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春霞
[摘 要] 微课是最近几年逐渐进入教育行业的新型教学技术,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能够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微课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微课将教材的内容简单化,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英语知识,降低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同时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 键 词] 微课;高职教育;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2-0091-01
高职学生除了要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外,不能忽视基礎学科的学习,英语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逐渐运用到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能够激发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微课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微课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或扩展,再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讲解的微课程。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微课的运用,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上,并将英语知识更加立体地展现出来,加快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速度。微课教学不仅使枯燥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让高职学生逐渐喜欢上英语学习,愿意花心思去探索英语,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中来,有效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以及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二、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现在大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教学上做出改革和创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将学生摆在被动的位置上,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微课的运用不够重视
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对微课的运用还是不够重视,许多英语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上运用到微课,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讲解,即使在课堂上使用微课,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表面化、形式化的使用并不能真正发挥微课的作用,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帮助。
(三)学生的英语基础差
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待基础学科的学习可能就不那么认真,而且因为高职院校招生的要求比较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并没有什么兴趣,导致英语基础比较差,在课堂学习中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并没有受过比较深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先进技术的运用上并不十分熟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微课的操作和使用并不熟悉,直接影响了微课的使用效果。
三、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
想要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完美结合,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自己的思考,接受创新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科技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二)提高微课使用的重视程度
高职英语教师要提高对微课教学的重视程度,要积极地了解什么是微课及微课的特点、功能、作用,看到微课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并在教学活动中将微课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英语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培训,让英语教师能够掌握微课相关的基础信息知识以及对应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安排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增加英语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并教会英语教师微课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四)微课的制作注意事项
在微课的制作上,英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结合班级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微课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重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微课的画面一定要简洁,注意微课中各种元素的运用,颜色的选择上要尽量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学生被微课中其他的因素所影响。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给学生讲解一些教学相关的英语小故事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综上所述,微课这种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丰富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教师要合理运用微课的特点,找到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严.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解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9):125.
[2]张茜娱.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探索[J].亚太教育,2016(31):161.
[3]薛健.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93-94.
[4]孔飞.浅谈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的结合路径[J].亚太教育,2016(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