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诗书画院·浙江画院学术交流座谈会

2018-06-13 08:03池沙鸿,管苠棡
中国画画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画院山水画四川

时间:2018年9月13日下午

地点: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三楼

主持: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

管苠棡(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

主持人-池沙鸿(以下简称池):下午参加座谈会的都是画院的艺术家,我们可以随意一些。原来设立了一个主题: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开创中国书画的新天地。我们可以不抠题,两个画院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创作感觉,结合自己的工作,比如创作部、工作室、展览馆的工作来谈一些想法,让我们之间有沟通和了解。四川省诗书画院各方面都很有经验,浙江画院也有自己的特点,应该很有话题的。下面大家先互相认识一下。

(以下简称管):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我们画院有几个画家没有到杭州来,今天大部分到了。在座的有: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邓枫,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王申勇、冷柏青,四川省诗书画院教学编辑部副主任王道义,四川省诗书画院展览藏保部主任钱磊、副主任刘华健,四川省诗书画院工会主席、 党办主任胡全红,四川省诗书画院在职书画家陈志才,四川省诗书画院在职书画家刘刚。

主持人-池:浙江的参会人员: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中共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山水画工作室主任茹峰,浙江画院院长助理陈虹,浙江画院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张伟民,浙江画院理论与评论工作室主任陈青洋,浙江画院工笔画研究所副所长吴扬,浙江画院理论与评论工作室副主任王凯,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余昌梅,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秘书长余宏达,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姚晓冬、吴珍之、林爱国、罗小珊。今天到场的还有文化评论家曹工化,浙江大学教授、博导黄河清。下面座谈开始,有请孙永院长。

孙永(浙江画院院长):我首先向远道而来的四川同行介绍一下我们画院的总体构建、基本建设和一些重要的活动。浙江画院设立五个室,一是办公室,负责行政后勤保障,后来设立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工作室,以画种来分类来管理。画院这样的学术机构必须重视理论建设。我们接着设立了理论工作室。五个室之外,有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有《中国画画刊》杂志社,这个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批刊,全国公开发行的。大家都知道,纸媒是最困难的时候,要靠它赚钱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这个宣传窗口,我们坚持了十几年,已赢得了所有的业界专家,包括北京美术界的一致好评。我们还有两个协会,一个是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吴山明老师是会长,池院长是常务副会长,余宏达是秘书长,实际运作都在浙江画院;还有一个是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会长由我担任,秘书长是茹峰。

之所以要分人、山、花三科艺术工作室,和我们2004年实行了研究员制有关系。我们把地县及社会上比较优秀的人才聚拢到我们的画院再培养,当作我们的研究员。十几年来结业了好几届,现在我们还有研究员四十几位,都分到工作室管理。他们和我们专职画师一起参加学术活动,展览、研讨、采风、创作加工等等,为加强浙江的中国画队伍的学术建设。罗小珊就是研究员中选拔、考试后脱颖而出,成为画院的专职画师的。这个制度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想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包括美院毕业的高材生,地县级的美协主席、画院院长等。中国美术学院每年毕业很多学生,在“北漂”之外,也形成了“杭漂”现象。他们毕业后,不想离开杭州,生存方式各式各样,办班、教学,也有靠卖画为生的。为了不让其中一些优秀毕业生在求生中放弃了创作,我们又实施“学员”制。每年在美院毕业季的展览上去看作品、挑选人才。从2009年开始施行由工作室招聘学员。现在的专职画师林爱国就是当年招聘的学员之一。这两个制度实施之后,对我们现在梯队建设是大有好处的。同时作为公益事业,对社会也是一种新的贡献。这两个政策实行到现在,应该来说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因此想报名进来的人是非常多,我们现在门槛也抬高了。

也是七八年前,我们画院最早倡议创办“杭州·中国画双年展”,跟中国美协合作的,作为省政府立项的一个美术品牌。这个事情不只是我们浙江画院,还有文化厅、省文联、中国美院联合主办,我们的画院是承办方之一,具体许多事情特别是经费使用都由画院负责。后来觉得盘子太大,牵涉的单位太多,牵扯画院太多精力,到第五届转交给省美协去操办了。

四年前,我们真正独立创建了实实在在的一个学术品牌,就是举办首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大展。陆俨少作为浙江画院首任院长,永远是我们的品牌,前面两届都已圆满举办,赢得了业界广泛好评和赞许,第三届将在今年底正式启动。这个学术活动非常纯粹,大家冲着浙江画院和陆俨少先生的艺术精神而来。两届获奖者也很受社会各界关注。去年唯一金奖获得者是河南郑州人,河南文联原主席马国强非常重视,广泛宣传,对于河南来说,有人在浙江设立的奖项中获得一个中国画的大奖,觉得很骄傲,还给这个小年轻专门在河南举办了一个专题的研讨会。

我希望大家都把自己的学术品牌树立起来,刚开始挺困难的,但是我们后来把这个事情认真办下去,就越来越好,也是给大家树一个标杆。在后面的发展,画院会越来越好,一届比一届完善,盘子越做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另一项是“走进系列”活动,已经成为省文联的品牌。比方 “走进嘉兴”,我们用画家的作品,来宣传嘉兴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建设成就。我们将学术工作下沉到基层,扎根于人民。让当地的优秀作者,也跟着我们一起“走进”。现在已经完成了“走进嘉兴”“走进姑苏”“走进新农村”“走进丽水”“走进大湘西”“走进长兴”等,去年开始还走进浙江越剧团。走进一个地方出一本画册,办一个巡回画展。让被走进的地方对浙江画院的学术更加了解和重视,更引起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关注,推动本地的文化发展。

最近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国画院志》的编撰工作,作为一个史无前例,足可彪炳史册的巨著,是全国国办画院的重大事件,具体工作情况等会儿由编委会办公室主任陈青洋向大家再介绍。谢谢!

主持人-管:各位浙江的艺术家,大家下午好!这次川浙交流四川省文化厅很重视,秦玉琴主席和周思源厅长还专程出席并进行调研。浙江有悠久的文人画传统和众多大师,我们到这儿来,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所以秦玉琴院长说,画院一定要重视,研讨会一定要有所准备。尤其是在座一看,除了你们画院的这么多画家、理论家,还有黄河清老师和曹工化老师做主题发言,所以我还是以一种诚挚的心来交流。这一次来感受很深,得到浙江省文化厅领导、孙永院长,包括浙江画院其他的领导热情地接待,首先我代表四川省诗书画院的领导和各位同仁,向浙江省及浙江画院的领导和艺术家们,对我们江南之行热情周到的接待表示衷心地感谢!

这次交流展我们画院十分重视,之所以提议两个画院的作品同时展出,是总结前几次与广东、安徽、甘肃等省画院分开展出的经验,这种两院作品直接对比观摩,更能看清彼此的特色,感受非常亲切,非常直观,既交流画艺,又加深了情感,更加明晰和亲切。两年前我和池院长联系过两院交流,因为当时档期排满了,现在终于形成了一个交流的机会。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成都享有“天府之国”的盛名,两地各具特色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了川浙享誉中华的一代代诗书画名家和传世佳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江春水勾联川浙文脉,滋养世代伟业。五代后蜀黄筌“黄家富贵”画风标秉后世,宋代苏东坡勤政爱民建苏堤,其倡导的文人画理论在江南发扬光大。浙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镇,就山水画而言,自六朝“四大家”之一的曹不兴到清代弘仁等,众多山水画大家,都是浙江在中国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四川也有悠久绘画艺术史,有新石器时代的阿坝洲斯莫都岩画和土陶艺术;从蜀人大禹治水创“阴阳”“五行”、夏禹制“九鼎”图山川以示疆域,到三星堆、金沙、汉代画像砖,唐代王宰,五代李,宋代苏过、王诜等名家,留下作品载入史册。两地这些辉煌的绘画历史,都需要我们去研究、传承和进行当代转换的理性的当代思考。

