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学士的读书之道

2018-06-13 09:24
中学生天地(B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伯庸功利性汉书

马伯庸江湖称马亲王,业界誉“文字鬼才”。《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龙与地下铁》《草原动物园》……一部长篇一个味,不变的是精细的历史推理欲和充沛的想象力,跟这样一个“朴实刚健,情绪多变,食少事烦,低调爱现”的小说家做朋友,也要注意才情和品性,免得被嫌弃。我策划过他的小说集《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好看有内涵,书名还成了网络流行语。这次我请马伯庸回信的理由就是:读书问题嘛,他有发言权!

——你们的信使 夏烈

沈轩怡同学:

你好!

关于读书,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性,一定要有所用处,一定要得到什么益处;二是过于强调读书不应该有功利性,觉得应该随性而为,漫无目的。

这两者都是错误的。

前者好理解,为什么后者也是错误的呢?

天下书籍浩如烟海,当我们泛舟学海之上,如果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很容易会身陷其中,不得解脱。因此我们读书,不必带有功利性,但一定得有所目的,这样才会让你的阅读效率事半功倍。

这话并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古代一位顶尖的文学家苏轼所说。

别看苏轼天资聪颖,文采风流,其实他读书时也曾苦不堪言。苏轼曾经以《夜梦》为题,写了首诗,前六句是这样的: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翻译一下:苏轼做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时代,本来开心地玩耍着,玩着玩着忽然想起来,父亲要求自己读《春秋》啊!可《春秋》那么枯燥,岂是一个小孩子能看懂的?算下来,小苏轼这才读了四分之一不到。那一天,苏轼终于回想起曾一度被父亲所逼迫读书的恐怖画面,他吓得差点心肌梗塞,坐立不安,好似一條上了钩的鱼。

你看,天才如苏轼,童年读起书来尚且如此痛苦,何况我等凡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

苏轼有一个侄女婿叫王庠。他生怕这个年轻人空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法,特意写信过去,谆谆教导读书之法: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可谓字字珠玑,干货十足,值得反复揣摩。

年轻人若想立志读书,每本书都要读上几遍。要知道,书籍就像大海,里面的内容实在太多,穷一人之精力,根本不可能尽数吸收,所以只要找你想要的东西就行。每次读书,最好只带一个追求的目标。比如想研究古今兴亡治乱和圣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盯死这个目的去读,其他都不要去想。这办法虽然笨,但一旦学成,便受用无穷。

说白了,苏轼的办法就是:每次读书,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极其明确的目的。我这一次,要搞懂哪一个问题,然后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只专注于一个层面下功夫,其他的暂且抛开不管。所谓“每书数过,一意求之,勿生余念”。

为什么感到读书乏味?因为你没有目的,读的时候不知侧重何处,读完更不知能干嘛,自然觉得味如嚼蜡。当你有了方向,便可做到有的放矢,对资料有所取舍,专注一道,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

曾经有人问苏轼,你这么博闻强识,别人能学吗?苏轼一点没藏私,举了一个读《汉书》的例子: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你看,苏轼读史书,目的性非常明确。你想了解政治国策,就着重于书中的奏章议论;想搞懂典章制度,就着重于书中的官职升迁秩爵变动;想看明白军事经济,就着重于书中的军制沿革食货财税。每次侧重不同,只专注搞清一个领域。几遍下来,《汉书》被他吃得透透的。

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作“八面受敌”,意思是用这种办法读书,任凭资料铺天盖地而来,我只盯着我想要的读,自然可以从容应对。

希望苏轼的这个读书之法,能回答你心中的疑惑。

2018年5月

猜你喜欢
马伯庸功利性汉书
爱挤地铁找灵感
奇妙的默契
警惕功利性支教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马伯庸:我没觉得自己红了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