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冉
摘 要:南京于2014年举办第二届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南京获得赛事举办权到最终赛事落地的四年中,青奥会成为南京都市报《现代快报》最为重要的报道议程。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在整个青奥报道历程中,不同于北京奥运会都市报的国族认同建构,本次奥运传播中侧重的是城市认同建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城市为单位、以目标达成、超越自我为目标的城市认同构建案例。它揭示了大众传媒在认同建构的另一面:认同建构的动态性。它表明,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的基础上,应加强自身的“實践转向”,通过搭建能够召唤人们参与体育、参与城市,并容纳人们行为的行动与意义结构,从而实现人们与认同建构目标的深度接触,进而建构认同。这对现有奥运传播研究视角进行了补充,即从城市认同视角审视体育传播实践。
关键词:南京青奥会 城市认同建构 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242-03
2014年8月,第二届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花落南京。从南京拿下申办权至赛事落幕,它成为南京本埠媒体四年里最具分量的报道议题,其中以《现代快报》青奥会相关报道实践最具代表性。本研究选择扎根《现代快报》相关新闻报道,发现不同于北京奥运会都市报的国族认同建构主题,本次青奥传播以“城市认同”建构为特征,而该认同建构的实现该报依托于“动员式”建构策略的实施
1 从起点到终点:编织南京青奥会的隐喻
青奥会在相关报道中始终被建构成一个有关“西方”的符号,该符号符合东方想象中的西方。它具有进性步、现代性、国际化”等内涵,指向进步与文明,例如:“青奥盛会作为我市承办的大型世界级体育赛事,是加速南京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机遇。” 该内涵表述在报道中屡见不鲜,再比如:“青奥时期的南京基本达到国际城市标准的城市功能、现代化的硬件设施、高标准的配套服务、高素质的人文绿都等,加上更广泛的国际知名度和更强大国际影响力”。而在报道中青奥会被表征为西方的原因在于奥林匹克赛事具有的天然西方血统。首先它发源于爱琴海畔的古希腊,有着西方社会文明源头的精神内核;再者,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是承办奥运会的准入门槛;最后,当下获得承办权象征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是大国软实力与地位的表现。因此,对南京而言,有没有把握办好青奥会,便是一个充满隐喻意味的重要事件。《现代快报》在前期报道中不断产生这个隐喻:办好青奥会式南京的重大机遇,比如“在它的历史上,现代大型国际性的运动会从来没有光顾过,因此,青奥会标志南京的一次品质升华,一次扬名海内外的机会。”它的成功与否事关本埠的未来发展、地位、形象等,“青奥盛会作为我市承办的大型世界级体育赛事,是提升南京城市品质、扩大城市影响、树立城市品牌、加速南京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机遇。”
《现代快报》在此编织的隐喻有个基点,即如果拿青奥这把标尺来量度南京,即西方标准来比,青奥之前的南京还是一个发达文明程度比较欠缺、国际化水平和地位仍旧不够的城市。此处挪用心理学者弗洛伊德研究个体发展时提出的“自我-超我”理论来类比该隐喻,我们可以确定青奥来临之前南京是“自我”的南京,是现实中、西方标准下有诸多不完美、急需改善的旧南京,就好象处在自我阶段的人一样。但是一旦我们成功举办了该赛事,就标志南京达成了超我的愿望,蝶变成先进、文明、发达、国际化的那个超我之城。所以该报力图把该体育赛事的落地转化成一个南京能否借势上行、实现城市发展梦想的公共性话题。
那么怎么才能从自我到超我转变,实现这个隐喻呢。作为本地都市报的《现代快报》以办好青奥会、建设性南京为宗旨,在四年多的报道周期内发动起一场动员活动。动员是一场从旧我走向新我的集体行动,如果想要实现梦想,那就必须借助青奥会这个契机,媒体发挥其动员功能,把“办好青奥会、建设性南京”落实到每个南京人的肩头。具体流程见图1。
2 动员的执行
2.1 嵌入时间节点,制造紧张氛围
动员是一个具有线性时间指向的过程。该报何以把四年多历程中内容庞杂、数量众多且分布不均的报道转化成能够为受众感知并动员他们加入的有机统一体?首先就是时间节点的设置。在筹备的不同阶段,该报不断把物理时间建构为具有青奥内涵的社会时间,如“青奥时间、三周年、两周年、一周年、青奥周期”等,从而把一个物理时间上的报道序列变成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时间行动,让动员行动变得有序且迫在眉睫。
比如当南京拿下青奥会举办权的时候,该报头版这样报道:“26日新加坡青奥圣火熄灭的那一刻,青奥进入‘南京时间。”报道还把青奥时间打上了南京的烙印:四年时间的每一天都要奋斗……青奥会将正式进入“中国南京时间”。
在四年进程中,在历经的各个周年以及倒计时的日子,该报也把动员时间嵌入到新闻的标题或者主题中。“倒计时60天‘走湖迎青奥”;“明天将迎来青奥会倒计时30d。南京准备好了吗?”