关于两地交流,历史上有典范。宋代蜀人法常中年时期在杭州长庆寺为僧,萧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图》成为传世佳作,王诜(森)《烟江叠嶂图》《叠翠争流图》“得破墨三味”,融金碧青绿“笔执挽回三百年”,苏东坡认为王诜(森)画的是江南景色,从他在四川嘉陵江边广元做官多年和作品构成来看,我认为是两地采风的融合。近现代黄宾虹感叹“入蜀方知画意浓”创“浑厚华滋”笔墨意象,陆俨少漂游三峡创“云水皴”,为现代中国山水画“现实主义”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川浙两地在地理文人上有割舍不断的文化艺术渊源,今天我们相聚在杭州,是两地书画艺术交流的历史性延续,这种交流,将会对两地书画在当代性转换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浙江画院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以陆俨少首任至孙永院长为首的历届院长,将画院办成了极具影响力的画院,在全国画界树立了很好的学术形象,取得优异的成就。有顾生岳、曾宓、姜宝林、何水法、孙永、池沙鸿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著名理论家黄河清先生《艺术的阴谋》等著作在全国影响很大,曹工化先生都是著作等身。我们在交流展现场看到浙江同仁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江南地域特色,又有很强的时代精神风貌和个人风格,代表了浙江省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平,所以我们这次来是向浙江画院学习的。

浙江画院和我们画院有缘,国家画院主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浙江在前,四川在后。浙江画院1984年12月22日成立,四川省诗书画院于1984年11月11日成立,三十年后,2014年8月,四省诗书画院、浙江画院三十周年院庆展先后在一个月内同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也许是一种巧合,我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份。

下面我简要向各位领导和浙江的艺术家介绍一下我们画院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诗书画院是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其对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发展的深刻洞见和对四川历史文化的精深了解,亲自提出了设立四川省书画院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其他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张爱萍同志加了一个“诗”字,意在弘扬中华诗书画优秀传统,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院名,李铁映同志以及四川省几个老领导和艺术家们任顾问,时任省委书记杨超同志任首任院长,建制隶属四川省文化厅。在画院成立初始,就定下了“弘扬中华优秀书画传统艺术,出精品,出人才”的办院宗旨,并以扶持中青年艺术家为主体人才结构。

建院三十多年来,在四川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下,在杨超、四川省人大原主任杨晰综,四川省政协原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现任院长秦玉琴三位院长的领导下,画院出了戴卫、何应辉、彭先诚、张士、刘朴、秦天柱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画家,并吸纳了一批在全国书画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艺术家,在国家级大展中数十次入选获奖,为四川书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画院全面建设和管理上,实施了开门办院,“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数十次举办了国内和国际性交流书画展。实施画院画家工作室人才培养计划,从1989年开始共举办了15期中国书画创作研修班,为四川培养了1200余人次的书画创作人才,为四川书画事业人才队伍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或业余骨干。

画院十分重视创作和理论研究两手抓。何应辉先生承担了《中国书法史》当代卷的总编撰,并开展了对四川(重庆)现当代已故书画家的梳理和个案研究。2014年,在院长秦玉琴先生的倡导和策划下,“巴蜀书画艺术传承创新及创作研究工程”写入了四川省文化厅“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从2015年开始,画院在职书画家每人针对自己的创作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关的理论课题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画院书画创作。举办了三届《回望东坡》研究课题创作专项览展和出版论文集,同时承担了《巴蜀山水画叙论·巴蜀山水审美与山水画传承变革研究》课题,该课题2014年、2017年分别获得四川省文化厅、文联重点课题立项;201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等重大项目立项。下面请允许我对这个课题研究状况向各位领导和艺术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缘起·当前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导向。

1. 中国画创作繁荣兴旺多元化时代;2. 强调个性参照西方美术观念的误解,使当前中国画创作呈现出表现形式的图案化、装饰化,导致民族精神、审美取向的模糊和文化品质缺乏。3. 对笔墨人文精神传承的缺失,导致写意性的丧失和过度制作。4. 对笔墨传承的单一性(文人画中锋),导致笔墨语言的同质化和表面化。5. 过度强调笔墨,削弱了丘壑的营造和意境的消解,从而导致作品精神表现的苍白和空泛。6. 在“同质化当代概念”的旗帜下追求个性,反而导致个性的缺失。

二、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地域性。

1. 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先生认为:“地域的和全球的文化艺术,它是一种合成的力量,相辅相成的力量,地域的跟全球的,中华的跟每个省区的都是这种关系。必须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既有世界的眼光,又有民族的胸怀,又把地方的特点优势发挥出来,这样就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高度和独一无二,这是一种境界”。

2. 德西亚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尤克切认为:“如果全世界的艺术都一样了,我们出来旅游就没有意义了”。

贡嘎山脉气势宏大、神奇幻象、吞吐八荒的山水气象(摄影/桂全智)

三、由上述诸多问题为导向,引出对山水画文化根系源头的追溯。

1. 程大利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根系源头在巴蜀”的求证。2. “崇山仙道”文化,是中国山水画萌发最原始的心理动因,也是文化艺术不自觉时期画山文化在蜀中萌芽和山水画文化走向成熟的渊薮。3. 陈传席、顾平、杭春晓合著《中国画山文化》认为,汉代成都画像砖是我国山水画的萌芽。

四、独特的巴蜀文化神秘厚重、源远流长。

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具 65cm×138cm 商代中期

1. “古昆仑” 岷江流域古氐羌、藏、蜀文化。秦岭以南嘉陵江渝水阆中华胥氏族向东衍生巴文化。2. 蜀人尚文崇仙,巴人尚武崇鬼,巴蜀“人神文化”的代表:三星堆、金沙文化。3. 东晋张道陵在蜀中青城山将道家思想意识形态与本土巫教教仪融合,创立“正一教”俗称“五斗米教”,形成道教文化形态。4. 古代蜀学在宋代苏氏门下形成以崇尚自然为主旨的蜀学体系。

五、巴蜀神奇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神秘的独特文化艺术。

马尔康县松岗乡莫斯都村莫觉沟岩画,图右下角为山的图案(图片来源:新浪网一个人的旅途博客图片)

商代 三星堆玉璋《祭山图》射宽8.8cm ,邸长11.4cm ,宽6cm ,厚0.8cm ,通长54.2cm 三星堆博物馆藏

1. 新时器时期:不自觉时期四川阿坝州莫斯都岩画、三星堆土陶底座、先秦时期、四川珙县岩画等画山图形折射出巴蜀先民的画山文化行为。2. 商代中期广汉三星堆青铜艺术,其中的青铜神树、神殿、神坛,还有玉璋上出现的《祭山图》,都足以说明此时的巴蜀先民的画山行为已经进入文化上的精神信仰、审美上的艺术自觉,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文化的萌芽。3. 商代晚期至西周的金沙石钺《山云禾田图》,面向自然生活化与写意化的艺术表现,更可以视为后来写生写意相结合的田园山水画的雏形,是农耕文化和贵族隐逸思想的表达。4. 汉代成都画像砖近乎完美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再现,也可以看作早期山水画的滥觞。5. 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早期仙道山水画的创作手记,而云台山就是东汉张道陵在广元苍溪布道试徒的蜀中名山,这同时也把山水画同道家和道教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联系在一起,标志山水画文化成熟。6.三星堆《祭山图》线描、造型与顾恺之《洛神赋图》勾线及造型技法比较。

(左图)商代 三星堆《祭山图》原图局部线描图

(右图)洛神赋图卷(宋摹本、局部)27.1cm×572.8cm 东晋·顾恺之故宫博物院藏

六、中国山水画于唐代在巴蜀第一次变革。

(隋唐、五代、宋代)

1. 唐代吴道子入蜀,始创水墨皴法山水之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其“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

