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阳
死在千古哲人的眼中具有形上意义,是应该严肃思考的话题,同时,对死的认识决定着生的态度。以孔子为代表的现世主义,将死悬置起来,“未知生,焉知死。”只管在世的价值,不问死亡的问题。以庄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齐死生,一是非。”用理智化解对死的恐怖,将生命融于自然大化中,与万物流转无限。宿命主义认为生死都在命运的掌控之中,人是无能为力的,此派的的代表是犬儒主义。佛家思想则认为,一切欲望,包括生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要想脱离苦海,就需否定对生命向往,归于寂灭。存在主义的生死观是,死对生来说是必然的,也是荒诞的,它否定了生的价值,但是人的价值就在于对这种荒诞、否定的反抗,活在当下,创造生的价值。不同的死亡观形成的价值观不同,决定着人在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笔者拟于此文从死反观生,对人教版五册必修的相关课文做一番梳理。
哈姆雷特的死很大一部分归于他的延宕,对他的延宕,历来说法很多,都各有道理,各具千秋,其中宿命主义的解释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将就必修四的选文内容对此作出阐释。作为一个优秀的青年,哈姆雷特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政治素质,勇敢、正直,有很强的判断力和预见力,能够洞识事物的本质。虽说因敌对的势力过大而处于不利的境地中,但是从戏剧最后的结局来说,若仅就复仇,并非没有机会,但是他始终处于无决断的延宕中。这种延宕可能与他生性的优柔以及对手的强大有关,但是更由于他的宿命观。“无论我们怎样的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父亲死之后的谋划努力,不但没能复仇,而且殃及了无辜,使形势越来越不利,让他相信人的种种努力的徒然,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于是他处于思考和忧愁大于行动的状态中,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推动,任由“命运的安排”,被动地向前。歌德说:“这个英雄没有计划。”他不缺乏计划的能力,缺乏的是计划的意义,对他来说,任何人的计划和努力在天命面前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果说他有所行动的话,也只是应激反应,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鲁莽”。在去英国的船上巧妙地脱身,在最后的关头,杀死国王,交代后事,虽说展示了他的胆识、勇气和智慧,但是都是无计划的行为,是“鲁莽”的。“我觉得我的处境比带了脚镣的叛徒还要难受。我就鲁莽行事——结果到鲁莽对了,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深谋远虑所做不成功的事。”所以,在他预感到比剑中有阴谋时,没有任何考虑和计划,而是听天由命,全凭命运的安排,因为他认为:“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是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了今天,明天就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他的这种宿命的死亡观,决定着他的生存是被动消极的,不做努力的,表现在行动中就是延宕。他的悲剧的结局不能不说与其“生死由命成败在天”宿命观有很大的关系。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里的“怪力乱神”含有形上意味。孔子少形上关怀,因而对死没有多言,只是专注于此生现世。既然死是一定的,就不要考虑死,应该将生命用于生的思考和行动,这是此派的生死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也和儒家观点相合。但是如何生却是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司马迁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前者指个体生命的价值符合历史趋势、社会进步,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利益;后者则指逆历史潮流,有损于团体利益,阻碍社会进步,或者只关注一己小我的价值观。《苏武传》中苏武回答李陵的劝降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这里所说的君并非是某一家一姓,而是家族、民族和国家的代表。叛乱事发和卫律让他投降时,他一心求死,这是因为当时生意味着对国家朝廷的背叛;流放北海时却“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顽强地求生,这时他是要以汉臣的身份活下去。“慷慨捐身易,从容就死难。”因为后者是在冷静是时候,基于道德的考虑。苏武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基于道德的选择。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以国家集体为指归,人的价值体现在为家国做了多少贡献,所以孔子要求“杀生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孟子也提倡舍生取义,在《苏武传》中,“仁”和“义”即是家国大义了。西方也有相同的思想,黑格尔说:“”相反,卫律为“赐号称王”,“马畜弥山”,注目于一己私利则轻于鸿毛了。《兰亭集序》感叹于“死生亦大矣”,对生充满热爱,对死十分恐惧,于是积极追求生命的乐趣与意义。对王羲之来说,“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文友集会,交游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带来的美景的享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宇宙探究,都是人生中的极乐,充满肯定的意义,这些乐趣和意义都带有小我的色彩,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个性化的,暗合了西方人文主义对个性的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若在儒家眼中似乎不够“重”,但是从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的角度来说,却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存在主义的生死观是苦的。现代西方对世界说的最多的是“荒诞”,所谓“荒诞”,即不可用理性解释,充满矛盾和悖论,其中死是最大的荒诞。人努力地活着,创造着,最后却终于一死,归于虚无,变得毫无意义,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存在主义生死观的价值在于直面这样的人生,接受这种无望的现实,人依旧要“本真”地活着,“自由地选择”,负责任地活着,用生的价值和意义抗拒死的虚无和荒诞,顽强坚韧地打一场必败的仗。《老人与海》节选的文章中那句“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阐述着这种人生观。小说采用了隐喻的手法,用无边的、随时有暴风雨的海和是凶猛、贪婪的鲨鱼象征残酷荒诞的世界。老人的世界充满敌意,不可战胜,老人“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对自己与鲨鱼的较量“并不抱多大希望”。但是他仍然 “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他知道自己是会被“消灭掉”,而且坦然地接受了失败,我们可以相信下一次的搏斗中,老人还会这样“跟它们斗到死”,因为“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个“他”是在荒诞是世界中,凭着自己的“勇气”赢得人的“灵魂尊严”的理想人格。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世界,因为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困难而充满着苦难和危机,而人要在和各种困难争斗中,具有屡败屢战的坚毅,以卵击石的勇气,这种坚毅和勇气都来自于对“灵魂的尊严”的追求,只有具有“灵魂的尊严”,精神的高度,人生才有价值。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