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凡武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东汉末年,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社会一片混乱,危机四伏,百姓流离失所,文人志士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人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随着一统天下的儒家思想的崩塌,道家、佛家思想渐渐浸入社会并受到文人名志的狂热追求,如慧远创立的白莲社,吸引了谢灵运等大批文人墨客的朝拜;竹林七子亦以庄子齐物、逍遥之义到自然中寻找生命的寄托。而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加入了道家的五斗米教等等。佛家讲究戒定慧,识本达心,修心成佛;道家追求煉心炼神,长生于世。虽然修炼方法不一,但都是以返朴归真证得真我为宗旨。因此,在彷徨中寻找心灵安宁的寓所莫过于寻仙问道,而脱俗静心的最佳途径莫过于隐身世外、游乐山水和寄情山水。从中国山水画论鼻祖六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可看出缘由,宗炳提出写山水之神,把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回向观照于道,卧游山水且以山水画观道。就此而言,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就是一种哲学。宗炳的画论及稍后王微的《叙画》一出,就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脱离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属而独立成科。所以说,中国山水画,首先是传统文化,其次才是传统技法。
二、中国山水画与风水
中国古代先民在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方法。他们在渔猎、耕种、畜牧、嫁娶、祭祀、家居、商旅、战争等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实地记录着他们的心路足迹,找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律与趋利避害的方式方法。按照自然运行的方式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使环境与自己相协调的方法就是风水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环境文化。中国风水的第一大原则:山环水抱,其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寻龙、点穴、察砂、觅水、定向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合适和利于人体的吉气,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故风水学归根结底就是“气”。这“气”就是构成生命万物的元神,它化入山水之中,在无形中流动,令山水有生命,正所谓,“得气则生,无气则死”。风水学中讲究龙脉,即山势的走向,并要四象具备: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由于古来向有尊左的传统,因此左山(青龙)必高于右山(白虎)否则不吉,故有“宁可青龙万丈高,不可白虎抬头望”之诀。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山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更有“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之论。
中国风水在几千年前就已风行,在《诗经》的《大雅·公刘》中记叙首领公刘带着周族寻地安居时就“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来决定安居乐业之所。因此,隐含老庄释家思想的中国山水画自然而然受到风水学的影响。北宋画家郭熙就提出:山水画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并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这与风水学如出一辙,在桂北一带,大多民居门前空地都矗立一堵高墙,俗称影壁或玄关。以风水学论之,它的功能作用就是让气呈S形绕行以减慢气流流动的速度,使其藏而不散,使自家财气、旺气凝聚不泄,同时可化解前方煞气穿堂而来。因此,中国山水画多以S形或C形构图,便是使气不散的缘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所谓的风水学,抛开其神秘的外衣,从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意义而言,风水学就是中国古代的环境文化。上古时代,先民们为了避水患而择高处居,为了躲避猛兽而弃居山林,为了农事生产而靠土地居住,这就形成了择居的原则。人们常说安居乐业,所“居”之处“安”,方能“乐”之于“业”,人们认为可安之居必然应选山水风光优美之处,李白诗中描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就是理想的山环水抱居所宝地。风水中的面南而居理论,这与中国所处的特定地理有关,因阳光大多数时间从南面照射过来,这就决定了住室采光的方向。中国的传统建筑四合院因其地势往往西北高、东南低,水自西北向东南流,故院门多开在东南角而利于排水,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十分科学的。风水口诀中的“青龙要高大,白虎宜垂顺”,是由于尊左思想和左峰高能挡住西北风有关,与迷信无关。凡此种种,都说明了风水学其实是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三、六法之根
六朝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是中国画创作与审美的不二法则。理解了六法,才会观赏中国画。中国上古艺术乃至各种生活门类大都与气相关,如阴阳、中医、风水、修佛炼道都以宗气为上,此气非空气,乃是非空非有,是生发生命力之元气。气韵生动可视为气机、气势、气局、气格、气运等等。气包孕万物,在画中充盈运动。气虽无形无相,但可以借助外形传达其气势、气机等等。所以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中国先哲认为画中的一切人物、山水、花木草虫皆有生命,既有生命,它必有内气的流动。因此,山水画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修道。佛家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中医亦说:“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与中国画讲究气的流动是一样的道理,有气口出入是中国画气局得以灵动的必由之处。所以观赏中国画,必看其气在画中流动的方向感,追寻其气的流势。因此,观赏中国画首先看气息,这气息其实就是带有气韵生动的意义了。气韵生动是形而上的,它包含一切,统领一切;而骨法用笔则是形而下,是具象的法则,它如同房屋的梁柱,人的椎骨一样,没有它,无形之气难现。