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彩芳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有着世代相传的习俗,语文科目贯穿着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都是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种理解,语文科目教学是以教育学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传统文化应用于语文学科教育也是最新的教学目标。所以本文对于传统文化与语文科目的密切联系和应用渗透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語文
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是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不愿意认真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文化,甚至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没有必要,将其简单认为是语言的学习,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和用心认真学习,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用来学习数学或者物理、化学,而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自认为语文课程简单,但是成绩测试时又不能达到理想的成绩,语文科目又作为必学科目和基础科目,它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名著,文言文和古诗词,这些课本内容都体现出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程的融汇和贯通,所以在老师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时刻以传统文化传输为教学目的,同时也要把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一、语文知识内容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方法,作为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时时刻刻体现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体现的是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学识水平,初中的语文课本中的主要内容有精选代表性文章、文言文、古诗词等多种内容的组合,不管是精选的文章或者是文言文和古诗词体现的都是古代或者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文化,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则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演化汇集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所以初中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例如九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的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它就会体现出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的著名人物,细细体会,其实也是中国的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还有《出师表》、《曹刿论战》等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都与传统的文化密切相关,每一篇文章或者文言文或是古诗词,都有一个情境和故事,所以不管是记叙的还是抒发情感的,内容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识,所以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都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和继承。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和渗透需要通过老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认真的态度,当然语文教学是很有乐趣的,因为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发展,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安排和帮助下,在有效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总结归纳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课的时候,老师注重的不仅是课本上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课本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转换,达到利用课本知识扩展到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目的,这样的转换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当然,老师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学生自然就会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课堂既轻松又有趣,不仅可以使用这种方式,也可以借用有关传统文化的有趣视频进行传授知识,但是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观看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归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上是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节课的时间是规定好的,那么老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既完成教学内容,又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这就是从课堂氛围开始,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和老师的讲课速度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而讲课的氛围和讲课的主题可以从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展开,当然我们要有效的把传统文化带入到课本中去,例如老师的课堂每次都会给定一个主题和任务,在开始上课之前告诉学生这节课以传统文化学习为主体,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有哪些,一开始给定学生一个基调,然后老师在根据课程任务和内容代入学生,这样就是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生有了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他们自然就会端正态度和认真学习,老师可以把每次上课的主体和内容转换成不同的传统文化的主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应用和渗透,以上是从课堂氛围和学习主题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结语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与渗透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水平,同时语文教学内容贯穿着传统文化知识,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也需要提升学生对于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这同时也应该直接作为教学的直接目的。
【参考文献】
[1] 裴东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杨琪.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课外语文:上,2016(6).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高坑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