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为传播中国文化以英文形式写的长篇著译小说,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精彩纷呈。而本篇文章将从文化观的角度对此译著进行赏析,主要分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从语言角度出发,对小说中所使用的诗歌、俗语以及典故进行分析探寻;第二部分则是从宗教方面进行研究,分别对佛、儒、道家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进行深入探索;最后一部分是从社会文化层面展开,涉及到大的历史背景及此背景下人民群众的个体文化意识;总之这篇文章是从各个角度对《风声鹤唳》中体现的文化观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
【关键词】文化传递;翻译;《风声鹤唳》
【作者简介】韩超,女,汉族,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语言翻译文化观
1.诗歌翻译中的文化传统。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其中《风声鹤唳》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以诗歌中丰富的内涵用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感悟,以此言志。
The rivers and hills of the old country remain, it is late spring and the vegetation is deep green.
国故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引用这一著名的爱国名诗来表达作者所处时代的艰辛和爱国情怀,“old”“late”“deep”简简单单的几个形容词就把诗歌描绘的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也表现了深处抗日战争时代,国破家亡的悲惨境况。
2.俗语翻译中的文化体验。俗语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带有文言特色也有趣味,简练又不失形象化,在林语堂的此译著中大量而广泛使用了俗语,如下:
A wife is not as good as a mistress, a mistress nor as good as stealing, and stealing not as good as stealing frustrated.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A friends wife should never be taken advantage of.
朋友妻不可欺
这两例俗语则可以折射出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如一中用“wife”“mistress”“stealing”“stealing frustrated”表明了“妻”“妾”“偷”“偷不着”封建礼教下女性地位的不公,女性不忠贞会被社会所唾弃,男性则不然。二则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准则与基本的道义问题,不可觊觎朋友的妻子,在英译中用“be taken advantage of”被动表示客观理性分析,说明尊重朋友妻子是公认的一条行为准则。
3.英译典故中的文化鉴赏。典故在这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以典故中的某词语或成语来指代或是喻指当下语境中存在的某种相似情况。
My heart burns to see you. Coming to join you after surveying tour and keep company with friends who understand music. “ friends who understand music” was an apparent allusion to the legend of the two music lovers...(一心熱望见到你,探测回来与你相会,常伴知音,“知音”显然是引两位音乐爱好家的的故事……)
“friends who understand music”是“懂音乐的朋友”实则为“知音”。相传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在此处是指博雅和丹妮在爱情中惺惺相惜,互为知己的真挚感情。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内涵,还把他们彼此渴望见到对方的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二、宗教翻译文化观
1.英译佛家哲学。佛教思想可谓是书中的主流思想,因为书中主人公之一老彭就是佛教徒,内心坚守着指导言行的佛教教义,并言传身教影响周围人丹妮及玉梅,以凸显老彭品格的高尚,更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
Our present life ties us down to loves and hatreds, for love and hatred are reverse sides of the same medal. You told me that you hated Poya; that was because you love him, as now you know you love him.
现世的生命使我们被爱憎所缚,爱憎本是一体的两面。你说你曾恨过博雅,那是因为你爱他,正如想在你知道自己还爱着他。
作品中的老彭是佛家的代表人物,平日里像个苦行僧,外表邋遢却不重物质享受,但是身上却游荡着伟大而慷慨的灵魂,心智有些不切实际,心灵却和孩子般温柔。这些特征恰恰和佛教教义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人生一切皆空”“苦海无边”。上例中“love and hatred are reverse sides of the same medal”是佛教中的因果循环教育,凡是有因必有果。有爱才会有恨。除此以外,在作品中出现了“the Buddha Merciful”(观音菩萨)“a sudden conversion”(顿
悟)“Prajna”(禅那)“Karma”(业)等等一系列佛教用语,其意义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之下,仍需要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态度,宽广的人道主义同情心。老彭的心胸宽广、深沉、细腻而又实在的爱使丹妮的思想获得了重生,也是引导丹妮思想进步的关键。
2.英译儒家哲学。《风声鹤唳》中不仅贯穿了佛教思想,也渗透了封建社会下的儒家礼教,儒教“仁爱”的思想深深植根于老彭以及丹妮的心底。以至于在战争时期总觉得应该为天下苍生做些事,于是便有了“难民屋”的建立。
This was repeated daily, and Lao Peng would pick up others and serve them in the same manner, and no refugee knew that others had also been fed, nor did they know who it was that saved their lives.
