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露/Tian Lu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乌江流域民间美术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和演变,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式,其种类繁多,寓意深刻,展示出丰厚的文化积淀、神奇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凝聚着乌江流域人民独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可以说,乌江流域民间美术是该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近年来,我国景观设计领域发展快速,但能体现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却百废待兴,设计师对于民间美术元素使用甚少。传统工艺、民间美术都处于濒临灭绝的困境中,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宏大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将乌江流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留其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前景观设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将民间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研究,有效地将之融合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使景观设计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深入挖掘其潜在的艺术内涵,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和灵魂。
乌江流域民间美术是乌江流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形式丰富,色彩缤纷,呈现出独特的传承机制,彰显出强烈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色,展现了乌江流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其中,有很多都可以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其中的美术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题材元素、色彩元素、造型元素、材质元素。将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元素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乌江流域景观艺术风格,是本地区设计工作者重要的任务。
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原始艺术形态,通过把人们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以及在衣、食、住、行、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审美理念作为创作题材,“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生活的真实需要而创造,旨在追求美满生活,抒发美好的理想,表达内心的向往与祈愿”①。乌江流域民间美术的创作题材主要来源于与本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表现内容十分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动植物等,都有所涉及。
由于受到乌江地域历史观念、地理环境、宗教习俗、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乌江流域民间美术色彩保持着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乌江流域民间美术色彩丰富多变、色调夸张、高明度、高纯度对比、明快、热烈、单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各少数民族在用色上都保持着各自的特点,这主要与每个民族自身的生产、生活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如彝族用色简练概括,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用色大胆;土家族喜用红黑色,色彩浓重;苗族崇尚青色,喜用乡土气息。
乌江流域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以实用为基础,以追求生活的丰富性和艺术性为原则,其造型方法与其他区域的民间艺术表现上存在着许多区别,如象征寓意性造型、谐音造型、符号化造型、概括式造型、随意性造型等多种形式,这些都和人们原始、混沌的创作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运用借用、保留、抽取、简化、创新等表现手法将乌江流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寻找一种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生活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借用”是创造形态时最常用、最直观的方法。“当景观元素的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很强的映射关系,形式上即使只有少许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景观符号的意义,同时意义的主题也是一些永恒的、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内容。”②此时,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美术元素如题材、造型、色彩等的直接借用,将其融合在空间环境中,表达主题,显示其文化内涵。如贵州博物馆文物苑旁的景观雕塑,在造型上就借用了贵州苗族镂空的铜鼓形象,铜鼓本身造型凝重美观,纹样丰富精美,规整对称,独具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价值,可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起到很好的“借代”作用,使古老的铜鼓文化在都市中得到充分的演绎,其营造出浓郁的铜鼓文化氛围,让人们感受到贵州铜鼓文化的风采与魅力及其背后的传统景观历史与文化,提高了城市景观的文化品位,彰显出城市个性,具有传统的乌江流域特色(图1)。
图1
保留是指把民间艺术在生产、生活场景中的构筑和空间形式保留下来,并通过细节加减法处理来突出形式特征。这种表达手法能更明确地表达设计意图,如景观中许多建筑、雕塑小品等形式都可以采用该手法进行应用。这一表达手法,可以通过保留景观中现存有特色场景,并删除琐碎的细节杂物,强化、添加能体现文化内涵的物象,使主题更加鲜明。比如涪陵青羊镇的陈万宝庄园(图2),以现有建筑为载体,保留了乌江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把与民间艺术相关的文化场景及物品加以强化及添加,如院内的石刻,蟠桃、石榴、核桃、佛手、象、麒麟、狮等形象,从而更好地展示乌江流域民间建筑的艺术特色。
图2
吸取是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美术元素的整理,从中抽取独具地域特色的元素(如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来凸显该地域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这种表达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空间结构和表现方式上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方式,表达出不同风格的景观艺术。如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主体建筑的设计采用现代材料和构成方法,将传统的风雨桥建筑结构、铜鼓等民族文化符号吸取和融合到现代城市建设中,运用绝对对称的构图手法将三幢建筑整体设计成半围合空间,营造出形神兼备的景观设计,造型庄重美观,结构复杂精巧,让新建筑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提高了城市建筑的文化品位,彰显出城市的个性(图3)。
图3
现代景观设计可以将民间美术的造型、题材等元素进行提炼、简化,这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临摹和借用,而且要省去内部的一些复杂结构,呈现其外在造型特征,使其造型更加概括、明确,从而集中体现出该地域具有特色的民间美术元素,寄托人们的思想情感。比如酉阳周家寨建筑屋顶的设计(图4),把龙凤的图腾形象加以简化,保留其外部特征,省去细节,使主体更加突出,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图4
景观设计在进行创作时,对一些元素、符号等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构成形式进行再创造,自然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去。把我们收集到的题材、造型、色彩、材质等元素转换为可以运用的设计语言,或者抽象、具象符号,并合理运用现代构成形式,创造一种合适的设计符号。如贵州民族文化宫建筑设计(图5),在构思上汲取了贵州侗寨鼓楼轮廓曲线的神韵,通过对鼓楼造型、质感、色彩进行再设计,运用抽象符号使其与现代建筑结合,20余层塔式高层主楼,平面呈三叉形,使三叉体的三个立面轮廓构成“山”字形,突出云贵高原的地理内涵,让人们感受到乌江流域地域文化的风采与魅力及其背后的传统景观历史与文化。建筑曲线体型与现代材料、结构综合运用,用同种形式的单元组合重复出现的渐变构成形式,通过间距来体现出单纯的视觉效果,秩序感与整体性强,赋予其韵律感,充分展示了山地民族建筑的个性特色。
图5
本文主要针对乌江流域民间美术,力求从乌江流域民间美术中找到与现代景观设计融合的个性元素,吸收丰富的美术资源,并将之运用到现代景观艺术中,使人们发现景观设计中民间美术存在的价值,探索出景观设计与之相关的实际方法与设计手段,提高景观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设计品位,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民族个性和文化内涵,既丰富了景观设计艺术语言,又对该地域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为乌江流域民间美术的发扬和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更多人了解关注乌江流域民间美术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景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注释:
①潘鲁生:《民艺学纲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②张群、高翅、裘鸿菲:《从景观符号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华中建筑》,2006年第8期,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