2. 山水画在巴蜀第一次变革,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山水之变始于吴(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创立“皴法”青绿山水画,形成“密体”“疏体”两大技法核心。

江帆楼阁图(局部) 101.9cm×54.7cm 唐 ·李思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唐代变法与传承。a.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王维《辋川图》、李昭道《山庄幽居图》等作品中皴法的运用;b. 王宰写蜀山“意出象外”创立意象山水图式突显巴蜀画山水画风;c. 韦偃入蜀首创山水写意点景、动物人物;d.张询入蜀写蜀山气象;e.张入巴蜀创经典巴蜀山水画风;f. 孙位入蜀出新意,授业于黄筌、孙知微等蜀中诸多画家。

4. 五代至宋代变法与传承。a. 李升独创青绿新法;b. 黄筌集隋唐以降山水、花鸟之大成,以“黄家富贵”画风,首创山水、花鸟融合之画风影响至今,成为我国最早皇家画院之一的花鸟画院体派标杆;c. 王宰“善画山水树石,意出象外。” d. 李昭道入蜀写蜀山神韵标榜后世;e、苏过秉承蜀中前人画风又出新意。

七、被历史遗忘的苏东坡山水画美学思想。

苏轼在《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中题道:“……山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此理论的提出,既是对巴蜀山水审美的概括,更是对开创中国山水画新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雄奇富,变态无穷”这八个字,就成为欣赏和理解巴山蜀水的关键。当然,也就成为山水画家创作巴蜀山水的智钥。

八、巴蜀山水审美特征的总结。

巴蜀山水繁复丰富,变化万千。本课题从地貌绘画审美的角度,总结出二十个审美特征:宏大壮阔之美、雄秀峻健之美、神秘幽邃之美、繁复昌茂之美……

九、中国山水于近现代在巴蜀第二次大变革。

山水画以儒释道的文化特质传承至清代,20世纪初“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西画观念的植入,为自古以来山水画、儒、释传承文脉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生命活力。

青城坐雨图 86.4cm×44.6cm 黄宾虹 浙江博物馆藏

中国山水第二次在巴蜀变法

1. 1933年黄宾虹“入蜀方知画意浓”,成就“浑厚华滋”山水画风,拉开中国山水画第二次变革之序幕。2. 1939年抗战时期,傅抱石入川画《金刚坡》,成就“抱石皴”画风。3. 1937年抗战时期陆俨少入川,1945年陆俨少举家乘木排回浙江游历三峡一个月,成就“陆家云水”画风。1956年李可染八个月的巴蜀写生,开辟了中国山水画“现实主义道路”。4. 本土画家陈子庄写蜀山丘景。将文人画要法融入蜀山田园,堪称一代大家风范。5. 巴蜀现当代山水画代表性人物:冯灌父、周抡园、吴一峰、李琼久、伍瘦梅、冯建吴、岑学恭、黄纯尧、李文信、王敬恒……,他们立足巴蜀,各具风格,又表现了巴蜀山水气象,桃李满天下,标秉后世。

本院建院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己任,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巴蜀,深入生活、把握时代精神,创作和研究两手抓,力争在中国画当代转换中,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书画作品。巴蜀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创作资源宝库,巴蜀同道热忱欢迎浙江书画家到四川采风写生。

以上发言有不妥之处,望得到浙江同仁的批评和指正。

主持人-池:管院长对巴蜀山水的研究挺深入的。巴蜀山水和中国山水画之间的诠释,如果将来有合作的机会,可以合作一下。

主持人-管:请黄宾虹到四川是请上海的名家到四川一起教学嘛,当时是冯建吴和刘文辉,刘文辉就是刘文才的弟弟,刘文辉出钱,冯建吴跟段虚谷他们搞了一个成都美专,因为这个美专和当时的四川美专要抗衡,就请上海的名家,其他人没请到,请到了黄宾虹,他在四川一年时间,还有你们平湖人吴一峰陪同过去了。开玩笑说是,到四川就不得了,吴一峰先生也不回浙江了,就此安居乐业。

茹峰(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山水画工作室主任):其实我担任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时间并不长,一年不到,我们在编人数21位,我们党员就有11位,而且我们年轻的一些同志现在也积极向党支部申请要求入党,这是我们画院有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提倡正能量的表现。

近年来,浙江画院党支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党员认真收看十九大开幕式盛况,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完成上级党委交予的任务,认真履行每年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支部日常工作中,全体党员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响应画院的各项文化惠民、拥军活动。有很多活动则由党支部组织,如:书画家艺术作品进社区活动,赴下城区公安局慰问,为下城分局机关大楼创作了数十幅作品进行布置,与詹氏骨伤科医院党支部联合开展“学习十九大,关爱老党员”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及上一年考核优秀同志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员主题日活动等。

下面谈一下山水画工作室的情况。我从2008年调入浙江画院工作,并担任了山水画工作室主任一职,山水画在浙江画院是一个重要部门,我们首任院长陆俨少先生和现任院长孙永先生都是山水画的,我们的人数并不多,目前就6位画师,涵盖老中青三代,我们的曾宓老师都80多岁了,而最年轻的画师林爱国则是1979年出生的。因此,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的建设来说,这点人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画院领导就采取了研究员制度,从社会上招聘了很多有实力的画家加盟到我们这个队伍中来,他们虽然不占编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但是却有着和专职画师一样的创作平台。近年来,山水画工作室走进生活,走近人民,多次组织全体画师赴苏州、诸暨、武义等地创作采风,在省内一些城市做巡回展,如:绍兴名人馆、舟山美术馆、台州画院美术馆等,这些活动由山水工作室实施进行并由浙江画院主办的。

最近,我们在策划艺术作品进校园活动,浙江画院艺术家走进武义县实验小学,配合武义县的温泉旅游节活动,同时准备捐赠一大批艺术类图书给武义县实验小学建立“梅郎书院”,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学习艺术有一个高的起点。

主持人-池:我们有一个观点,一个画院应该和一个剧团一样,剧团排了戏就要演出,画院那么多的画家创作了作品自然也要展出,作品与公众见面就是服务于社会。所以我们强调多办展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画院展、推荐展、专题展、分科展、交流展、联展、个展,包括研究员和学员的展览。我们各艺术工作室、工笔画研究所和杂志社都举办过不同的展览。浙江画院最多的一年,有四、五十个展览在全省各地。那么多的展览需要大批作品,我们借展览促创作。画院活动的专业效应、人才队伍推广和知名度在浙江显得非常大。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良性循环,一个氛围,使得每个人到了画院都要不断创作,跟上这个节奏。如果你十几年不办展览,绘画状态一成不变,都容易被淘汰。我们的山水画工作室在其中是工作比较出色的。

邓枫(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我于去年担任画院第二任创作研究部主任。我们创研部的任务就是负责画院书画创作研究,组织画院画家对外学术交流、外出写生创作等。我们画院处于新老交替发展阶段,退休画家们对我们寄予厚望,院领导也就“出作品、出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这给我们画家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所以这几年,画院对书画家们学术上要求也不断提高,包括理论上的研究。

下面我谈谈此次浙江联展的感想:这个展览我们计划了几年,对浙江画院的了解是因为前年参加一次浙江画院组织的活动,发现我们有许多比较相像的地方。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美术大省。四川也是西部经济大省、美术大省。浙江传统文化深厚,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出现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作品,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浙江比较全面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浙江确实有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杭州就不说了,文化遗产丰富,我想说一下地级市——绍兴。我们此次先去绍兴开展了写生采风活动,在绍兴我们走的地方都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我们感觉非常厉害,而且到处是大名人的古室、旧宅,传统文化根基很深,我想这可能也是浙江绘画重传统的原因吧。而四川也是人杰地灵,巴蜀文化也很深厚。