他们每天这样做,老彭也用同样的方式接济别人,难民都不知道别人吃过了,也不知救命恩人是谁。
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在上例中可以通过这几个关键词“refugee”“fed”“saved”这几词来体现难民当时生活的建安以及老彭施以援手的必要性,这体现的是老彭的仁爱思想,虽说“穷则独善其身”,但是老彭却以微薄之力在战争时期“兼济天下”,不可不说在此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宣扬,以至于后来在一个破庙里建立起了“难民屋”,与丹妮、玉梅一起照顾难民,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仁”在一定程度上抚平了战争带来的伤痛。
3.英译道家哲学。其实道家哲学得到充分体现的是在《京华烟云》中,木兰及其父亲便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因为《风声鹤唳》算得上是《京华烟云》的续写,某些人物如木兰依旧存在只不过不在作为主要人物了,但是木兰从小受到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依旧能够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下例看出。
We can legalize the marriage, but it is hard to ask such a young girl to remain a widow. It must be her own choice. But even if she prefers to be free, I will provide well for the child.
我们可以使婚姻合法,但要这么年轻的女孩子守寡实在很难,一切须得有她来抉择。不过就算她宁愿保持自由之身,我也会好好供养那个孩子。
姚木兰和姚思安一样,是道家老庄思想的信奉者,她相信“天命”“缘分”“不争”“顺性任情”,所以在侄子的死之后并没有强制要求丹妮要为博雅守寡,而是尊重“her own choice”顺应丹妮自己的意思,不强求,万事随遇而安。
三、社会翻译文化观
1.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观。众所周知,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单单从语言层面来说还是太单薄,如果从文化角度来阐述将会锦上添花,尤其是结合当时作品的创作环境,更将事半功倍,而这一节主要叙述的是在作者林语堂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笔触将抗日时期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传达给西方读者。
For the war came like mighty storm and swept these millions of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like autumn leaves, scattering them like all directions, letting them fall to lie for a while on the ground in some protected corner, until a new gust swept them up into another whirlwind. Since the storm could blow everywhere at once, there was usually a corner where some leaves settled, a place where the sun shone and there was a temporary haven of places.
戰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暂时的安息所。
《风声鹤唳》就是在战争背景下进行写作的,看似是写丹妮与博雅、老彭的爱恨纠葛,实则是写中国是如何在战争中历经磨难,走向重生,林语堂在这篇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完成了对家、国、战争以及生命的思考。“autumn leaves” “scattering”“storm”“whirlwind”等词可以充分显示出当时环境的恶劣,将因为林语堂是“以写作的名义”译介结合,这种将写作与翻译并行,寓译于写的创作方式将中国文化进行了极大地宣传,同时还有利于西方读者的接受和认同。
2.译者个体文化意识。西方读者如果想了解《风声鹤唳》这部作品的社会文化,除了当时的战争背景之外,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变化过程也是不能忽略的。
Every leaf in the storm is an individual with a heart and feelings and aspirations and longings, and each is as important as the others. Our task here is to trace what the war did to one woman, one leaf among the millions.
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
虽然此作品是在战争背景下叙述的,当然不乏作者对于战争的痛恨以及对于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但是我们也能通过林语堂的译作中的“aspirations”“longings”“important”从其中感知到作者的旷达乐观和闲适自在,在恶劣环境中感悟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四、结语
《风声鹤唳》是以战争为背景进行写作的,在此战争背景下体现的各种文化形式并存以及激烈碰撞反映当时民众面对战争复杂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态度,间接地反映了我们整个民族在重压下的应激反应,可以说林语堂的这篇译著向西方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战争环境下人民最底层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下展现的民族修养与民族素质,最大程度的再现了根植于人民群众内心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