在CiteSpace共现网络图片中,节点大小表示文献主题(Term)、关键词(Keyword)及类别(Category)的出现频次,它们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强度。主题分析功能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和索引词位置提取名词性术语,频次(Frequency)和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参数是衡量关键词的重要指标,关键词频次与光环大小、节点连线粗厚度与节点关系紧密度、中介中心度与圆环外层年龄宽度成正比。大节点与厚光环的关键词表示很高的显著性,所表征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热门课题。突现(bursts)是横向网络节点的重要指标,突现值体现突现具体强度。

共词分析先驱Law & Whittaker指出,论文被引关键词是反映研究主题及研究重点的核心术语。[17 ]我们把国内核心数据导入CiteSpace,剔除与“中国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含义重复的关键词如“边疆民族地区”,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今,国内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热门话题按照中心度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国民政府、边疆民族史、道德生活。科学文献引文和共引轨迹是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18 ]通过选取聚类(Cluster)中的“indexing terms”(索引主题)选项,我们获取CiteSpace自动生成的所有研究聚类前沿主题。排除含义重复的遴选项目之后,得到的前沿主题按顺序排名分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边疆民族政策、边疆民族史、边疆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边疆民族观。比较这些热门话题和前沿主题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出现些许重叠之处,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及边疆民族史。这表明一些热门话题实际上就是前沿主题。

使用相同方法我们能够获取国际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计量数据。从2016年至今,国际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10个热点领域依次为population(人口)、rural China(中国乡村)、Xinjiang(新疆)、migration(移民)、adolescent(青少年)、urban China(中国城市)、women(妇女)、health(健康)、politics(政治)、United States(美国)。依照聚类选取得到的全部前沿主题先后为fieldwork(田野工作)、prejudice(歧视)、life satisfaction(生活满足)、politics(政治)、inequality(不平等)、community(社区)。既是热门话题又是前沿主题的是politics(政治)。

把国内核心与国际核心的热点话题及前沿话题作比较,可以得出判断: 其一,国内学界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内容覆盖广泛,如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学、教育、社会和历史。国内核心与国际核心存在些许共同之处,如政治话题。其二,国际学界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如生活观念、歧视现象、地位不平等和政治话题,这或许是因为西方國家以由来已久、居高临下的僵化思维对待中国少数民族所致,国内核心与国际核心还存在诸多差异。

3. 文献共被引

文献共被引能帮助我们发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演变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文献。我们在CiteSpace的“nodes types”选取“cited reference”,模块值Q的取值区间为[0, 1],数值越大表明网络聚类信度越好。CiteSpace中Sigma数值是结合中心度(结构上的重要性)和突现性(时间上的重要性)的综合指标,节点Sigma数值越大意味着研究前沿的可能性就越高。我们对国内核心进行文献共被引可视化网络展示,发现影响力突出的前10条文献按中心度参数值大小依次是Emerson et al.论文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协同治理的综合框架) [19 ]、李冰心论文《论中国民族地区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20 ]、Chris & Alison论文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协同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21 ]、丁忠毅论文《“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西部边疆安全治理:机遇、挑战及应对》 [22 ]、高卫华论文《传媒文化责任与民族文化传播》 [23 ]、周平论文《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24 ]、袁剑论文《民族国家观念的中国式阐释与中国主体性建构》 [25 ]、朱光磊、张传彬论文《系统性完善与培育府际伙伴关系——关于“对口支援”制度的初步研究》 [26 ]、袁剑论文《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 [27 ]和马戎论文《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28 ]。聚类主题分布表明,“社区感”体现当前学界活跃的研究领域。