今天我通过展览看到浙江画院的作品在继承传统上下了大功夫,作品文气重,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再谈谈四川,一个能拥有“天府”的地方,本来是不需要太多话来赞扬的,四川景色,一向为历代文人所思慕所向往,但一想到中国画与四川土地的渊源,我还是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入蜀方知画意浓”,在我们书画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个现象:从隋唐五代以来,历代凡是数得上的大画家,差不多都来过四川写过生、作过画。吴道子、李思训来过,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来过,当然还有这个地方长大的张大千先生,即使到今天,这个现象依然如此。其实也不只是我们这个圈子,我想文坛也差不多。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简单说,那就是四川风物俱美。人心向往美,不管是艺术人士还是贩夫走卒,对美的向往是普遍存在的。但这样说太泛泛了,具体怎么看呢?我觉得可以这么看:首先应该归功于四川的自然地貌。四川有山有水,这不奇怪。有山有水的地方多的是。但四川山水风格多样,奇有奇地,秀有秀处,要雄浑有雄浑,说飘逸更可以飘逸。吴道子的《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仅存于文献记载,除了唐玄宗,谁也没见过,但“臣无粉本、均记于心”一日画成嘉陵江三百里风光的事件却成为了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那张画虽然号称三百里,我想也仅仅只能描绘出四川风景的一个局部。我们还有雪山,还有草地和大河……我们在描绘四川风景的征途上,还有比2万5千里长征更远的路。在此我不一一罗列四川境内的风景了,随便打开一张旅游地图大家都会知道。即便是这些,也都是已经开发了的,尚有更多还未开发的养在深闺的地方,以及许多不为众人熟知的古村落,依然隐藏着更多的美。这需要我们今后努力。

其次,我觉得四川所散发出来的“美”,应该归功于道家思想。这种思想浇灌的土地,有别于中原儒家文化的端正与积极,有别于江汉流域楚文化的生猛与执拗,有别于岭南文化的细腻与务实。用我们川人的一句口头禅来解释最容易,这个词语叫“安逸”。也有人说这是懒散,也有人说这是从容。不管懒散还是从容,四川民族多样,风俗迥异,都能和谐共处,其乐融融。能坐享天成,也能雄起追之,能风轻云淡,也能刀剑相争。在道家思想浸泡的这块地方,以无为而为的风骨,正视一切,进退由心。这种态度,十分适合于艺术创作。所以有史以来四川的书画发展一直是一枝独秀,大家频出。关于四川与绘画,我就简单说这以上两点吧。

至于我的西部人物画创作,底蕴是四川,尤其离不开大凉山这片神奇土地的滋润,当地彝族人的风俗人情都是我这些年一直以来所关注的对象。这些年来我大概去了不下几十次采风,那里的雪山、村寨、羊群,质朴的村民,以及身着盛装的彝族女子,可以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很吸引我。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表现她的形式语言,在笔墨上我除了注重线条的内蕴和味道外,更注意墨与颜色的交融变化,以求色与墨能在沉稳中透溢出鲜活明丽,在作品的二维空间布陈中追求灵动自如,让丰富和简练在平面的纸上达至和谐,打破传统视觉经验中的定势,进一步强调意象空间的营造,通过这么多年的不断试验,我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趋向于简练和符号化,以契合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指向;另外在师的路上不囿于仅仅传统文人画这一条线,我在创作中借鉴了敦煌壁画的诸多元素,以及西方绘画的好多构成元素、力图使自己的作品既不失传统文脉又有个性鲜明的现代特色,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梦幻感和诗意空间。这些年我还创作了一批表现川人游乐、品茶、吃饭、聊天等生活场景的意笔水墨,使生活场景状态图像化,试图通过笔墨图式来把闲适安逸状态下的日常生活进行呈现,以期对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做一些思考和表达。以上就是我的探索也是我的追求,艺途漫漫,上下求索,我会朝着自己的方向而不断努力的……谢谢大家!

张伟民(浙江画院工笔画研究所所长):从画院有史记载以来,四川是中国画院的鼻祖。近些年来四川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浙江来讲工笔画的发展不稳定。作为浙江画院,有一点前提,当时的顾生岳老师是我们的副院长,他与徐启雄先生、宋忠元先生在工笔画造诣上是有目共睹,他们的艺术成就有全国影响力的。他们一致提出来要成立浙江工笔画研究会,其中包括省文联、美协,都是希望浙江能够在工笔画领域也有所建树。但若是以学会的形式,在资金与组织上困难更多,所以也就有了依靠咱们画院,以画院的环境、硬件条件,以及画院的经济渠道得以财政保障及工作队伍保障来展开相关的工作,在座的吴扬、余宏达老师,都是我们研究所的骨干,也有一些社会上的年轻画家形成浙江的工笔画创作队伍。

省文联给我们特批的一个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所长由画院的副院长兼任。这些年在与画院统一规划下举办了“南北工笔画学术交流展”及一系列活动。融合五个地区:浙江、上海、江苏、天津、北京,两大学院即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六大画院的工笔画创作作品,并从理论上梳理出来两本文集《格物致知——南北·工笔画对话学术展高峰论坛论文选》;同时进行两个展场的作品展览;也在《美术报》进行了十几期的学术大讨论。这些工作,我们觉得只要去做,还是有意义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展开了单项的青年群体的提名展。比起全国现在发展的情况看还是与浙江美术强省有距离。现在硬件条件是越来越好,但是,真正的绘画人才产生不是靠硬件条件就能培养起来的。

前一段时间参加在天津的全国中青年的工笔画展,天津加大力气,打算把京津两地过去对工笔画的历史传承打造成一个全国性工笔画平台。天津把展览46件产品高价收藏,专门建立了一个天津现代美术馆,专门做这个事情。如果说以我考量看,绘画艺术从没有像现在这么被重视,但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确实既有共同,也有不同的。但作为画家来讲,最核心的是要把画画好。政府的任务,国家的政策推动,我们要发挥作用,这是我们的职责范围。几十年以后,我们的艺术理念、绘画创作以及对艺术本体的追求,能不能在这段历史上不掉链子,这是最终体现一个画院站稳脚跟的根本方略,是社会文化的引领和历史责任发展的指引。所以过去我们文联领导对我们班子考察,我说要三个考察即党组的考察,社会文化建设贡献与个人创作能力的考察,还有历史文化责任担当的考察。

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下去?所以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四川的画家交流。在你们介绍的影像让我们看到我们所不太熟悉的很好的山川雄伟与伟丽景象,历史上有多少艺术家在游历中产生了很大精神升华与艺术成就上的飞跃,这个过程跟当地的山川锦秀人文地理等都有关联,但是说到底还是以人文化天工。自然表现,以它美而美,以它壮观而壮观,绘画怎么可能能相比呢?说到底,绘画是指创作者和欣赏者,以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的艺术精神所产生的作品,那么百年之后才能流传下去,体现一个时代精神导引下的艺术愧宝。谢谢大家!

