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虹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安徽 安庆 246003)
手术室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科室,而严重的护理风险事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指出,将护理标识应用到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能够降低手术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各项护理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为了进一步探究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在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1月至10月期间在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3例,女23例;其年龄为15~72岁,平均年龄为(55.3±2.3)岁。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4例,女22例;其年龄为16~75岁,平均年龄为(56.5±2.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对这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期间,对其均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其进行输液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标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方法主要包括:1)应用身份标识。护理人员让患者在手腕处佩戴腕带,以便于快速识别其身份,使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让普通患者佩戴蓝色腕带,为婴儿佩戴浅蓝色或粉蓝色腕带,为重症患者佩戴红色腕带。在术前,护理人员根据腕带的颜色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2)应用管道标识。在进行手术期间,需要为患者使用多种不同用途的管路,如输液管、引流管等。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使用醒目的管道标识对不同用途的管路进行标记,以便于区分这些管路,防止发生错误拔管等护理风险事件[1]。3)应用药物过敏标识。部分手术患者存在对普鲁卡因、青霉素等药物过敏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的腕带和床头信息卡上明确标注其对药物过敏的情况。4)应用药物标识。由于手术室内输液药物的品种较多,为了避免错误用药,护理人员应采用醒目的方式明确标注手术室中所有药物的具体用途和有效期。在术前,提前将需要使用的输液药物抽取到注射器中,并标注好该药物的名称、用量及注射的时间。5)应用区域标识。大部分手术对手术室内的环境(包括清洁程度和灭菌效果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避免患者发生手术期间交叉感染的事件,护理人员应使用红色标识对手术室内的污染区进行标记,使用绿色标识对手术室内的无菌区进行标记[2]。
1)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意外伤害、压疮、身份识别错误、用药错误等)的发生情况。2)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该问卷共包含10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的分值为10分。评分为80~100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评分为50~79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感到一般满意。评分为50分以下,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感到不满意。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进行两周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率的对比[n(%)]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实施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导致患者发生病情加重、伤残及死亡的风险。手术室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科室,而严重的护理风险事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进而可增加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彭秀清[3]研究指出,应用护理标识对手术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经过两周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6.52%)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26.09%);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5.65%)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3.91%)。
综上所述,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