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表演与场域之变迁

2018-06-11 07:02古新颖
歌海 2018年6期

古新颖

[摘    要]粤曲作为广东传统曲艺艺术种类之一,曾经在广府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以音乐人类学视角观察广州人民公园粤曲队现场活动的组织状况、活动过程、演唱者群体和听众群体,进而扩展到关注粤曲场域的变迁,探讨粤曲从传统茶楼场域到业余文化生活的变迁、不同场域下曲目的变化、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变化、人们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音乐文化认同等。

[关键词]粤曲;粤曲队活动过程;粤曲演出場域变迁;音乐认同

一、引言

“场域”一词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提出,他的定义: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串串的关系,这些关系先于个人意识而存在。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客观的、相对独立的、结构性的关系网络,场域中存在多方相互博弈的力量。①陈守仁提出“表演场合”是有一连串的“场合因素”构成的,如演出地点之环境、演出场地之物质结构、演出者与观众之划分、演出进行中之其他活动、观众的口味及期望、观众的行为模式。②容世诚在陈守仁的基础上加入“剧目演出的目的和功能”的因素,并提出从表演场合的角度研究仪式剧的功能和意义。这个研究视角是作者受社会语言学对“句子”和“语境关系考察的启示而提出的”③。巴莫曲布嫫在研究彝族史诗演述传统中,根据研究对象的田野考察提出“演述场域”的概念,演述场域是由“五个在场”的关键要素形成的同构关系,这些要素包括史诗演述传统、表演时间、受众、演述人、研究者。将“场合”提升为“场域”是在静态的场合构成要素之间发现它们互动关联的关系。④笔者认为:表演场域是一个文化空间,空间要素包含了表演者、观众、表演时间、场域环境灯光等,空间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笔者经过将近两个月对广州人民公园盲人粤曲队音乐活动现场的田野调查并参与现场活动,运用场域的视角,对活动的组成部分进行阐述,从现场环境到听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运用历史视角看待、追踪粤曲表演场域变迁对艺术活动的关系。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表演的曲艺品种,流传于广东省及广西的粤语方言地区并流传到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粤籍华人聚集区。粤曲源自于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站立演唱,其伴奏乐器由高胡、扬琴、琵琶、横箫、二弦、月琴等组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粤曲吸收了梆子、二黄、龙舟歌、木鱼歌、南音、粤讴等姊妹艺术形式的曲调,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粤曲唱法分为“大喉”“平喉”“子喉”①三类。粤曲的曲调优美动听,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粤曲代表的传统曲目有八大名曲《黛玉葬花》《六郎罪子》《百里奚会妻》《辨才释妖》《弃楚归汉》《鲁智深出家》《附荐何文秀》《雪中贤》。

清朝道光年间,有清唱粤剧的八音班②,他们用粤剧的剧本、曲调、“戏棚官话”等分角色演唱。清末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或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角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角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民国以后,在茶楼歌坛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人们称呼她们为“女伶”,她们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形成了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法,粤曲进入了“女伶”鼎盛时期。③粤曲紧跟时代的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容并蓄,不断丰富,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木鱼歌、流行歌曲和时代歌曲等拿来填词演唱。

二、人民公园盲人曲艺队概况

广州人民公园位于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上,面积4.46万平方米,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被誉为“广州市第一公园”,又称中央公园。人民公园南侧地底建有动漫星城及地铁一、二号线交汇的公园前站,交通便捷,人群密集。公园围墙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拆除,向市民免费开放。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公园盲人曲艺队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由一群粤曲爱好者自发组织。最初人民公园一天有多个曲艺队同时进行活动,后来经园区管理员的规定,每天限定一队,轮期演出。人民公园盲人粤曲队演出时间定为每周星期二上午九点至十二点,距今已有十几年的演出历史。曲艺队位置在公园正门右手边上的一片平地上,仅仅占一小块地方,周围是广场舞队、羽毛球队和象棋队,曲艺队在这片活动场域中占地最小,人数稀少,声势上不及隔壁的广场舞队,显得势单力薄。盲人曲艺队不以售票产生经济往来,而是赖于听众的打赏“利是”为赞助机制。“利是”少至五元、十元、二十元,多则五十、一百元,钱的多少取决于听众对粤曲的喜好与支持、演员演唱水平。

三、活动过程

(一)伴奏乐师和乐队组合

现场的伴奏乐师都是业余演奏者,主要由四位瞽师、一位师娘和一位明眼乐师组成。广东现存的盲人乐师屈指可数,这里就已占了三位,当中最出名的要数著名的民间艺人广府南音瞽师刘志光。乐师们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三个小时不间断的演奏。由于身体原因,乐师们通常只演奏粤曲经典曲目,改革开放后创作的新粤曲,演出的机会非常有限。传统粤曲的伴奏乐器:高胡、扬琴、琵琶、横箫、二弦、月琴等。盲人曲艺队乐师有限,场地狭窄,通常伴奏乐器有扬琴、二胡、中胡、掌板、月琴、秦琴,偶有粤曲发烧友吹横箫伴奏。

(二)演唱者及瞽师刘志光④的访谈

音乐活动现场演唱者大多数是年纪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演唱者居多。虽然演唱者群体主要是老年人,但也不乏中年人的身影,他们在演唱结束后,会向优秀的演唱者们讨教,交流学习心得。据笔者在2017年9月26日的田野实践中观察,有一位前曲艺队的年轻女班主演唱,相较于其他的演唱者,该班主专业基础扎实,拥有丰富的表演经验。演唱者中有学习演唱粤曲数十年者,有固定的配合默契的搭档,即使住地离人民公园较远,但每周依然坚持参加粤曲活动,称这里是他们的“堂会”。笔者发现这些较为年轻的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有听众打赏“利是”,但是他们在演唱结束后还自掏腰包给粤曲活动组织,让这个活动能继续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