王道义(四川省诗书画院教学编辑部副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一、浙江灵秀地,自古出人才。

要继前贤躅,所欣多士来。

众心同一的,百福自无涯。

愿共诸君后,明时运已开。

这是浙江画院首任院长、著名书画大师陆俨少先生1984年12月23日在浙江画院成立笔会上的自作诗书法条幅,是浙江画院的镇馆之宝。

浙江画院一直延续着“传承经典、继往开来”的号召。众多大师名家三十四年如一日的悉心培育与呵护,使之成为全国名家辈出、成果卓著、声名赫赫的艺术创作研究机构,成为各兄弟省市自治区学习的楷模。盛况空前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川浙文化艺术交流·四川省诗书画院/浙江画院创作成果联展”中的浙江画院老师们的精品力作,风格多样、精彩纷呈,或浑厚古拙,或淋漓潇洒,或幽寂淡远,或婉约时尚,无不流露出浙江画院作者群体精湛的书法笔墨修养、深厚的传统功力和过人的综合才华,值得我们反复赏玩,仔细咀嚼。

二、西汉蜀地文豪扬雄提出的“书为心画”是中华书法理论的滥觞,怀素晚年在成都宝园寺度过,苏东坡为宋四家之首,黄庭坚晚年的书法杰作大多产生于蜀地,邓文原与赵孟、鲜于枢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据《益州书画录》记载,晚清民国期间四川书家有四百多人。受四川学政何绍基及包括浙江在内的外地名家的影响和推动,不唯董唯赵,取法先秦两汉、魏晋唐宋,碑帖结合之风渐兴。

抗战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本土的和全国各地的书家云集巴蜀,特别是成渝两地。如郭沫若、谢无量、乔大壮、于右任、商衍鎏、马一浮、沈尹默、张宗祥、沙孟海、潘伯鹰等先生,他们与四川书家一道开展“巴社”等多种艺术交流展览活动,提携作育人才,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抗日,推动了四川书法艺术的发展。

篆刻名家,先后有乔大壮、杨鹏升、曾默躬、周菊吾、罗祥止、陈子庄,浙江秀水的盛樾、盛光炜等。冯建吴擅书画,赴上海师从王一亭、王个、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师,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齐头并进,回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解放后在四川美术学院从事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教学;徐无闻,工篆刻,列于方介堪先生门墙,备受沙孟海等先生赞誉推重。受徐中舒、徐无闻等古文字学研究教学、书画印结合而注重书卷气的艺术追求,对四川的书法篆刻的质朴灵秀地域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川木牍》、汉代石阙、汉代崖墓刻石、《李冰石像题记》、仪陇《鲜于氏离堆记》、天府广场出土东汉《李君碑》《裴君碑》,成都老官山汉代医简,以及巴蜀图语印等的出土、研究,为四川书法篆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书法展览为主要形式的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四川书法艺术的大发展。特别是在中国书协顾问、四川省书协原主席、我院原常务副院长何应辉,以及张景岳、谢季筠、郭强、何开鑫等为首的书法群体代表的出色领导工作,使四川书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通过创作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理论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等的编纂、出版,创办内部刊物《四川书学》杂志、《书法家》报刊等,合作建设四川书法家网等加强学术艺术交流和宣传;连续21年举办书法篆刻临摹培训、创作骨干培训、多种形式看稿活动,辅以名家工作室,邀请全国名家莅川讲学、指导各地市区县组建艺术沙龙等;先后多次与北京、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开展大型艺术展览交流活动。涌现了洪厚甜、刘新德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中青年艺术家,并积极引进兄弟省市艺术人才,帮助不断脱颖而出的各地市州创作骨干们解决工作和发展平台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书法篆刻人才队伍的成长,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风清气正的艺术生态环境。我省的书法篆刻名家中的佼佼者大多被聘为四川省诗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和特约美术师,积极参与本院的艺术创作、学术研究、采风交流活动,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形成了一支绘画与书法篆刻交相辉映、共生互进的艺术人才队伍。

三、今天,在浙江画院南边,浙江展览馆北侧,京杭大运河静静流过,流向秋潮萌动的钱塘江——

一泓运河水,九曲到杭城。

潮起秋风劲,中多金石声!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天下名社西泠印社和天堂杭州是我一直向往的艺术圣地。自上世纪80年代我读师范起,就醉心于书法、篆刻、文字学等,曾经问道浙江诸名家,参加过中国美院老师举办的创作培训班。刘江先生题赠的甲骨文书法条幅“有志者事竟成”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扎实的传统艺术技巧、不俗的艺术境界和过硬的综合文化素养是老师们所一直提倡、我所不懈追求的。致力于研习先秦两汉文字和秦汉玺印,篆刻追求典雅质朴,崇尚艺文相合的金石书卷风神。我于2013年7月1日调入四川省诗书画院,8月24日,有幸通过“百年西泠·金石华章”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暨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总决赛篆刻、书法、文化现场测试,成为一名西泠印社社员。衷心感谢西泠和杭州的厚爱和鼓励!

“新松直上干云霄”,是陆俨少先生在浙江画院成立之际所画奇石双松图那饱含深意的题句。东浙涛声岷峨雪,新松直上干云霄——浙江画院和四川省诗书画院,有着历史悠久的翰墨之缘,也应当是牢不可破的金石之交,它们是踞于长江流域一西一东、植根中华八千年文化沃土茁壮成长的两棵生机勃勃、凌云直上的青松!我愿通过两院长期深入交流的大好机会,向浙江的老师们好好学习、请教!也欢迎老师们到四川写生、考察,继续为巴山蜀水的艺友们传经送宝!

谢谢大家!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今天这个交流是真的“交流”。这里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院与院的交流,在画院的层面上是怎么建设的。我们的中层介绍了自己的机构是怎么建设的。我觉得这个交流非常重要,因为画院建设是要靠画院领导的。领导的建设在体系内有它的运作方式。所以,刚刚管院长问,你这个钱到底谁管,不退休拿底薪怎么操作?这个非常需要交流,现在有许多问题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你们也可以问一下组织部批不退休的,我们这里面已经弄成功了,全国一盘棋,他们怎么弄我们怎么弄。所以,这个交流很重要。

还有工作层面的交流,我们工作是怎么运作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各有各的套路,所以这种交流非常有意义。

还有一种我们个人的交流,像书法家和邓枫老师都进行了自己个人的交流。

实际上在讲大的交流的时候,两位院长都提到四川和浙江的交流,特别是美术这一块,提到陆俨少之类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是一定的,不进川他们绘画的样式肯定不会现在这样的。可见进川,有所得,包括刚刚管院长你的很多照片,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看到了以后都很震撼。

那么,在文化上的交流,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圈,现在我们是一伙的,大家都加入一个朋友圈,是一个网络。实际上人类整个历史推进,就是靠朋友圈交流的。最近,去年了,北大出版社出了一本,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是一位很厉害的权威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全球史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本书叫《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人类网络》,人类都是靠交往、靠交流形成一个网络才能推进历史进程。实际上我们的交流对推进我们两个画院,推进整个中国画院建设,推进整个中国画的发展,比如说管老师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的认知,我觉得是,应该是非常有贡献的。

由邓小平提出来的,全国只有这么一个,皇帝的背景,皇家画院,四川省诗书画院,在中国这样命名的画院,只有这唯一的一个。而且,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个说法。那么张爱萍把这个“诗”加进去了,因为诗是书画的引领,因为诗在中国文化里面,它不是像西洋文化里面只是一个文学的类别。在中国核心文化最高的六部经典里第一个就是《诗经》,它不是文学著作是精神引领。“诗书画”共同构成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空间。这是人类文化整体结构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

第一,诗的灵魂。这就是苏东坡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是中国画的灵魂,哪一个国家画的灵魂是诗?在中国画里,如果你这样画,没有诗意就不是画,你魂没有,就是行尸走肉。你可以去画画,但因为你没有中国画的灵魂,那就不是中国画了。

第二,以书为骨,你的骨骼,你的骨气靠书法撑起来,你没有书法的话,你这个画是没有骨骼与骨气的。

第三,“文字极”,这有很多种理解。比如,文化非常非常好,达到极点之后才可以画。我觉得未必。我想,就如苏东坡,他也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文学与文化的顶峰。我以为,这是说,在文学、文艺、文化到了终点之后,绘画在它这里开始起点。在文结束的时候,绘画开始了。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要有文化积累;第二是,它文里面可以讲清楚的不要讲了,他再讲,就是绘本,看图识字,看字配图。所以,中国的画,它是妙不可言的事情。像王维,诗中有画的祖宗,看看他存世的画作(当然都是“传”,但风格总是这样的),他在上面并没题诗。但却诗意盎然。诗——诗意,实际上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超越功利的,在现实世界达到你的理想状态。所以我们的中国画,诗书画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根本。