2.2 发起城市倡议,造势动员进程
本次动员活动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南京本埠市民。《现代快报》在报道历程中,积极扮演城市公共生活组织者与倡议者,把城市生活方方方面面与青奥会联系在一起,比如:南京就要迎来青奥会,……这些都是“小处”——但“小处不可随便”,只有人人自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个文明的南京人,为青奥营造一个美丽的软环境。此段摘自新闻评论《小处不可随便,也是社会公德》,就借用历史典故号召大家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从小处着手,一起为迎接青奥会做努力,从而小事具有了大的意义。这样的动员活动倡议还有很多,再比如“南京举办青奥会这样的世界盛会,我们市民也应该多一些分担的意识……总之,只要我们每个人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我们的城市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这段话选自新闻《青奥会不限行,市民应多些“分担”的意识 》,以上报道通过不断在报道中本埠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从而把一次体育赛事变成关涉每个南京人的集体行动。
2.3 组织周边活动,扩大市民青奥接触面
在此次动员活动中该报不仅通过文字报道进行动员,而且还依托本地优势,自筹或者与其他社会组织合办相关青奥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南京市民,邀请他们参与到动员进程中来。根据笔者统计,整个报道周期内,相关主题活动20多种,相关报道50多篇。既有针对小朋友的“小小画笔:青奥梦想”儿童画画比赛,也有以“青奥时刻·映像青春”为主题的青年群体的微电影比赛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表明在当下的本埠都市报其生产传播活动日益多元,除了纸媒鏡像动员以外,还可以通过扎根社区扎根基层,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接触青奥,加入青奥,从而产生实质性的动员成果。
3 肯定动员成果、表彰南京市民
3.1 肯定动员成果
既然本次青奥会的相关报道构成一个动员式的媒介脚本,那么在动员式逻辑进程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动员的完成,即动员的成果。它是动员质量的衡量尺度,也是对整个的认同建构的意义收网。在该报的报道中,成果主要体现在闭幕式次日头版头条的专题报道中。在整个专题版面中以圆梦为主题,力图向受众强调动员伊始定下的诸多目标业已完成,南京成功地借助青奥会,圆了“现代、活力、进步、发达”这个更好的城市梦。南京进入了“青奥时间”,跻身奥林匹克城市,也迎来了自己的圆梦时刻……更加干净整洁的城市面貌,更加便捷迅速的公共交通,更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报道还通过援引其他权威消息源来证实南京完成了华丽的超越,具有国际内涵:“在青奥会筹备过程中,南京将办赛事、建城市、惠民生、留遗产有机统一,城市品质得到了全方位改变和提升”。以上不吝赞美的南京在青奥会期间的成就涉及到城市生活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日子、关键的头版、重要的圆梦主题,表明《现代快报》在积极地向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号:青奥精彩非凡,南京破茧化蝶,动员成功收官。这也是对横跨四年的动员历程的肯定和褒扬,说明动员是卓有成效的,“办好青奥会,建设性南京”从口号变成了现实,从自我走向了超我,在圆梦的主题中完成了整个动员行动的意义升华。
3.2 加冕南京市民
报纸的对象是本埠居民,动员的主体也是本埠市民。报道在强调圆梦的同时,还力图刻画出每个南京人的参与与贡献。“作为东道主的南京市民,也是功不可没的。南京以清新、整洁、美观的市容,文明、和谐、稳定……市民的支持是成功举办青奥会的坚强保障。”该报把宏大的意义均分到每一个市民,即对他们进行加冕,颂扬他们对青奥行动的参与。“普通市民才是真正应该感激的人,正因为他们主动参与到动员过程中的,他们的服务、支持、保障、祝福,才使得南京得以‘办好了青奥号,建设成新南京”。
