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8-06-11 06:30尹旭青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育

尹旭青

摘 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本文简要阐述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发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意识,继承人、数据库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国人保护意识、建立网络数字化档案、完善传承机制相应的保护对策,旨在为更好地保护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225-03

在人类文明史发展道路上,蕴涵着博大精深、凝集着华夏民族伟大智慧的文化结晶。但由于我国保护力度不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如美国创制的电影功夫熊猫使用中国古代场景,讲述了“中国国宝”熊猫的中国功夫、在首映时突破六亿票房跃居北美票房第一,为美国人赚的亿万财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历史使命。

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最初是在墨西哥会议文件中提出的,其中“文化遗产”的概念被用于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事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使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1]。”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侵蚀。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11年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同年6月开始实施。这种管理方法的制定使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上一层楼。

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传统民族体育的客观事实。体育主要以健身概念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下属概念之一,他们有体育共通之处如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培养人的竞争意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属于体育运动,但高于体育运动,具有形而上学的文化内涵。”如他们能够反映体育史上某一发展阶段的典型代表形式,某一自然地理条件下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形式,某一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活动形式,某一罕见的体能展示,能体现出在产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体育与人类社会其它领域相互关系的突出活动形式等[2]”。

基于以上对无形物质文化遗产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我们得出结论:文化无形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每个群体、团体、个人随着历史轨迹的延续在自然界的变化下使体育代代相传并得到创新后流传下来的体育财富。它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中体育宝贵的文化、价值与思想,是我国体育不断发展与演进的动力源泉。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

2.1 有形物质为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看不见的,无形的,无,不占据任何地理空间,但它必须附属于有形的载体。例如,春节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整个家庭的团聚,但重聚不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例如:我国传统美德“尊师爱幼”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武术可以培养人们“尊师爱幼”的品质,因此武术就是尊师爱幼的表现载体。这种载体材料和抽象概念的相互依赖使它们成为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2 历史传承性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个人随着历史轨迹的延续在自然界的变化下使体育代代相传并得到创新后流传下来的体育财富,因此,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祖先的文化精髓,代表着整个民族的灵魂,精神和意识。它体现了历史川流不息的思想源泉。

2.3 娱乐性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伴随着宗教,祭祀和传统节日。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陶冶情操。如元宵舞龙舞狮和端午节龙舟,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在节日平台的帮助下已成为体育界宝贵的财宝和历史宝库。它体现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审美和娱乐特征的文化结晶。

2.4 活态性

活态性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体育非物质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技能和知识传承的的活态文化,它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演变的。例如,古代已经发展成为时代轨迹下的现代足球。足球在现代的开展和流行使蹴鞠在现如今呈活态状态存在,因此蹴鞠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和弘扬我国民族精神,培育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因此,笔者研究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3.1 保护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30年来,竞技体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许多人及其体育工作者在保护体育无形文化方面相当薄弱。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体育运动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多数的人们积极参与新兴体育,崇尚外来文化,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开始在中国人眼中浮现,中国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当地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漠不关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混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阻碍。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3.2 传承人保护力度不够

体育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决定了继承者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继承人拥有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知识和核心技术技能。并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因此对于传承人的认定程序必须严格把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身份鉴定完全基于申请的书面信息。认定机制松弛且效率低下,导致有的传承人还未认定就已离开人世;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保护只是过分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传承人传承此项目需要的场地环境、文化氛围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却受到很大的忽视。

3.3 数字化档案未建立

根据这些数据,发现目前继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主要包括口头和个人讲座。虽然此种传授方式直观、易学,但存在很多弊端,如:传承项目会随着传承人的病逝而消失导致项目灭绝。近年来,随着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也随之出现。中国许多省市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馆,但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馆建立以来,许多建立的数字化档案的资料还相当不完善。陈晓蓉(2013)分析了数字档案的现状,得出结论:“在中国可以有效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仍然非常罕见,一些资源数据库仍然只是一个原型。大多数相关文献都停留在普及知识普及中。图片较少,使用现代成像技术的材料较少。在资源库和网站的管理中,它更加独立和分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育领域的数字档案保护现状仍然是一纸空白。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4.1 提高国人保护意识

大多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农村地区发掘出来的,因此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全面安排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立,研究和保护做好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参与,并在资金上团结企业单位为民族事业作贡献;每个乡镇政府都可以组织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自由开展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宣传活动。积极响应全民健身活动政策将本地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本地特色的体育活动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学校发展群众基础把当地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本校校本课程普及与发展,培养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积极利用当地媒体宣传和传播,普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加深人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4.2 建立网络数字化档案

现如今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科技技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技术作为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可以系统地对目前体育非遗产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手段统一各种项目的格式标准,总结和记录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然后,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使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得到了解和利用。并随时定期维护和更新,通过网络使人们和世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确保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

4.3 完善传承机制

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世界之巅,其特殊变化的重点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会中确定继承人的程序非常严格,并制定了“文化资产保护法”,以制定金字塔式的继承人模式。该模式充分把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特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来。中国可以效仿韩国建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继承识别模式。对于申报的项目相关部门采取走访调查或民间人民推举的办法提高申报效率;对于传承人传承此项目需要的场地环境进行保护、营造好的传承文化氛围;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平台,教学环境和教学文化氛围,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OL].http://baike.so.com/item/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5149800?fr=aladdin.

[2]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Z/OL].http://www.jincao.com/fa/15/law15.16.htm.

[3]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Z/OL].http://baike.so.com/doc/5979389-6192351.html.

[4]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Z/OL].http://baike.so.com/doc/23640078-24195277.html.

[5] 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3(8):105-107.

[6] 韋李,殷晓辉.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山东体育科技,2014(3):5-7.

[7] 白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J].大舞台,2015(11):249-250.

[8]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77-8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育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