刚才在讲建群,实际上是诗的交流,因为孔子说了,诗有四个功能。“兴、观、群、怨”。这里就有“群”。这就是我们绘画的功能,是诗中有画,在上面引领。那么,只有在当我们是把诗书画形成一个真正的空间这才叫中国画。

所以书法非常重要,字非常重要。就像我们陆俨少先生说了,“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所以,中国绘画是一个非常非常独特的文化引领,这个文化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这样的中国画才能对于人类文化产生巨大的意义,而且是永远。

在川浙文化交流当中,苏东坡是关键的人,我看到你们这本画册上有两个苏东坡,我看画展里还有一个隐藏的苏东坡。实际上你们看看,苏东坡是四川人,他早就离开了四川了。他在杭州两度为官,做副市长和市长。如果没有苏东坡杭州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杭州的城市品牌苏东坡是最重要的创意者与传播者。就连杭州名菜东坡肉也是从四川的红烧肘子引进而来的。所以杭州很多文化是从四川输出的。而且你看苏东坡在杭州,为杭州的城市建设做了许许多多丰功伟绩。我们上西湖的苏堤——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就是苏东坡利用工程废土建的。现在因为G20,西湖是世界闻名,但西湖最好的广告还是苏东坡写的。

苏东坡是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的奠基人,他首创“不求形似”“画中有诗”的核心理念。在浙江湖州主政的时候,“胸有成竹”地开创湖州竹派。

他这个理论把江南文人画整个浪潮带动起来。在美术这一块,主要是在浙江。

我们刚刚讲的黄宾虹也好,陆俨少也好,进四川,从四川的地貌、人文资源来建构他们的艺术高地。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么多的画家都到四川,为什么只有他们两个人成就超群?这就是我们后续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是,“看见”这个词是两个概念,一个是“看”,一个是“见”。康德说:“人只能看到你知道的东西”这个风景我要知道才能看到。不知道是看不到的。我觉得黄宾虹看到的东西他知道,你是不知道,所以你看不出来,陆俨少看到是因为他知道,为什么他知道?因为这个就像胸有丘壑,胸中没有丘壑,你眼睛里面是看不到的。如果只画眼前的丘壑,画一座山就是一座山,一棵树就是一棵树,这不是中国画。这个关键中国人比西方的画家的觉悟早一千多年。外国人知道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不是艺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印象主义画派前驱柯罗,有一次刚画好一棵树,老农问他,你在画什么,他说我画这颗树。结果老农说了一句话,醍醐灌顶,“这个树已经在那里了你还画他干什么?”可见你心中应该有你自己的那棵树,那棵用来表达你要表达的,只能通过这样的一棵树才能表达的东西。

那么,我们还是要到董其昌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增长知识与见多识广。董其昌说,这是要“脱去胸中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然后,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读尽书中的美,然后才有丘壑的美。

我觉得交流非常好。关键是我们自己的修炼,自己把自己的眼光修炼好,才能够把这个画画好。我看到了四川画院每一个人都在做努力,我们的书法家也有专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中国画家。如果中国画家你不做理论研究——文人画是要做研究的,你的视界在哪里?所以,诗书画,这个是中国画不变的传承,这就是中国画的所在,这就是中国画形成之初就固有的特色,《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我觉得这次交流非常有意思,谢谢大家!

主持人-管:程大利先生有一个建议,看到我这个样稿,他说想要找浙江理论家做长江流域的山水画发展的系统研究,这个建议很有意思,山水画的重心从南宋以后就到你们这儿来了,这个提议我觉得四川和浙江画院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他说巴蜀起源的山水文化沿长江而下,梳理长江流域的山水画发展,这个做出来很有意思,我转达一下程大利老师的建议。

冷柏青(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座谈会,我们画院有一个特点,是诗书画为主。原来有一位先生但是他退休了,还有一个就是诗,我们的画院有一个诗刊,叫《峨眉诗稿》。

我想今天呢,给大家介绍一种四川的书法,民间书法。首先,我们要界说什么是民间书法?民间书法是形式上不成熟的,在历史上被人遗忘的古代书法。民间书法具有两个特征:首先它是一种被人遗忘的书法形式;其次,民间书法在字体和书体上处于发展的过渡阶段,如秦汉简牍帛书和六朝碑版等,都介于篆书和分书、分书和楷书、章草和今草、隶书和行书之间,其中有许多作品的书写风格或者介于钟繇与王羲之之间,或者介于欧阳询和颜真卿之间,或者介于唐人重法与宋人重意之间……各种字体和书体一方面旧的被破坏了,另一方面新的还没有确立,新旧交替,前后蜕变,点画、结体和章法都还没有发展成熟。而且,它们为实用而书,没有刻意修饰,更没有传诸后世供人临摹的想法,书写时不计工拙,率尔操笔,虽然表现形式极富奇思妙想,但都比较粗糙。民间书法在形式上是不成熟的。

民间书法是清末魏碑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根据民间书法的定义来检视前人的一切文字遗存,除了秦代小篆及其代表书家作品、东汉桓灵时期的分书及其代表书家作品、隋唐的楷书及其代表书家作品、二王以来各个时期行草书的代表书家作品等名家书法外,其余的都是民间书法。它主要包括秦汉时代的简牍帛书,汉捃六朝的摩崖、碑版、墓志、造像记、砖瓦文字,魏晋时代的简牍残纸,东晋至宋初的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等等。

四川在全国堪称民间书法大省,迄今有大量的汉阙、汉摩崖刻石和汉代砖文存世。今天,我主要介绍巴蜀三类民间书法:

一、四川碑刻

四川碑刻十分丰富,金石书中多有著录。碑目散见于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隶续》,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等书中。专录四川碑刻者有王象之《蜀碑记》、李调元《蜀碑记补》、刘喜海《三巴金石苑》著录碑目最多,并录释文,仿碑字原样,摩其点画刻印。高文《四川历代碑刻》,所收录碑刻201件,除有一部分见于前人著录外,着重收录建国前后发现和出土的碑刻。如东汉时期的摩崖题字、《李冰石像铭》、《王晖石棺铭文》、《郫县墓门铭文》、六朝的《释玄嵩造像记》、五代的《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铭》等。这些碑刻拓本稀少,流传不广,为研究碑刻者有所裨益。

二、四川东汉崖墓题记

由于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盛行厚葬之风,上至王侯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倾其所有,大肆建造陵墓。东汉时期,四川及周边地区流行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崖墓葬。崖墓葬即“以崖为墓,凿穴筑室,藏棺其中”,其特点是直接利用山崖向山腹内开凿墓穴,墓穴由厅堂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堂室内有大量雕塑、彩绘及题记文字。

经过历代考古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努力,至目前已发现四川东汉崖墓题记100余则,其中有准确年号的40则,涉及人名的有37则;涉及从西汉到东汉多位皇帝的17个年号、27个姓氏和近70个死者及造墓者的名字,其他还有官名、地名、祝福语等。

纵观大量的四川东汉崖墓题记文字,其文字以汉代通行隶书为基本样式,字体匾方,横画加长,点划开张,刻写精良,属于典型的民间书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崖墓题记文字属于日常手写体隶书(也有少量的篆书),由当地丧葬特殊行业中的一般书刻手所作,凿刻时处于一种轻松自然的心态,率意而为之,因此,我们在题记书法中所看到的完全是妙趣横生的性灵书写。四川东汉崖墓题记书法所表现的自由奔放的性灵之美,为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借鉴。

三、四川汉代砖文

汉砖是汉代丧葬文化、建筑文化的产物。自清代以来,四川出土的汉砖(包括画像砖、文字砖)蔚为大观。迄今为止,已出土的汉画像砖有1000多种,其中载有汉代文字的铭文砖有300多种。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川是中原之外的另一个汉砖宝库。相比于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出土的汉砖,四川汉砖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且富有地域特色。

