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技巧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分析

2018-06-11 06:30吴若溪孙美茜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北京市

吴若溪 孙美茜

摘 要:随着舞蹈艺术综合水平的不断发展,一些曾经的技巧课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下的舞蹈技术发展,因此对于舞蹈技巧教学的创新对于舞蹈教学的科学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舞蹈技巧课教学内容、强度、训练量等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技巧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课程技巧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市 舞蹈艺术 现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a)-0063-02

技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巧教学是舞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专业训练课程。舞蹈技巧教学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通过合理的训练使舞者能够更好地展现舞蹈本身的艺术美感,并表现出自身的价值。因为舞蹈技巧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学方式或内容不得当,就会存在危险隐患,所以舞蹈技巧教学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技巧课现状与分析

北京国际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为杂技运动员出身,在进行技巧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安排较多与杂技类似的技巧内容,相对难度较高,与舞蹈专业技术动作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舞蹈专业学生掌握和形成更好的技术能力。技巧课是其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内容。其中初一、初二处于基础训练时期,需要通过大运动量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每周安排进行3课时训练(每学期54学时);在有了一定的软开度技巧能力基础上,初三和高一的教学内容安排进行跳、转、翻训练,每周进行2学时训练(每学期36学时);高二期间的教学内容为跳、转、翻的基本组合训练,每周进行2课时(每学期36学时);高三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专项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了跳、转、翻高级组合技巧,由于训练难度较大、强度较高,因此每周只安排1课时的训练(每学期18学时)。总体看来,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的技巧课程设置相对科学,能够遵循由易到难的训练原则。

2 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技巧课教学训练内容现状与分析

通过合理的训练内容,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掌握舞蹈技巧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专项能力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得知,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技巧课的教学内容以舞蹈动作基本的转、翻、跳、软开度训练为主,翻的训练方法主要有点翻、空翻、侧手翻、串翻等,转的训练方法有平转、四位转、前抱腿转、旁抱腿转、后抱腿转、旁腿转,跳主要训练方法有小跳、中跳、大跳,软开度训练主要以压腿、下叉和下腰为主。在软开度训练时,一些动作的幅度较大且在教师的外力作用下完成,如外力下腰、外力俯身背起、外力支持压腿,在进行这些动作训练时,几乎都超出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较多,并且每次的训练时间都较长,这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技巧训练能够遵循运动训练由易到难的基本要求,训练时先进行基本动作的分解练习,在初步掌握基本要领后增加难度,进行完整动作的连贯训练。但是在掌握基本技巧后,教师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单一动作的连续多次训练,如连续空翻、连续平转等,难度较高,而且次数过多,有时甚至为极限次数,长时间的训练会使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产生疲劳,易造成疲劳损伤。在软开度训练时,很多动作都是极限角度下完成的,长时间的训练会对学生骨骼发育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和身体素质的正常发展。

3 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技巧课教学训练负荷现状与分析

训练负荷是以身体训练(或心理训练)为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运动刺激,其包括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方面。在训练中合理的负荷能够促进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提高。

通常教师在每节技巧课会安排学生进行各种翻、转、跳和柔韧训练。通常翻、转、跳的训练会练习5~8组,每组10~20次,而且训练多为连续动作。在进行柔韧训练时,一般采取静力、外力拉伸或压的方式,静力拉伸或压一般为个人依靠辅助器材进行肌肉和关节的拉伸,一般为压腿、压肩、下腰等。拉伸一般每组进行2~5min。每次训练练习4~6组,组间休息3~5min。技巧课的训练量和强度较大,无论是单组单个动作练习10~20次,还是极限角度的拉伸或压,均超出了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总体看来,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技巧课训练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过度强调难度和技巧,单组训练的强度高,总的训练量较大,长时间训练易导致体能下降,存在一定的危险隐患。

4 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技巧课教学训练监督与训练恢复现状与分析

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舞蹈训练,会使学生的身体产生疲劳,长期积累会造成危险隐患,通过有效的训练监督能够有效地避免损伤的发生[4]。目前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的训练实施由校方教学督导部门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有舞蹈教师对训练课的开展、训练的内容及教师课上的表现等。而对学生的训练效果和训练后的身体反应,是由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的教师依靠平时的教学经验,通过观察的方式进行监督,教师有时会根据学生训练表现情况做出相应的记录,但总体上记录的内容不够详细深入,较多的是对训练过程的记录,缺乏对学生训练后身体疲劳的生理反应方面的监督,对训练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在训练恢复方面,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学生由于年龄相对较小,对运动训练及恢复理论方面的知识存在欠缺,不能正确理论训练后恢复的重要性,因此在训练后,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疲劳恢复工作。加上教师在技巧训练课上,注重对技巧内容的训练,因此在课上留给学生进行训练后恢复的时间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生进行训练后恢复工作的积极性,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使身体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造成了一定的伤病隐患。

5 结语

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舞蹈系技巧课程设置和训练遵循运动训练由易到难的基本要求,逐步增加训练难度。但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过度强调难度和技巧,忽略了舞蹈本身的艺术性,训练量较大、强度高,经常进行极限次数和角度训练,易造成学生的身体疲劳,并影响骨骼发育。同时训练过程监督工作不够完善,训练后缺乏必要的恢复工作,对训练效果有较大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和身体素质的正常发展。

在舞蹈技巧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过多依靠经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偏于难度化,且运动量大,多数学生对技巧课学习的兴趣程度不高,整体上对学习内容掌握效果不佳,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6 建议

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运用适当的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舞蹈技巧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对学生训练情况的监督,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在发展学生技巧能力的同时,重视对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过分依赖技巧,过度进行技巧教学的现象。

校方应加强对舞蹈系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对舞蹈教学的投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舞蹈技巧理论知识,或是观摩学习高水平的舞蹈教学课程,掌握当前舞蹈技巧发展潮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技巧教学,先进的理念指导训练。

参考文献

[1] 刘慧芳.浅谈舞蹈技术技巧中学生舞蹈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48-51.

[2] 曾焯.舞蹈技術技巧在舞蹈作品中的合理运用[J].大舞台,2014(2):171-173.

[3] 柳倩.论舞蹈技巧与舞蹈技巧训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3):120-122.

[4] 章文慧.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合理运用[J].大众文艺,2015(17):67-69.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北京市
舞蹈艺术中形式美的思考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刍议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