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萍 顾君娣 常金兰 周淑萍 罗艺 陈璐 孙宁 李静静 冯小君(.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浙江 宁波 3 5 0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浙江 宁波 3 50 00)
老年人生活质量指60岁以上老年人群对自身身体状况、精神心理及社会交往诸方面满意度的主客观评价。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高龄化和疾病的慢性化,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是全球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传统中医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其对于疾病的防治、改善身体功能方面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1],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优势明显[2],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耳穴疗法具有操作方便、作用持久、疗效显著、整体调节机体等特点。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通经络、活血逐痹、消瘀散结的治疗作用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到目前为止,有关耳穴压豆联合艾灸疗法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研究对养老机构自理老年人实施2种传统中医疗法,以中医症状、焦虑及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为评价标准,探讨传统中医适宜技术耳穴压豆联合艾灸疗法对老年人健康养老的价值。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宁波市江北区一家养老机构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1.1.1 纳入标准 ①老年人年龄男60~75岁,女55~70岁;②无沟通障碍,能独立或者在他人的协助下完成调查量表;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项目研究;④无急性疾病;⑤近半年内无抗焦虑、抑郁相关药物使用史。
1.1.2 排除标准 ①存在重大或急性疾病者;②伴严重智能障碍、语言障碍或精神异常者;③拒绝参与本项目研究者。
1.1.3 脱落病例与剔除病例标准 ①患者依从性差,对艾灸或耳穴压豆不耐受而中途退出者;②研究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或者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受试者;③不愿意继续进行试验而自动退出者。
1.2 干预方法 耳穴压豆、艾灸操作由经过培训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耳穴压豆:选取交感、神门、心、肾上腺、皮质下诸穴。先予棉棒按压确定敏感点,75%乙醇棉球消毒耳廓,将王不留行籽贴(0.6cm×0.6cm)贴于相应穴位上,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对用力按压耳穴,强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第1次双耳贴压,以后双耳交替,每3天交替1次,连续进行8周。每日晨起、午间、睡前分别自行揉按1次,每次2~3min。按揉时以感到胀痛、酸、麻为宜。
艾灸:选取神阙、关元、中院、天枢穴,每次选其中两个穴位。艾灸时艾条距离皮肤2cm,每日1次,每次20~25min,疗程8周。施灸期间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并询问患者感觉,施灸部位距离以患者感到皮肤温热而不灼热为度。
1.3 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12)。该量表共12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为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活力(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职能(role emotional,RE),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每项均按5级评分。采用标准评分法经计算可得生理总评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和心理总评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量表的初得分与终得分的转换公式为:终得分=(实际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理论最高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100。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血瘀症状分级量化表,制定出13项中医症状,症状分级为无、轻、中、重4级,量化评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
抑郁、焦虑积分量化标准:参照中文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HAMD-17量表:根据评分标准:无抑郁症状(≤7分)、轻度抑郁(8~17分)、中度抑郁(18~24分)、重度抑郁(>24分)。HAMA量表:根据评分标准:轻度或无焦虑(≤14分)、肯定焦虑(15~21分)、明显焦虑(22~29分)、严重焦虑(>29分)。上述两个量表均于预前、干预8周结束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干预前后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60例,在中医疗法干预阶段,有12位老年人因生理状况及年龄等条件限制,不能坚持整个干预疗程,故有效例数为48例。有效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下:男性28例,平均年龄(69.12±4.38)岁;女性20例,平均年龄(63.36±6.54)岁。慢性病:脑卒中28例,平均病程(6.44±4.12)年;冠心病15例,平均病程(5.78±3.86)年;高血压38例,平均病程(15.44±8.19)年;糖尿病22例,平均病程(7.52±4.38)年;慢性肺部疾病19例,平均病程(12.44±6.07)年;其他疾病10例,平均病程(4.86±2.37)年。患慢性病老年人均常规服用治疗各慢性病相关西药,未进行中医药或其他疗法治疗。
2.2 干预前后S F-12生命质量量表各维度得分 48例老年人给予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通过SF-12生命质量量表评价干预前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后,老年人SF-12量表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表明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P<0.05)。结果见表1。
表1 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n=30)
2.3 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症状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后,老年人HAMD-17、HAMA量表得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表明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状态(P<0.05)。结果见表2。
表2 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对老年人H A MD-17、H A MA评分的影响(n=30)