近年来,我们在四川地区对汉砖遗存进行了进一步的收集整理,目前已获得汉砖实物与拓片300多种,大致分为五类:人名砖、地名砖、纪年砖、吉语砖、记事、杂类砖。每一类铭文汉砖,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民间书法世界。这些出自民间无名书法之手的砖文书法,与传统意义上出自士大夫之首的“名家书法”不同:民间书法展现了书体演变动态过程的丰富性,因处于生命状态而富于生命力。至于名家书法,则是已经定格的风格序列,并且有着成熟的书体范式。

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的关系。名家书法作为某种字体和书体的极致,它们在书法史上就像一座座岛屿,拔地而起,前后耸峙,标示着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顶峰阶段,而民间书法则是一片汪洋,在它的深处隐藏着逶迤起伏的丘陵,是这些丘陵将分散孤立的岛屿连接起来,将高耸挺立的岛屿托举起来。研究中国书法,如果忽视民间书法也就无法描述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就不能讲清楚高峰形成的社会原因。

我们在今天的书法学习中,既要深入学习名家书法,也要关注并借鉴民间书法,这样才能打破各种字体和书体之间森严的壁垒,将所学的名家书法融会贯通起来,“囊括万殊,裁成一体”,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使用笔和结体不拘一格,稚拙浑朴,天真烂漫,从而创造出新的风格面貌。

主持人-管:补充一下,冷柏青是从湖南过来的,来了以后我们两个人谈过一次,你从外地过来,你用外地人的眼光研究四川书法会有新的思路。他关注民间书法这一块,出了两本书,非常受欢迎,里面搜集了很多画像砖和书法艺术,他在创作研究当中非常深入。

黄河清(浙江大学教授、博导):非常高兴参加这次活动,我觉得四川省诗书画院跟浙江画院交流非常有意义,互相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非常有必要,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刚才管院长讲得非常好,我想接着他讲的,稍微再说几句。管院长强调了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我觉得非常重要。其实我也一直在强调地域性,强调民族性。法国艺评家让·克莱尔在他《论美术的现状》一书,也非常强调地域性。他引用意大利人常常说“在水那一边……”,表示在水的对岸,光线、色彩、人文艺术都不一样。当年他非常愿意去欧洲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每个国家的现代艺术都不一样,各有特色。而今天的“当代艺术”,都是“美国艺术”,全世界各地都一个样,很像超市里的商品。你这里有巧克力,那边也有。“当代艺术”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悲哀。昨天我还在济南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批评政府支持“当代艺术”,揭露“当代艺术”只是美国式杂耍。克莱尔批评美国式“当代艺术”,强调画家应该是“一块土地的儿子”,非常好。

另外,我觉得强调地域性对于四川有特殊意义,因为四川是一个“当代艺术”比较活跃的一个省。四川有成都双年展,四川美院也有很多搞“当代艺术”。四川美院大门口的街区,还搞了大片的涂鸦。而涂鸦,我觉得绝对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在搞。我刚去过波兰,在华沙机场到中央火车站沿线,看到大片涂鸦,我觉得肯定不是当地人画的,肯定有国际团伙到各个城市去涂。我也听说有人建议在北京市涂鸦,幸好被北京有关部门拒绝。涂鸦其实就是“当代艺术”的幼儿性,让民众的心智幼儿化。

强调巴蜀的地域性,巴蜀山水这个非常有意思。现在信息交流、人员流动都很便利。面对不同地域的信息,有时人们会更加强化自己。人类文化的交流碰撞,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趋同,我和你变得一样,同化。还有一种是趋异。交流和碰撞有的时候会反过来,强化各自的特点。所以“巴蜀山水”这个概念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另外,管院长谈到山水画起源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四川。我对山水画的起源,也很感兴趣。我的观点是,中国是先有山水诗,然后有山水画。东晋时的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祖师爷。他就在浙江温州的永嘉当太守。他就以登山临水为乐,传说他专门有一个特殊的木屐。上山取掉前齿,下山取掉后齿。所以是先有山水诗的流行,为后来的山水画提供了画画的内容。所以中国诗画是一致的。其实,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都是歌颂的。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见大水必观焉”。而西方对待山水的态度大不一样。西方人在古代是把大山大水看得很恐惧,认为里面有猛兽有强盗,都是感到害怕,不像中国人对大山大水都是有很好的印象。

山水画的起源,我以为实际上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像顾恺之的《洛神赋》,画面上的山水是作为背景,所谓“人大于山”,人画得比山大。山水就是一个人物后面的背景。有趣的是,在西方也有山水风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如《蒙娜丽莎》身后的山水,看上去很“中国式”,因为它不是真景的描摹,很像中国山水。

我现在想要做的研究是中国绘画直接影响西方绘画。中央美院的李军教授考证出,宋代画家楼《耕织图》直接影响了13世纪意大利锡耶纳画家洛伦采蒂的《好政府的寓言》:四个拿了双节棍的农民在打场,跟意大利壁画里面一模一样。意大利的绘画是从中国宋代绘画传过去,这完全有历史可能性。十三世纪蒙古人西征,一直打到匈牙利,把中国的科技、文化、纸张都带过去了。所以达芬奇画中的山水,仔细研究一番,也许也可以找出东方的来源。探讨山水画的起源很有意义。管院长提出来的假设很有意思,具有美术史的探讨价值,希望继续做下去,非常支持。

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好政府的效应》(局部)

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好政府的效应》(局部)

耕织图(局部)南宋·楼璹

陆俨少先生形成“云水飞动”这个风格,是得到四川省地域性的滋养。所以画家多走走,多看看,这种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时间很紧不多说了,非常感谢。谢谢!

主持人-管:学术界都认为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既然是溯源,就应该从文化和技法萌芽的根源两个方向去找。我个人认为: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技法已经很成熟了。山水诗是为本土画山技法注入了文化品格而不是源头,顾恺之成熟的画山技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本项目研究的课题之一。本土画山文化起源很早,没有引起美术史论界的重视,魏晋以前是原始艺术不自觉时期至汉代画山文化和山水画文化的形成期,魏晋至以后是艺术自觉的山水画文化的成熟期。出土文物美术考古学,应该成为古代中国山水画史论的主要史论方法之一。

刘刚(四川省诗书画院在职书画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艺术家朋友们,大家好!

浙江画院和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成果联展今天成功开幕了,谢谢两院的领导和两省文化厅、文联的大力支持。

今天上午我在展厅里特别认真地拜读了浙江画院各位画家老师的作品,感觉太震撼了。不管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不论是笔墨语言还是作品的构思意境,无一不精致而不失大气,没有一丝一毫的浮躁气息,尤其值得我学习的是浙江画院的每一位画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和个人风貌,几乎看不到任何一点当下一些中国画坛的流行风,也没有传统意识的守旧套路 ,但是每位画家的每幅作品又都不失传统的笔墨元素,非常难得。我们都知道浙江是个文化强省,历代都出过不少的大家巨匠。今天有机会能来杭州和各位老师朋友同台展览交流是我莫大的荣幸。

我本人主要的创作方向是花鸟画。四川的画院建制远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西蜀的翰林图画院,应该算是中国皇家画院的前身吧。可以说花鸟画家黄荃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制内的画家吧?入宋后文人画逐渐兴起,对中国文人画最有引导作用的可能要算四川眉山的苏轼(苏东坡),并且影响至今。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逐渐融合了一些西方的绘画元素,但总的来说仍不失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文人情怀,浙江的画家们在这方面就做的挺好。

我相信当下有很多的中国画家对传承与创新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有很多的画家也纠结于是创新好还是继承传统好,我个人以为这样的纠结好像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一个有思想的画家,他是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性情,画自己的意识、画自己的感悟。人云亦云叫跟风,死抱传统那叫守旧,共性太多那是媚俗,特立独行没有审美趣味那叫标新立异。总之,我以为艺术应该多元化发展,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