加冕南京市民一方面是出于为整个动员划上句号的需要,另一方面整个动员行动的主体是市民,动员的落脚点在城市认同的塑造。通过把宏大意义赋予个人,可以激发人们由于积极参与青奥活动、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发展而带来的意义感、归属感,从而增强人们对于南京的城市认同。
因此,从整个历程总结来看,《现代快报》成功地把这样一个体育事件动员成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城市公共生活行动。在媒介镜像的报道里,南京城市从一个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的“旧我”,走向了代表现代、发达,且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较高城市地位的“新我”。并在闭幕式后通过肯定动员成果、加冕南京市民使得整个行动完成了意义的升华和分发,最终在更高维度上实现了城市认同的建构。
4 认同建构的动态性:对“动员式”建构策略的思考
认同何以塑造?这是近年来认同研究的焦点。关于这个问题,主流看法是大众传媒通过塑造具有正面内涵的认同符号,从而吸引人们完成对某事某物的认同。这是认同建构静态研究进路。但是通过对《现代快报》青奥传播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赛事也可以成为认同建构的重要资源,且最大的独特性在于大众传媒可以通过一种行动建构起人们的城市认同,即认同建构研究的动态性个案。这说明,大众传媒可以立足与本地实际,借助自身的传媒影响力,以体育事件为契机,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机地建构起一个富有意义的集体行动,以动员凝聚群体共识,激发群体对认同建构的认可。这就是认同建构研究的动态研究进路(见图2)。
认同建构的动态和静态研究的两种进路,亦是对詹姆斯·凯瑞所提“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的验证。传递观视野下的传播被定义为:“一个信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者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传播的起源及其最高境界并不是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揭示了传播之于个体身份的维系、群体意义赋予深刻意义,看到传播之于受众的实践性。它启发我们不必拘泥于具体的事物或者符号、文本来建构认同,因为认同建构不是刻板地立个靶子,受众认同就自然而来。而且这也会引发生硬的宣传式认同建构。作为认同建构的两种重要路径取向,二者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但基于我国相关实践来看,从“传递观”出发的认同建构路径是绝大多数的。有三个因素会影响认同建构能够完成。一是静态认同建构路径下的认同符号和资源往往照本宣科,新意和建构区分度往往不足,受众未必买单。二是对于处在信息大爆炸、众生喧哗的媒介生态里的受众,如何让他们卷入、参与进来是一个难题。
所以当传播生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大众传媒的认同建构路径亦须与时俱进,比如从“传播仪式观”出发,去反思大众传媒能够为人类生活的城市空间赋予怎样的意义,或者是帮助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收获怎样的意义。落到实践中,即媒体在发挥信息职能的同时,应该尝试去建构那些能够召唤人们参与实践,容纳集体行动的意义结构,推动人们与认同建构目标的深度接触,从而在动态实践中达成认同建构。这也是在媒介融合时代本埠大众传媒继续立于本地而不倒的可能对策。
参考文献
[1] 雷晓艳,胡建秋.仪式传播视域下的奥运会与国家认同建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87-92.
[2] 孟升.奥运起源神话体育主题文化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176.
[3] 姬烨.国际奥委会宣布筹办奥运新标准,北京冬奥会已率先示范执行[N].人民日报,2018-02-07.
[4] 詹姆斯.W.凯瑞,丁未.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