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2018-06-12 08:50任丹青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料库语境

【摘要】传统的翻译教学存在语料输入不足,练习机械枯燥,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翻译能力发展滞缓等问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以动词构式为切入点,结合语境特征,使翻译练习贴近现实,从而有助于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

【关键词】语料库;动词构式;语境

【作者简介】任丹青(1983- ),女,浙江东阳人,浙江树人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与话语分析。

一、引言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码转换过程,涉及译者对原文、作者、译文、语境及译文读者等要素的把握,因此高质量的翻译要求译者具备把握目标语与语境的综合能力,换言之,综合考虑语境因素,包括文化语境、情境语境、语言语境及认知语境,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转换。然而,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依托词汇与语法学习,一方面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语境转换意识欠缺,致使汉译英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五个关键问题:1.谓语动词缺失;2.汉英谓语动词触发失误或用词单一;3.汉语思维影响显著,对造成语义差异的语境因素,如社会、历史、文化、认知等不够重视;4.小句逻辑关系不明确;5.小句之间衔接与连贯机制匮乏。上述问题的根源始于中小学英语教育,長期的英语语料输入不足,语言的认知与社会文化性差异体验不深刻,致使学生汉译英的能力发展滞缓,学生普遍反映词汇触发能力不足,目标语词汇搭配不当。因此,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理论视角

传统的词汇与语法教学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为脱离语境的词汇与语法学习,容易使汉译英的过程中出现前文提及的几个关键问题。

桂诗春(2010)等学者指出,语料库辅助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宋庆伟、匡华与吴建平(2013)对近20年(1993-2012)外语类核心期刊中语料库翻译学文献分析发现,语料库应用于翻译研究主要涵盖语言特征、译者风格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语料库建设与应用、语料库翻译学评介及口译研究等六个方面,其中应用翻译研究包括翻译教学与译者培训、机器翻译和教材建设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教学。

语料库分为多语语料库、双语平行语料库及单语语料库。朱晓敏(2011)指出使用单语语料库是一种建构输入目标语材料的新方法,教师可针对翻译教学内容的微观语言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真实语料;这是一种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微观语言现象的感知,还能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因此,单语语料库更适合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除了在线免费的语料库,如包含4.5亿词的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自建小型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两者各有优势。

汉译英至关重要的环节是选择目标语句子的谓语动词及其搭配,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的研究热点之一“动词构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构式语法派别繁多,而且各流派体系严整,如以Fillmore,Kay和O Connor等人为代表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以Lakoff和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以Langacker和Taylor等人为代表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以及以Croft为代表的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但他们有个共同准则: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后天学得的形式与规约意义的配对,形式-意义的匹配不可预见。对于外语教师而言,通过某一个构式类型的多个实例,结合体验基础,帮助学习者建立具有能产性的构式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恰恰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然而,对于中国外语教师而言,独立进行构式教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是非英语母语者对英语句法-语义-语用的深层知识尚有欠缺,对自身或学生的使用错误难以始终保持准确的判断。因此,语料库恰好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一障碍,通过大量的真实语例,推断特定动词构式用法的恰当与准确性。此外,还可帮助学生分析动词构式的理据性特点,以汉语动词构式为核心概念,建立跨语言的动词构式形义匹配。与此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推动他们开展“数据驱动学习”,根据语言数据分析动词构式特点,提高汉译英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拟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以动词构式为核心概念,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融合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视角,加深学生对汉英动词语义差异的体验,帮助他们建立跨语言认知语义网络,平衡母语思维对汉译英的负面影响,从而夯实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并有效提高汉译英能力;此外,利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多模态英语翻译课程资源库,结合语料库辅助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推动他们自主学习。具体包含以下六个要素:

1.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教学效果的物质保障,传统的翻译教学课程资源主要是纸质教材,基本以词汇、句型与练习等形式为主。一方面内容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面知识点讲解缺乏系统性,呈现方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协调作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打破传统课程资源的单一特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具备连贯性、多模态与多维空间特点的课程资源,包含汉译英翻译教学资源库、大学英语四、六级阅读、研究生英语阅读与高频动词学习资源库及自建小型语料库,突显微语料、微动画与微游戏,强化核心动词构式习得等特色,保障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无缝对接,全方位推动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