最后我热诚地欢迎浙江画院的画家朋友们把你们的作品带到四川来办展览交流,来四川采风写生,四川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和自然文化遗产,可以这样说:夏天的时候你想看冰雪世界,欢迎来四川,这里有世纪冰川。冬天的时候你想享受春风拂面,欢迎来四川。

陈青洋(浙江画院理论与评论工作室主任): 各位老师大家好!挺高兴,因为两院交流已经说了有了一段时间,终于可以面对大家。在我们画院我是接触四川省诗书画院比较早的。2010年我负责《中国画画刊》的工作,主持其中的一个栏目“中国画院志·当代卷”,我记得是2013年第2期全面介绍了四川省诗书画院。

《中国画画刊》2009年改刊,由浙江画院负责。在最初的时候想到这么一个刊物,在全国的画院系统里面,只有两个画院的刊物是有刊号全国公开发行的。而纸质媒体已经过了黄金时间,刊物在我们手上应该怎么去为画家服务?当时在想,我们身处画院系统,首先应该是梳理自己画院是什么现状,我们只有知道现状,你才能知道你未来的方向。所以,当时是基于这么一种思路就设置了这个栏目,就是为了全景展示中国画院的生存状态。

画院的画家特别在80、90年代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大繁荣,很多画家都已经走上市场。所以那个时候社会上要取消画院,一些负面的话语都非常多。当时在想,我们画院究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你应该思考,为什么外面这么说。包括后面做《中国画院志》的时候,有一些史志专家,刚刚接触这个事情的时候,说的都是负面的,搞不懂民间画院和国办画院有什么区别。

回想起来我们从2010年的10月份开始,从中国国家画院起一路做过来,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有意义。很多画院包括江苏省中国画院,当时去联系的时候,部分历史资料在“文革”期间已经断档了,后来因为我们这个栏目的设置,也是倒逼着他们,大家都挺有压力的,需要把一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的历史资料要重新恢复,他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后面一路做过来,像上海中国画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但到我们做它的时候,当时的在编画师只有7个。自成立以来,大名家非常多,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会出现这么一种状况,我们大家要思考很多问题。包括在这个栏目设置里,有一个“院长论坛”,里面就有问到很多问题,包括你作为院长,在你当下管理领导画院的时候,你是用一种什么方式,什么角度去看待你们画院的,你用什么措施,来引导画院未来的方向,这一类的问题,也是逼着大家去思考、去梳理。

经过一段时间,大概5年多的摸索,我们启动了《中国画院志》的编撰。这也是因为有前面的机缘。而又因为画院和画院之间没有隶属的关系,方志专家都觉得这件事情能顺利进行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能让另外一个省份跟你们没有隶属关系的画院完成编撰要求的事情呢?因为我们自己在这个系统里面,没有跳出来来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么一个问题。后来想,大家要是按隶属关系去做这件事情,可能是完成不了的。在编撰的过程中,里面确实有很多因素,可能在通常的志书编撰中是完成不了的事情。现在是几乎所有的画院,包括中国国家画院对《中国画院志》的编撰都非常支持,开了两次大的会议,这在别人看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每一次开会都有40多家画院的院长或者相关的老师参与,大家共识度非常高,有一些老师也感叹,觉得我们做这个事情太有意义了,他们觉得是找到家的感觉。画院之间都没有隶属关系,在这之前,相互之间的维系更多的是个人朋友,私人情谊……没有从大文化艺术的空间里面去看待自己的身份、位置和自己的发展,缺的就是这么一个统领的关系,作为纽带把大家整合在一起。经过《中国画画刊》栏目“中国画院志·当代卷”多年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国画院志》启动。在之后的2016年已经列入“浙江文化研究精品工程”项目,这是习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期倡导发起的。我们这部分的资金很充足的。刚开始联系一些画院的时候,他们以为是骗子,接了电话不相信。后来通过老师之间的私人关系,联系上了。到后面已经开始准备工作了,有一些画院还有疑惑,不知道费用怎么样,要跟自己院委汇报一下。后来把事情说清楚了,大家都挺开心,怎么还有一个画院这样地去为大家做事情。现在回过来再去想,这个事情确实很有意义。

当时在《中国画院志》栏目“中国画院志·当代卷”介绍四川省诗书画院那一期的主持人语里,我就说,在整个中国的画院里面这是唯一一家是以“诗书画”命名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国画,就是由诗书画共同结构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诗书画是不可分离的。时下文化界有“回到原典”的说法,也就是“原点”。这叫正本清源。中国画文化源远流长,它将流向何方,只有溯源而上才能知道方向。“诗书画”就是中国画的“原点”—也是它的方向。它不仅是四川省诗书画院的方向,也是中国画院的方向。四川,也是中国画院的“原点”—中国的画院就诞生在四川。

我们今天来看画院的发展脉络,也就是《中国画院志》编撰的当代意义之所在。它是为了要知道,画院从哪里来,画院是“谁”,画院要到哪里去。“以史为鉴”,那是要照亮走向未来的路。

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也碰到很多问题,包括也看到很多状况,自己很庆幸,庆幸的是,生活在这么好的地方,是一个经济发达,领导非常重视文化并支持文化建设的好地方。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当下中国的国办画院的生存方式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一些当年影响力大的画院因为运作不下去,要么就是萎缩了;要么改成了依靠美术馆的平台来维系画院,把画院融进美术馆去,工作的职能有所改变,重点落在公共展示的工作上,画师的艺术创作不再放在首位。但也算是一种得以延续的方式。还有另一种情况,馆院一体后,名义上的画院还在运作,但实质上画院完全是融合进美术馆中,画院在法人资格证书上不再体现。如江西的井冈山画院,本来“井冈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红色品牌,可以借此做非常多的事情,但是现在就这样没了。

像青海这么大的一个省份,省级画院一直没建立起来。一些省级画院的编制和画师都没有了,是名存实亡。还有一些地级市画院的编制也在改革中取消了。

我们看到有繁荣的一面,但也有一些画院的性质在改变,包括东北的一些大画院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改制……有一些画院跟我们联系时强调,实际上我们的工作都在如常地运作,就是没有编制。但没有编制就不能进入《中国画院志》。

那么国办画院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中国画院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从我们的角度,一个画院除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出精品,出人才”外,还必须进入城市文化的当代建构之中。如果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没有一席之地,实际上艺术—特别是画院,在各地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工作主体,未来的一个方向去做,我觉得这就很有可能面临生存的危机。所以只有当你融进城市文化建设当中,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的存在才是必须的。这应该是中国画院存在的当代文化理由与未来走向的路径。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文化交流非常重要。我们对全国的画院了解比较全面,但是通常我们都是通过纸质或是其他的一些媒介,看到大家的作品,今天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原作面对面,与作者面对面进行直接的交流,而且大家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甚至觉得有一点像画院内部会议,各个工作室主任相互之间直接能够进行可操作性的交流,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谢谢!

主持人-池:《中国画院志》目的在于纯客观地展示这个时代国办画院的状态、作为。汇集资料,供各方准确查证。我们自己不做评价,历史会评价。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思考,陈青洋已经有很多积累,对今后的画院工作有参考意义。谢谢各位的发言,今天座谈会信息量很大,我们会整理成文。

主持人-管:这次川浙两个画院学术交流座谈,有对两地历史文化艺术的悠久历史和对中国画发展的研讨,有画院建设的经验,畅谈了两地作品同时展出对相互学习借鉴的优长,对两个画院书画家的创作成果和艺术特色交流了体会,一定能为两地书画事业的蓬勃兴旺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座谈会合影

猜你喜欢
画院山水画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记得住乡愁]首届福建省画院油画提名展作品选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