与上述方法相似,我们析出影响力显著的国际核心共被引前10条文献。按中心度值大小先后为Henderson论文Ethnic Heritage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The Peranakans of Singapore(作为旅游景点的民族遗产:新加坡的土生华人) [29 ]、Scott著作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没有统治的艺术:东南亚的无政府主义史) [30 ]、Hasmath论文The Big Payof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Beijing(巨大的回报?北京少数民族的教育与职业素养) [31 ]、Ryan论文Tourist-host Nexus—Research Considerations(游客—主人关系:研究考虑的因素) [32 ]、Ying & Zhou论文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 Capitals in Chinas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djacent Villages(中国乡村文化旅游中的社区,政府和外部资本:两个相邻村落的比较研究) [33 ]、Li论文Tourism Enterprise, the Sta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Dai Cultures in Contemporary Xishuangbanna, China(中国当代西双版纳多元傣族文化中的旅游企业、状况与建设) [34 ]、Hillman论文Paradise under Construction: Minorities, Myths and Modernity in Northwest Yunnan(建设中的天堂:滇西北少数民族,神话与现代性) [35 ]、Bamo et al.著作Fieldwork Connections: The Fabric of Ethnographic Collabor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田野工作的联系:中美民族志协同结构) [36 ]、Mullaney著作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与国家关联:现代中国的民族分类) [37 ]和Gustafsson & Ding论文Villages Where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Live(中国少数民族居住的村落) [38 ]。聚类主题分布说明,“authenticity(真实性)”“bilingualism(双语)”“livelihoods(生计)”“fieldwork(田野工作)”“natural rubber(天然橡胶)”“indigenous tourism(土著旅游)”和“talc(滑石)”刻画当前学界青睐的研究主题。

对比国内与国际的共被引文献我们可以推测,首先,国内来源既包括国内文献,也包含国际文献,这说明国内学者的眼光较为客观和科学,也表明国际文献的学科指引力与影响力高于国内文献。其次,国际来源也包括国内文献,如浙江大学学者Ying Tianyu和Zhou Yongguang的论文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 Capitals in Chinas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djacent Villages[33 ],这意味着国内学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能力得到国际学界的一定认可。再次,国内前10篇文献来源均为论文,国际来源覆盖3部著作和6篇论文,说明国际学者的研究更为系统和完整。最后,国际学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更为重视理论框架的建构。如Emerson et al.在论文中建立了公共管理中由系统语境、协作治理机制以及协同动力与行为3个维度组成的协作治理整体框架[19 ]。

4. 作者共被引

作者共被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中国少数民族研究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作者,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具有类似研究方向与兴趣的学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节最右侧带“#”的聚类即是学者们共同的研究主题。从中可以发现,国内学界关注“民族形成类型”的作者有刘志霄、刘琳、王钟翰、魏良弢、周琪等。“中国边疆学”的有孙中山、林家有、黄兴涛、马玉华、凌纯声等。“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有伍精华、马学良、佘正荣、钱箭星、李晋有等。“再东方学化”的有李世愉、范祖琦、陈湘锋、李绍明、段超等。“哲学研究”的有马克思、毛泽东、苍铭、张欣、吉利斯·M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欧阳修、司马光、魏收、刘义堂、王忠等。“对口支援”的有习近平、亨廷顿、塞缪尔、王逸周、王绍光等。“历史回眸”的有陆大道、冯东辉、管建华、杜亚雄、杨民康等。“边疆史地”的有范晔、顾炎武、葛兆光、李大龙、陈梦家等。“综述”的有费孝通、王咏、黄翔鹏、董维松、金光远等。“妇女研究”的有冯敏、和少英、翁乃群、严汝娴、方轶等。“农村基层”的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张养吾、李佑新等。“习惯法”的有Pellat、Chesterman、孙国华、高其才、许钧等。“跨文化比较”的有洪皓、瓦特、詹姆士、陈保亚、杨毓才。“女学教育”的有范义田、周钟岳、潘先林、谢本书、金耀基等。“边疆民族旅游社区”的有约翰斯顿、曹胜雄、孙九霞。“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有胡适、乐黛云、曾明、鲁云涛、彭书麟等。“边疆民族问题”的有达仓宗巴·班觉桑布、大司徒·降曲坚赞、钱穆、张博泉、戴逸等。“跨族婚姻”的有Dupuis、Panasuk、Simpson、恩格斯、柏拉图等。“规避机制”的有卢梭、罗森贝尔、奥斯本、李俊、李湘刚等。“吴禄贞”的有林龙飞、赵全鹏、张永江、张世明、甄克思等。“羌史”的有Enoki、Zheng、Ebrey。“治理机制”的有卡斯特、李冰心、刘建华、肖文涛、闵卫国等。“社会发展”的有张江华、龚锐、王丽平、格桑、党秀云。“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有李二仕、刘祖云、李晓峰。马克思、费孝通、周平、马戎、马大正、戴庆厦、马学良、马玉华、严汝娴、荣孟源是引用频次位居前列和中心度值名列前茅的10位作者,说明他们不仅促成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而且取得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国际学界重视“ethnic tourism(民族旅游)”的有Poston、Marcus、Gladney、Watson、Douara、Hansen、Schein、Dreyer、Postiglione、Mackerras。“fieldwork(田野工作)”的有Harrell、Kaufman、World、Luo Y、Rigg、Michaud、Appadurai、Ayethet、Xu J、Scott。“literature review(综述)”的有Dai Q、Sun Y、Chen L、Liu X、Wang F、Li Y、Dillon、Chen J、Wang X、Zhang X。“community policing(社區安防)”的有Scott、Goldstein、Chen X、Barnett、Wu YN、Sun I。“life satisfaction(生活满足)”的有Portes、Huebner、Ash。同时在中心度值和引用频次都取得显著成就的前10位学者是Harrell、Mackerras、Gladney、Scheinl、Gustafsson、Hannum、Ma R、Li J、Oakes、Hansen。