自建小型语料库分为英语阅读语料库与学生翻译作品语料库,共同支持教师微语料加工与翻译教学、评价以及学生课外自主翻译学习,是汉译英教学资源库与大学英语阅读与高频动词学习资源库建设的基础。汉译英翻译教学资源库涵盖饮食、建筑与园林、节日与习俗、工艺、科技、书画、中医、哲学与宗教、文学与社会热点等10个主题。首先,以汉语动词概念为核心,运用微语料、微动画与微视频等多模态形式,综合考虑语境因素,建立汉英形义匹配网络与英语动词语义网络;其次,通过微游戏,巩固形成的认知语义网络;最后,引入与主题相关的汉译英经典案例,如观看红楼梦第41回贾母与众人栊翠庵饮茶视频后,展示杨宪益夫妇与约翰霍金汉英译片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能使学生领悟汉译英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与认知语境的重要性。因此,与传统翻译教学资源相比,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资源具有系统的设计思路、多模态资源的整合、差异化需求的满足以及多维空间学习(课内、课外与网络自主学习)等优点。

2.课堂教学。传统的翻译教学主要采取词汇与句型讲解,知识点较零散,缺乏系统梳理,语境转换后,翻译能力迁移不佳。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水平及认知特点,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遵循以下五个步骤:(1)以汉语谓语动词概念为核心,师生共建汉英动词构式形义匹配;(2)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从自建小型语料库中抽取包含核心英语动词构式的微语料,教师辅助学生概括动词构式特点并分析细微语义差异,如与动词cause搭配的词有problem(问题),pain(疼痛),strain(紧张),damage(损害),harm(危害),alarm(惊恐),decline(下降),recession(衰退),side effects(副作用),waste(浪费),concern(担心),cancer(癌症)等,可概括出cause的语义韵特点,即与带有负面意义的词汇共现,而中国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写作与翻译中常出現误用;(3)以微动画的形式复现谓语动词构式,巩固学生前一步骤形成的认知语义网络;(4)学生根据商定的谓语动词构式,以小组为单位,将翻译的句子写在小白板上,开展师生、小组互评;(5)学生课后可进一步通过微游戏,回顾课堂上掌握的核心动词构式及翻译内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较传统翻译课堂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运用微语料,师生互动,共建汉英认知语义网络,完成翻译互评;2) 微动画适时强化与巩固学生的认知记忆;3) 微游戏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及网络空间,大幅提升学习效果。

3.课程评价。翻译评价形式有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等形式,但二者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对动词构式的错误用法无法始终保持准确判断,尤其是学生互评环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根据教与学的需求,自建小型英语阅读语料库及学生汉译英作品语料库,辅助开展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并保障其信度与效度,同时评价体现学生个体的过程性学习。

教师评价很重要的一环是将学生一学期的译作建成微型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检索工具,以动词构式为核心,纵向观察学生动词搭配准确性与多样性变化及汉译英能力的进步。学生互评也因为有自建小型英语阅读语料库提供真实语料参考,评价有依据,更准确和科学,使翻译自主学习更具可操作性。

4.自主学习。翻译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大学英语四、六级阅读、研究生英语阅读与高频动词学习资源库与自建小型英语阅读语料库为学生自主创新翻译实践提供了素材与评价依据,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辅助的微语料、微动画与微游戏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兴趣与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

5.课程实践。翻译实践最能体现学生翻译能力的进步。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翻译实践,更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实现翻译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案例如下:(1)教师鼓励学生邀请外国留学生参加介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拍成微视频,上传至网络;(2)用英语讲解中国书法,并拍成微视频共享至网络。这两个案例说明教师在设计实践项目时考虑到了现实、可操作、学生兴趣等特点,较传统翻译教学的机械性练习效果更好,学生目标、操作步骤更加明确,另外由于有母语为英语人士的互动交流以及网络共享的反馈等,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6.分享与交流。翻译过程中学生会遇见问题,可通过教师组织的线上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论坛或线下工作坊寻求帮助,保障学生自主完成翻译。此外,学生翻译作品的互评,如前文提及的介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书法文化等,也可通过论坛和工作坊展开。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包含的六个要素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分属语言、机构与社会三个切面的球面衔接关系。

四、结语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资源,创造师生互动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参加自主学习及翻译实践等手段,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能力。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相比,突破了教学资源模态单一性的瓶颈,整合微语料、微动画与微游戏等多模态资源,教学设计融合语境、构式语法、过程性评价等理论视角,提升了翻译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桂诗春.语料库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2010(4): 419-426.

[2]李小华,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视角:构式理论与启示[J].外语学刊,2010(2):107-108.

[3]宋庆伟,匡华,吴建平.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J].上海翻译,2013(2):25-29.

[4]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朱晓敏.基于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32-37.

[5]朱晓敏.基于COCA语料库和CCL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32-37.

猜你喜欢
语料库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