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 王鹏 杜大勇
摘 要:伴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互联网依托其互动优势及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对大学生的多重影响也曰益凸显出来。体育生活方式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锻炼行为。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时代下辽宁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研与分析,试图全面了解目前辽宁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及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各种深刻影响,积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旨在改善目前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健康理念,让他们形成与实际生活相适应的体育生活方式,以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保证当代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校体育主管部门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生活方式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a)-0164-03
互联网的铺天盖地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走高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特点,这些病症多数都是因为现代都市中人们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不良影响也正逐渐投射在广大高校大学生们身上。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文化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以其以多种功能及互动特点,深深吸引着广大高校大学生,迅速成为他们获取外部信息及娱乐、交往的首要媒介,并深刻地学生们的生活、学习、行为。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在为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带来改变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现实与虚拟并存的互联网环境容易导致大学生们的人际沟通出现障碍、人格产生异化,长时间的使用网络进行购物、浏览、打游戏等行为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给高校校园环境造成信息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引起我们教育部门及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
体育是人类有效获得健康的首要手段,是培养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体育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大背景下,教育者们关注的除了高校大学生是否有健康的身体之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并担负起未来的时代任务,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三维健康观的核心内容。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全面育人方面承担起塑造学生的重要任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根据具体研究需要在辽宁省各地区随机抽取了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學、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抽取120名,合计12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设计的需要,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大量以往研究材料,搜索了数十篇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论文,翻阅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著作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走访了多位辽宁省高校教育专家及一线体育教师, 了解目前辽宁省各高校大学生体育课教学情况,探究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些问题,辽宁省各高校体育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影响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因素等。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对前期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应整理、分析,结合相关专家意见,编制了调查问卷。每所学校抽取男女学生各60名,合计1200名。问卷共计发出1200份,回收1168份,回收率97.33%,其中有效问卷1122份,有效率达96.1%,基本满足分析及研究的需要。
1.2.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Excel2003及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界定
对本研究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以往可以借鉴的提法区别较大。本文所采用的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主要是依据苗大培在体育、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的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即体育生活方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客观条件制约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约和指导的满足多种需求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2.2 辽宁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分析
目前,仅有大约5%的高校大学生会在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与此同时,调查数据表明:55%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使用网络进行交友、获取信息或买东西、打游戏等休闲活动,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主要集中于一次到二次。在运动频度方面显示,大学男生明显优于大学女生。
全体大学生的活动强度处于中等水平,锻炼时间主要集中在30分钟到一小时之内,男生运动时间要比女生时间更长,下午和晚上是锻炼人数较为集中的时段;在锻炼的目的方面主要于强身健体,高校男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锻炼来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而高校女生则更倾向于减肥、改变自身形体。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最喜欢的项目是慢跑,其次是篮球、羽毛球、兵兵球、足球和排球等项目。在项目选择方面,男生倾向于篮球、足球,女生倾向于舞蹈类、健美操等活动。
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主要集中于50元以下大约占65.2%,排在第二位的是101~200元占整体17.3%。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于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分别占49%和36%,学校内免费体育场馆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2.3 辽宁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的对体育的态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学生的内部因素,绝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有38.9%表示自身懒惰是阻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目前辽宁省大学学生对现有体育课教学多数表示满意,但是也更渴望参与到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有71.5%的学生表示其体育知识的获得来自于体育教师的传授,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影响较大,34.2%的学生认为场地缺乏会限制其参加体育锻炼,57.7%的学生表示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缺乏专业指导,43.3%学生表示没有同学、朋友或家人的陪伴会限制其参加体育活动。
2.4 辽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对策与分析
(1)加大力度不断优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的多种组织形式,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思路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定期组织各级各类的健康知识讲座,积极搭建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公众号、各种健康知识宣传栏、展板、条幅、标语等,通过这些宣传方式的传播与影响,使大学生在获得健康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深广大大学生对身心健康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形成健康、良好的日常生活规律,进而养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最终逐步形成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使“终身体育”思想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充分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锻炼能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益处,形成大学生自行组织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把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大学生主动的行为过程。
(2)广大高校及教师应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理性对待网络,健全各种制度约束,要积极消除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群体正常学习及生活的影响。伴随网络教育资源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网络教育也应加快建设步伐,合理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使用新兴的网络教育教学手段,加强体育运动互动软件平台的研制及开发,促使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体育活动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在网上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要结合教育教学目标有选择地使用,同时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合理使用,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及个性化,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教学监督体系。
积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资源,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大学生个人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已打破校园的束缚,与家庭、社会产生着密切联系,社会、家庭中的各种体育消费观念、终身体育观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利用社会、学校、家庭彼此之间发挥的良性互动影响,进而可以培养大学形成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和锻炼行为习惯,最终会使大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3)积极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不断加大学校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努力根据学生的教学安排及作息规律,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效率。积极调整高校现有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在充分利用本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同时,大力提升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为大学生提供硬件设施方面的保障,深入挖掘各个运动项目内在属性,定期更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原有传统课程设置,增设新颖时尚的运动项目。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大学生的多重个性发展,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多种层次的学习目标及锻炼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们各自的体育特长,积极建立灵活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要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及外出学习。加强体育教师各方面的业务能力,使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重要作用,帮助高校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注重提升高校體育教师的人格魅力,用自身行为影响并带动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会直接对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固有角色,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技术传授的层面,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与学生一起互动,共同成长。更好地把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和大学生身心健康联系起来,把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和学生的人格塑造融合起来。
(4)建立健全高校课外体育生活辅导制度,不断深化辽宁省各高校课余体育组织形式改革,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与组织支持力度。要积极突破体育课堂的界限,大学体育文化生活应当是贯穿广大高校学生整个学习及生活过程,其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易组织性,发挥各种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与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职能,积极拓展课余的体育组织形式,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形成学校活动特色,补充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形式;定期组织大量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活动,举办好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体育周、体育文化展览以及学校田径校运会、各级各类体育比赛,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9):6-8.
[2] 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5(4):43.
[3] 杨双燕.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9-90.
[4] 韩勤英.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体育学刊2003(5):79-80.
[5] 常志利.北京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