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勇 权明明 文学权
摘要:羊细菌性腹泻病是肠道病的一种,由细菌性病原感染所致,常见的有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病羊前期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后期可伴发全身症状;诊断本病可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种,前者主要靠经验,而后者则依靠实验;预防本病需要加强羊群和人员的管理并定期消毒,治疗本病前期以微生态调理为主,后期则使用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羊;细菌;腹泻;诊治
羊细菌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幼龄羊和成年羊都可发生,季节性不明显。本病发生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对饲草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出栏时间延长,临床需予以重视,下面笔者就本病的诊断与治疗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本病的危害
本病病原为细菌,常见的有魏氏梭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造成病羊生长发育受阻,肠黏膜受损,功能减退,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出现障碍,最终导致生长发育不良。营养物质吸收率下降会延长出栏时间,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另外,发生本病的羊消化道蠕动不规律,瘤胃菌群容易失调,引发瘤胃胀气,前胃迟缓,细菌在繁殖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毒素,不仅能造成肠黏膜脱落,导致细菌通过肠道进入血液,而且毒素還可被吸收入血,引发菌血症和毒血症,从而表现全身症状。
2主要症状及病变
绵羊和山羊都可发生本病,前期以腹泻为主,肠音增强,粪球不成形,黏度较大,常污染尾根,粪便恶臭,为代谢产物硫化氢、氮化物挥发所致。疾病发展至中后期时,肠黏膜发生脱落,肠壁变薄,肠内容物中含有大量的脱落细胞和黏液。病羊采食量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病羊经常哀叫,有时候粪便中带血,肠道壁变薄,内容物呈灰白色,大部分羊此时表现脱水,严重的可造成大量脱毛。
3诊断
诊断本病分为两种,一种为临床诊断,主要通过问诊、视诊、听诊等手段,结合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来确定,又叫初诊。初诊对于有经验的老兽医来讲能较为准确地诊断,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式诊断方法开始逐渐走向临床,使本病的准确率大为提高。第二种为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需要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由于健康羊的胃肠道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条件致病微生物,容易对结果造成干扰,故诊断本病需要分析粪便或肠道内容物中不同菌群的数量组成,病变肠道致病微生物比例会明显高于正常肠道,且就具体病原来讲,致病性的病原和条件致病微生物在生化特征方面也会存在差异,通过单菌株的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可对本病进行确诊。
4预防
预防本病需要加强管理,主要包括对羊群的管理和对人员的管理。羊群管理时一定要注意羊舍环境卫生,细菌性肠道病多是经消化道感染,病羊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如果污染饮水或饲草,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发病,故必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至少保持一天一次的清粪频率。除此之外,还要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尤其是在集中度较高的休息区,羊群密度一定不要过大,已经出现症状的羊必须及时隔离,同时将地面的残粪清理,污染处用2%火碱或84消毒液喷洒消毒。
人员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规模化羊场一定要注意人员的稳定性,尤其是一线饲养人员的稳定性,不得随意调岗,不能频繁更换饲养员。在寒冷的冬季,一定要留意饮水温度对羊消化道的影响,定期监测饮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前期建场选址时一定要远离重污染区和工厂集中区,因为很多情况下水源的污染会对本病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
5治疗
由于引发本病的病原微生物不止一种,有时还会出现混合感染,故建议用药选用广谱抗生素或通过联合用药增大抗菌谱。前期症状较轻时,可通过口服微生态制剂的方式治疗,微生态主要含有对瘤胃和肠道有益的益生元和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微生态的恢复,且对致病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前期治疗效果较好。
如果疾病发展至中后期,除了肠道症状外,还可能伴发全身症状,此时需要肠道用药配合全身用药的方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抗生素,因疾病中后期致病微生物数量巨大,必须通过抗生素进行抑杀,常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甲硝唑、林可霉素、硫酸粘菌素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病羊下痢不断,粪便一直恶臭,可通过肛门灌洗的方法对后段肠道进行清洗,清洗液可为0.1%高锰酸钾水、肥皂水等,清洗之前需将其预热至38℃左右,清洗时用钝头管从肛门插入,完毕后病羊通过及时排便将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排出,避免吸收入体内。
治疗疾病的同时还需要配合保健和护理,让病羊多晒太阳,勤换垫草,保持局部环境干燥清洁,饲喂方式采用少量多餐的形式,一次不要饲喂过饱,杜绝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良好的保健和护理可大大缩短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