对比国内核心与国际核心的共被引作者共被引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国内学者的研究主题远远多于国际学者,说明国内学界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具有广泛的选题眼光。第二,国内学者的研究选题与国际学者存在交集之处,如“民族旅游”和“综述”,表明国内学界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意识和研究功底。第三,相比国际学者,国内学者更具有跨学科意识,如通过“历史回眸”和“边疆史地”主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

5. 期刊共被引

根据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国内核心共被引中心度值和引用频次最高的前10份期刊顺序为《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宁夏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民族艺术研究》。时间线图谱(Timeline view)统计揭示:关注“民族形成类型”聚类主题的期刊有《广西民族研究》《云南社会科学》《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行政论坛》《政治学研究》。

国际核心共被引中心度值前10位的期刊排列为The China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odern China、Social Science & Medicine、Cultural Encounters: A Journal for the Theology of Culture、The Lance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Plos On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The China Journal。时间线谱图可视化数据表明,重视聚类主题“university media(大学传媒)”的期刊有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Psychological Review、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view。“Natural rubber(天然橡胶)”的有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fieldwork”的有The China Journal、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ethnic tourism(民族旅游)”的有Ethnomusicology、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Tribun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Indonesia(印度尼西亚)”的有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Justice Quarterly、Police Quarterly。“Life satisfaction(生活满足)”的有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由此可见,首先,国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共被引期刊以国内期刊为主,说明国内学界需要扩大学术视野,增强引用国际期刊的学术意识。其次,国际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共被引期刊以国际期刊为中心,说明国际期刊对国内期刊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或许是因为国内期刊需要提高学术质量的缘故,也可能与一些国际期刊对中国学术长期存在的傲慢与偏见密切相关。最后,国际期刊的聚类主题多于国内期刊,说明国内期刊需要延展选题范围,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6. 合作学者群

我们在CiteSpace中的合作网络“Node types”中选定“author”(作者)和“institution”(机构),导入国内核心数据,发现国内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合作学者与机构中,中心度值最高的前10位发文作者依次是刘建华、李大龙、廖杨、赵生辉、丁智才、黄行、白雪、管彦波、包和平、邓佑玲。前10家研究机构排序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聚类主题数据表明,对“大一统林”主题持有兴趣的学者有王希恩、管彦波、何星亮、周竞红、揣振宇、普忠良、邸永君、李凤珍、黄行、刘正寅。CiteSpace尚未析出其他的聚类主题,这或许是因为国内合作学者的研究方向较为密集所致,也未发现存在学术往来的学者与单位。

同样地,依照上述方法我们发现,国际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合作学者群体中,发文中心度值排在前10名的学者先后是Hasmath、Rozelle、Turner、Shi YJ、Yang L、Cai L、Yang JJ、Zhang LY、Ryan、Gustafsson。前10个国家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国)、USA(美国)、England(英国)、Canada(加拿大)、Australia(澳大利亚)、Singapore(新加坡)、Sweden(瑞典)、Germany(德国)、Thailand(泰国)、New Zealand(新西兰)。前10所科研机构是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大学)、Fudan University(复旦大学)、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廣西医科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山东大学)、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新疆医科大学)、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昆明医科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美国斯坦福大学)。与中国合作学者一样,CiteSpace数据未检索出国际之间存在合作联系的学者与机构。

