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霞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急性放射性肠炎是直肠癌、宫颈癌等腹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接受放疗时照射的剂量和照射的部位等有关。该病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排脓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该病患者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在文本中,笔者主要探讨用思密达+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法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其病情符合美国放疗肿瘤学研究组(RTOG)关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标准[1]。2)进行放疗的时间≥3个月。3)存在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排脓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4)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这些患者的排除标准是:1)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疾病。2)对思密达过敏。3)不具有进行保留灌肠治疗的指征。将这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1例;其年龄为46~69岁,平均年龄为(60.55±3.03)岁;其中,有1级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20例,有2级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21例;因患有直肠癌而进行放疗的患者有10例,因患有宫颈癌而进行放疗的患者有26例,因患有其他腹腔恶性肿瘤而进行放疗的患者有5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33例;其年龄为48~70岁,平均年龄为(61.37±3.57)岁;其中,有1级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19例,有2级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22例;因患有直肠癌而进行放疗的患者有9例,因患有宫颈癌而进行放疗的患者有28例,因患有其他腹腔恶性肿瘤而进行放疗的患者有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是:用解痉药、局部镇痛剂及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对其进行营养支持和补液治疗。在患者治疗期间,嘱其多休息,多食用无刺激、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在此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思密达的用法是:口服,3 g/次,3次/d,连续用药2周。加用思密达+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将5 mg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3 g的思密达加入到80 ml的生理盐水中,将药液摇匀后加热到38℃~41℃。用此药液对患者进行灌肠,每次灌肠的时间应持续2 h以上。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
用痊愈、有效和无效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经治疗,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排脓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经治疗,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排脓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经治疗,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排脓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等症状未减轻。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急性放射性肠炎是指在对腹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疗后,导致其肠壁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增加,致使其肠壁缺血、肠道黏膜糜烂,从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2]。临床研究表明,该病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就会持续严重,从而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可因此而放弃化疗[3]。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解痉药、局部镇痛剂及抗生素等药物对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近年来,临床上用思密达+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思密达对该病患者进行灌肠治疗,能在其肠道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改善其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可显著减轻其临床症状[4-5]。地塞米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及抗过敏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在对41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法对其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思密达+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法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