2.4 干预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平均值为(24.250±4.412),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平均值为(12.917±3.608)。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值为(11.333±3.521),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采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t=22.301,P=0.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可显著改善老年人中医症状。见表3。
表3 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
老年人常表现出气血阴阳亏虚、多病丛生、虚实夹杂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本研究中,老年人中医证候表现以气虚、阳虚、阴虚、血虚、血瘀症状为主,多表现为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肢体疼痛、便干便秘、失眠、小便频多。本研究对老年人实施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后,对比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发现干预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各症状积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F-12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生存质量调研研究,能够充分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功能的变化。对比干预前后老年人SF-12量表中各维度数值的变化,结果显示,干预后SF-12量表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表明耳穴压豆联合艾灸干预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多病、久病,多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中文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使用最普遍的量表,其总分能很好地反映抑郁严重程度。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能很好地反映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参照HAMD-17、HAMA量表评分标准,结果显示耳穴压豆联合艾灸疗法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焦虑、抑郁症状。
中医学认为,艾灸为一种适宜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调节机体脏腑功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明代《医学入门》曰:“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目前对于艾灸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艾灸的温热效应、艾灸的光学效应、艾灸的化学效应[4-6]。其中,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因艾燃烧时产生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宜于机体的红外线,其辐射能谱同时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和光辐射-近红外辐射效应,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7]。神阙、关元、中院、天枢诸穴均具有补气助阳,益气健脾和胃之功效。研究显示,艾灸上述穴位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机体代谢具有调节作用[8-9]。
关于耳的论述,《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自胚胎倒置耳穴图问世以来,耳穴受到了现代医学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耳部具有丰富的神经网络系统,刺激耳穴可以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及免疫系统[10],这既体现了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又与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密不可分。耳穴压豆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耳穴刺激方法。通过刺激相应耳穴,激发经络的功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11]。刺激耳穴还能调节大脑大脑皮层功能,使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改善患者神经精神症状。耳穴中神门穴、交感穴、心穴可调整血管舒缩,改善眩晕、头痛、血压增高等心脑血管疾病症状。肾上腺、皮质下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缓解大脑皮质紧张状态。诸穴皆行气血,使气至病所,经脉疏通。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药疗法艾灸疗法与耳穴压豆联合,体现了艾灸调节经络作用与耳-神经-内脏反射的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平衡阴阳、调节经络气血、扶正固本,对老年病的预防及养生保健具有重要作用。耳穴、艾灸作为具有操作方便、整体调节机体、疗效显著的非药物疗法,可推广应用于更多的养老机构,为“健康老龄化”决策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
[1]黄超岚,程志清.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 2003, 20(4):1-3.
[2]司富春,宋雪杰,高燕,等. 我国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J].中医研究, 2016, 29(8):1-3.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15-119.
[4]黄凯裕,梁爽,胡光勇,等. 局部热刺激的生物学效应与艾灸温通原理[J].针刺研究, 2015, 40(6):504-509.
[5]惠鑫,黄畅,王昊,等.艾烟在艾灸中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J].世界中医药, 2017, 12(9):2246-2251.
[6]夏循礼.中医艾灸功效的药物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中医学报, 2015, 30(2):297-299+302.
[7]杨华元,刘堂义. 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 16(10):17-18+59.
[8]詹振吉,王健. 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医学报, 2016,31(3):449-452.
[9]洪金标,彭宏,易受乡.艾灸对机体产生的多重效应及其机理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2):277-281.
[10]朱兵,陈巩荪,许瑞征,等. 耳穴的电学特性及其特异性[J].中国针灸, 2001, 21(12):27-30.
[11]鲍娜,王琼,孙彦辉,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耳穴疗法临床应用规律[J]. 针刺研究, 2017, 42(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