据此可知,首先,国内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大概是因为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缘故。其次,中国在国际少数民族研究领域中独领风骚,中国科研机构也以翘楚的研究成绩在世界研究机构中遥遥领先,充分彰显出国内学界以雄厚的研究实力在国际学术舞台长袖善舞。最后,国内与国际的学者和机构之间的相互学术合作有待增强。

(四)研究讨论

1. 深入理论提炼

长期以来,学界注重资料收集、民族志书写和学科研究,而轻视学科理论建设。有鉴于此,学界亟待努力实现理论体系上的提炼和概念内容上的创新,尽快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如学界多年提出“东北亚民族”概念,但对于东北亚民族的具体内涵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嘉宾却能敢于提出“东北亚民族”涵盖分布在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的5大族群:俄罗斯境内西起贝加尔湖、东至白令海峡的民族,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日本列岛的民族,朝鲜半岛的朝鲜族,蒙古国的蒙古族与少数埃文基族 [39 ]。因此,学界要加强提高科研素养,不仅要熟悉宏观的国家与国际局势,而且要精通中国民族地区与区域的发展状况,学会洞察研究空白,保持客观、中立和科学的立场开展研究,同时要敢于驳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恶意歪曲和肆意诋毁。

2. 加强跨学科研究

目前学界因袭前人的重复性研究偏多,大多是因为对已有研究文献掌握不够或研究信息交流闭塞所致,单打独斗式的研究比比皆是,缺乏研究合力的延续。国内学界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学界的研究合作和资源共享,让国际学者“远观”“客位”的视野弥补国内学者“近观”“主位”的不足。同时要开展综合人类学、基因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统计学和语言学的钻研,加强相互之间的学术学习和合作交流。民族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一样, 都是学科历史较长,学术性较强的学科;另一方面要提高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有研究证实在民族学中被引10次以上的32种书籍中,有13种是西方著作译本,约占总数的一半,说明民族学学界虽然重视国际研究文献,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阅读国际著作的语言能力[4 ]。

3. 继承和拓展研究方法

中国民族学家不能一味照搬、复制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与观点,要独立编著研究材料、综合古代文献信息和现代调查资料响应中国各民族多种现实问题的诉求[40 ]。早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民族学家吴文藻就提出“民族学中国化”思想,倡导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社区研究和实地调研。在20世纪40年代,吴文藻进而开展边政学研究,开启了对中国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学术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业绩。民族学和历史学相互结合和对少数民族社会性质开展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发展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要从建构性联系模式过渡到解构性上溯方式,在继承前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持续创新,如大力开展对少数民族区域经济、文化和地理的深入探索,包括社会结构、人口流动、婚姻家庭和民族关系等各方面。

三、结 语

本研究基于国内与国际核心期刊的文献大数据,充分借助文本挖掘功能强大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发文量分布、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和合作学者群6个方面,系统考察国内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过去与现在客观状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研究发现:首先,国际学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较长历史使其研究水平值得中国学者学习和借鉴,但其长久以来对中国学界的蔑视态度依然存在。其次,中国学者取得的研究进展亦不容小觑,其研究话题比国际学者更加翔实,也更具备跨学科眼光。再次,国内期刊有待延伸研究选题内容,这样才能与国际期刊并驾齐驱。最后,无论是国内学界还是国际学界,学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的相互学术合作很有必要,需要在今后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进一步加强。本研究遴选的语料包括国内CSSCI期刊和国际SSCI、A&HCI;期刊发表的文献,未覆盖国内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外的普通期刊、会议论文集、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其他专著等有关文献,得出的研究结论难免存在一些不够客观与科学之处。展望未来研究,我们相信在更庞大的语料和更多维的视野基础上的研究范式会进一步完善我们现有的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5-03-11).http:// 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396242/1396242.html.

[2] 杨圣敏. 近年来国内民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6).

[3] 万明钢, 赵国军, 杨俊龙. 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05[J]. 心理科学进展,2007(1).

