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美
(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兴化 225700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利培酮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该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有很好的效果,但会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升高[1]。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电抽搐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兴奋、冲动及躁动不安的症状,但该疗法的起效慢,难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其临床症状[2]。有研究资料显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改良电抽搐疗法联合利培酮进行治疗的效果很好。为此,笔者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兴化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经确诊其病情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2)对参与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这些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1)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2)合并有脑部的器质性病变。3)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4)对本次研究所用的药物有禁忌证。将这些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40.4±4.2)岁。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龄为21~69岁,平均年龄为(40.7±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利培酮的用法为:口服,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每天服用4~6 mg,连续治疗8周。为研究组患者使用改良的电抽搐疗法联合利培酮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对其使用2 mg/kg的丙泊酚及0.05 mg/kg的阿托品进行静脉麻醉。根据患者的情况设定电抽搐的电量,在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后,为其进行电刺激。在治疗结束后,为患者吸氧,直到其恢复自主呼吸,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同时,为患者口服利培酮,每天服用1~2 mg,连续治疗3周。
接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用PANS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病情,评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严重。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治愈: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75%;显效: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50%~75%;有效: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25%~50%;无效:患者的病情无变化或在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率例数+有效率例数)/总例数×100%。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PANSS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PANSS评分的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40)75.12±6.81 42.18±6.01*研究组(40)75.03±6.57 30.09±5.23*#
在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消化不良的患者有3例,发生肌肉僵直的患者有3例,发生头晕恶心的患者有2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有3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50%。在研究组患者中,发生消化不良的患者有1例,发生肌肉僵直的患者有1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有1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0%。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其感知、情感、思维、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并伴有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等。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部分患者经系统及规范化的对症治疗后,可基本痊愈。目前,临床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该药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患者若长期服用此药,容易导致其发生不良反应。用传统的电抽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起效慢,难以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改良的电抽搐疗法是在对传统的电抽搐疗法进行了改良,在为患者使用改良的电抽搐疗法前,对其使用麻醉剂、肌松剂进行麻醉,可以缓解其不适感,提高其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用利培酮联合改良电抽搐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很好,可降低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