骨法是相术的术语,指相术者从骨相来判断人的凶吉和运气。骨法用笔就是以内在的骨力来使转用笔,即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线条是气的外相,线条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石涛有一画之说。近代大画家吴昌硕亦自诩:“老缶画气不画形。”中国书法有“屋漏痕、锥划沙、印印泥”之说,是形容线条质量的高超,线条质量越高,越能合乎内气的本质。因此说,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力,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画的灵魂,不会用笔或笔力软弱者,常被讥为“死蛇挂枝”或“墨猪跳槽”,实在形象极了。当然,历代画家亦有以水墨淋漓为主者,如米芾父子、法常、高克明等,其实他们的点苔就是缩小的线条,大开大合的墨团就是放大的线条,这些点苔或黑团皆有骨力于内,故能力透纸背。今人以西画之染渍人手并美其名日水墨实验,这与中国画的实相相距岂止十万八千里,初学者不可不察。应物象形是指描绘的景物要相似,如画虎,不论是肥是瘦还是大是小,画出的一定是虎而非犬类。随类赋彩,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讲究。中国的绘画色彩是受到老庄释家学说的影响,因此多以主观作色,唐宋之后则渐渐形成“形主色辅”的中国绘画特色。经营位置就是布局,如物象之间的关系,包括宾主、虚实等,特别是贯气、多样统一的问题。传移模写就是临摹和写生。
四、创作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三要素:一要有扎实的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临摹;二要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写生和阅历;三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读书。
临摹古人传统技法是学好中国画唯一的途径。不可临习近人或自己的老师,因为取法乎上只得其中,而老师的技法也是从前人中来,若与老师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双胞胎尚且不一样,更何况艺术?因此,学习老师的思想精神,并有机的借鉴老师的长处,才是真正的传承。北宋郭熙、王诜皆师承李成,而郭熙笔力浑厚多润,王诜则疾利秀丽,虽出一家却各有特色。南宋刘松年、夏圭、马远亦皆师承李唐,虽用笔及皴法相近,然各自生化自成一家。清弘仁师承倪瓒,取其空灵之意而自得面目。近代黑伯龙先生以浑厚雄壮的笔墨见长,陈玉圃先生虽受教于其门下然非亦步亦趋,而是以清壮透亮之笔墨青出于蓝。他的笔墨更多地从夏圭一派,具体而言是从唐寅处演化为自家。可见师承前人并非是全盘抄袭,而是传承出新。
虽说艺术不分东西,但艺术它自有内在的规律,它与自身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根脉不同,所生所结亦不同。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各自有其生存的空间与规律。破坏了这个规律,就如同扼杀了生灵的性命。素描式的山水画是极不可取的,但固步自封,泥古不化的復印派同样不可取。当今全国不少高校、画院所谓的高研班或名家工作室,学生与老师的作品几同一个模子倒出,这已等同于圈山头立堂口,而与艺术已毫无关系了。当然,这种恶习古来就未间断过,宋时就有“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元明时是“家家大痴,个个黄鹤”。清时更为恶劣,以“四王”为首的摹古派几乎是抄袭一生,几无创作可言,遂使中国画如同八股文一样积重难返。待到外行且激进的康有为、陈独秀之流振臂一呼“革中国画的命”时,中国画则如同大厦呼啦啦地倾塌,几近失掉了生机,遂使之近百年来一蹶不振。观古思今,才有正见。故说学习技法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精神,而非为了技法而技法。中国南北各异,景象万千,今人写生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地以古人的技法去描绘,而写生与创作常常是分不开的。杜甫有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写生创作最好的注解。对于同样景物,譬如两三枝鲜花,高兴的人看到了就会有花好月圆的感受,或兴奋得“一朝看尽长安花”的喜悦;而悲伤的人看到的则是残花败落,甚至有“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伤感。一个画家的学识修养界定了他作品的水准,如同日晷所显现的轨迹那样,一幅画的“气”之源头来自于作画者的“质”。读书越多或阅历越丰富的人,他的联想就越与众人不同,他的作品就越有独创性。因此古人说:“不读书者不可与之言画。”历代留传下来的画家无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人高士。因此,读书是画好画的先决条件。而有佛道思想的画家,他们的画往往具有开山之功。因佛道讲究清静,人清静,画自然清静,而中国画是以静美为上。如王维、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石涛、弘仁直至当代的陈玉圃先生等等莫不如是。其实,从修道而言,画画不过是其炼心修道的附属品而已,其修道层次越高,其作品的静气真气则越高。
五、艺术品与商品画
中国画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皆以意境为灵魂,意境是画家修养的体现,意境有差异才有各家不同的风貌。然而,只知意境不识笔墨,犹似说食不饱,终是空言;而只识笔墨不知意境,则同猴子着衣,终是兽类。简言之,内在的修养——即意境的源泉,决定外在技法的表现和开拓。故中国画,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才是笔墨技法。衡量一个画家艺术的标准,取决于他的三个方面:一是看其传统文化和传统技法的修养;二是看其是否自出机杼;三是看其格调。
艺术贵在不同,贵在于原创性,原创表达画家真实的思想精神。有人说齐白石依靠卖画为生,何以他的画不是商品画,而是艺术品?为何不是画匠,反而是大师?首先,画匠与画家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原创性。齐白石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他所创作的作品,皆依心而起,即便卖了千万亿幅都属于他个人的原创,而非抄袭。所以,画匠在模仿复制他人作品中永远就是画匠。而画家,在创作艺术品中有可能成为大师。其次,艺术品可以成为商品,而商品则绝不可能成为艺术品。当然,商品画自有商品画的价值,不可忽视它的存在。商品画与艺术品就如同糖果香烟与黄金白银一样,各有各自的价值,是消费与收藏两个截然不同价值的概念。准确地说,画匠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画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二者不可同比。学画者除了读破万卷书和提高传统技法外,更重要的是放下浮躁摒弃喧嚣,回归内心安宁。不论生活苦与乐,都应心无挂碍,做到身忙心不忙。这才是具备真正画家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