[4] 华涛, 徐莉. 中国民族学研究影响力评价——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

[5] 罗鸣春, 黄希庭, 苏丹. 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30年文献计量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6] 辛宏伟. 近二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研究的元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7] 严明. 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基于2000~2008年CSSCI 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

[8] 赵荔. 海外中国民族学发展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 2011(2).

[9] 陆春萍. 198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综述[J]. 西北民族研究, 2013(3).

[10] Blake, F. 夏晓莉, 杨圣敏, 王丽. 美国的中国民族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7(2).

[11] 王佳欣, 杨志娟.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述评[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

[12] 李龙, 支庭荣. 我国媒介与少数民族关系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基于CNKI(2001-2016) 的数据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4).

[13]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

[14] Gupta, B. & Kumar, S. Citation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Population Genetics Literature[J]. Library Herald, 2001(4).

[15] Schwarz, H.G.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Policie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79(20).

[16] 苏铮, 朱垣. 述往事,思来者——《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丛书》简析[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3).

[17] Law, J. Whittaker, J. Mapping Acidification Research: A Test of the Co-word Method[J]. Scientometrics, 1992(3).

[18]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

[19] Emerson K. Nabatchi, T. Balogh, 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12(1).

[20] 李冰心. 論中国民族地区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1).

[21] Chris, A. & Alison, 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4).

[22] 丁忠毅.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西部边疆安全治理:机遇、挑战及应对[J]. 探索, 2015(6).

[23] 高卫华. 传媒文化责任与民族文化传播[J]. 新闻爱好者, 2007(1).

[24] 周平. 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J]. 思想战线, 2013(2).

[25] 袁剑. 民族国家观念的中国式阐释与中国主体性建构[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2010(1).

[26] 朱光磊, 张传彬. 系统性完善与培育府际伙伴关系——关于“对口支援”制度的初步研究[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2).

[27] 袁剑.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J]. 读书, 2009(4).

[28] 马戎.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

[29] Henderson, J. Ethnic Heritage as a Tourist Attraction: the Peranakans of Singap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03(1).

[30] Scott, J.C.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1] Hasmath, R. The Big Pay off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Beijing[J].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8(1).

[32] Ryan, C. Tourist-host Nexus—Research Considerations[C]// In Ryan, C. & Aicken, M.(eds.). Indigenous Tourism-The Commod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e. Oxford: Elsevier, 2005.

[33] Ying, T.Y. & Zhou, Y.G. 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 Capitals in Chinas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djacent Villag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1).

[34] Li, J. Tourism Enterprise, the Sta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Dai Cultures in Contemporary Xishuangbanna, China[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4).

[35] Hillman, B. Paradise under Construction: Minorities, Myths and Modernity in Northwest Yunnan[J]. Asian Ethnicity, 2003(2).

[36] Bamo, A. Harrell, S. Ma, L. Fieldwork Connections: The Fabric of Ethnographic Collabor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M].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37] Mullaney, T.S.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M].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38] Gustafsson, B. & Ding, S. Villages Where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Live[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9(2).

[39] 张嘉宾. 东北亚民族研究任重而道远[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5).

[40] 徐亦亭. 对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云南社会科学, 1998(1).

BIBLOMETRIC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APPROXIMATE FORTY YEARS

Chen Fenghua,Lai Xiaochu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n the object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domestics CSSCI core journals and overseas SSCI and A&HCI; core journals which probe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approximate 40 years. The study applies the widely-recognized and authoritative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tool with the name of CiteSpace from six aspects of paper distribution, keywords co-occurrence, paper co-citation, author co-citation, journal co-citation and co-author groups. It is held that, firstly, despite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extent of ignorance by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Secondly, the most obvious research advantages of domestic scholars lie in the subject selec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sciousness,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scholars lie in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irdly, compared with international journals, domestic journal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co-citation. Lastly,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need to strengthen academic collabor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need to continue to work har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refining research theories,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inheriting as well as developing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research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domestic core journals; international core journals; CSSCI; SSCI; A&HCI;;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責任编辑:罗柳宁〕

猜你喜欢
学界学者期刊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程门立雪
期刊审稿进度表
大学者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