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顺碧 张爱华 田世昌
摘 要:青少年一直是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可我们却常常叹息,这一代人似乎变得更加冷漠、自私和脆弱,很多人把它归结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和信仰缺失的恶果。文章以这样的视角展开研究。阐释了“精神信仰”的概念,分析青少年精神信仰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重构青少年精神信仰的几种体育路径,以期能够帮助在精神困境中挣扎的青少年。
关键词:青少年 精神信仰 体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a)-0212-02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然而,我们正在忧虑他们这一代人的发展,新闻里不时出现青少年离家出走、迫害同学、杀害亲人、跳楼自杀等负面信息。文章从青少年精神信仰缺失出发寻找重构青少年精神信仰的体育路径。
1 精神信仰的概念
精神信仰,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学界还没有相对权威又一致的界定。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心理学博士宋兴川认为,信仰是人们对涉及自然、社会、个人关系终极价值(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极度相信和尊崇。精神信仰属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范畴,是人类精神为逃避无限和永恒的压迫,为克服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无依和孤寂之感,摆脱虚无和绝望,而构筑的“精神家园”,藉以获得生命的确定和归宿的产物[1]。他阐释了精神信仰是灵魂的安顿之所。文章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其本质,提出精神信仰是人对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深度认知和觉解行为,具体表现为:自觉信奉和遵循的生命及生活常识、赋予生命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接纳科学知识、哲学思想等,拥有精神信仰的个体,会有意识的“规约”自己的行为,最终自觉遵从内心的坚定信念,心中不再困惑、迷茫,让精神和灵魂得以安顿,身心合一,处于“愉悦状态”。这样的个体,面对生死是释然的,面对生活是坦然和平静的,感受到人生是有价值、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
2 青少年缺乏“精神信仰”的原因
2.1 中国社会大环境信仰危机的影响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在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均出现重大转化,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导致人们无所适从,出现前所未有的冲突和混乱,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了,可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善起来,很多人都比较茫然和不知所措,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信仰危机问题,青少年自然包括其中。
2.2 中国教育的共性问题
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改革路上,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但其“社会用人体系、社会竞争环境、个体诚信体系”等均相互影响,人才培养体系自然也呈现出诸多问题,中国教育的功利化、青少年学习缺乏兴趣、德育教育欠缺、信仰缺失、情感教育少、爱匮乏等,这些弊端都显而易见,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时代,缺乏艰苦的奋斗过程与体验,对幸福生活很少感恩,成长中缺乏历练和有效引导,精神信仰从何而来呢?
2.3 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思想和行为的增长速度并非与之同步,这就必然导致其产生诸多困惑,而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尤其是青春期青少年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2.4 “选择太多”带来的困惑与迷茫
现代人在生活中,从人生存的衣、食、住、行,到个体的前途发展、事业定位、人生格局,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青少年的价值观不稳定,性格、思想都在变化之中,要他们在诸多事物面前做“多选题”,而其阅历和所获取的经验又是有限,他们面对繁杂众多的选择显得无所适从,表现为无法取舍和决断,精神的迷茫和挣扎就不可避免。
2.5 缺乏建立精神信仰的实践体系和路径
青少年对人生的诸多问题,还没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防御机制”,遇到挫折,最容易感到“生活不如意和人生不可控”,此时,需要“精神信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可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建立精神信仰的实践体系和路径,因此,他们只能在现实面前困顿徘徊和迷茫无助了。我们知道,信仰需要可想、可观、可体验、可凭借的具体内容、形式、仪式和稳定的实践体系。如:信仰什么?诚信还是正直、善良?.....该信仰提供哪些精神支撑?指明个人奋斗方向?人生价值?还是其他什么......这些,都很少以一种稳定、长效、群体良性互动的方式,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给予合理引导、经历和实践,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一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印记,更加谈不上遵循、崇尚和奉行,因此,这种实践体系的缺乏是导致青少年建立精神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
3 重构青少年“精神信仰”的体育路径
宗教心理学研究指出:信仰的转变年龄在青春期[2]。这说明,青少年时期,尤其是青春期,建立“信仰形成”的实践体系尤为重要。体育是可以较好地帮助青少年建立信仰的实践途径,如:趣味体育、竞技体育、生存体育等多种路径均能达成这一目标。
3.1 让青少年回归本真的趣味体育活动
“趣味体育”从趣味性入手,吸引青少年通过体育活动,回到孩童时代的“玩耍”状态,开发和挖掘孩子潜能,让其身体和心灵接受最原始的体能消耗、释放压力,回归到率直可爱的本真状态,找到内心深处的兴趣、爱好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尽力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吸引力。如:“寻宝”活动、“福尔摩斯”探案等趣味体育项目。
3.2 “优胜劣汰”的竞技体育比赛
竞技体育比赛有着残酷的一面,让青少年明确现实竞争的残酷性,同时,必须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培养他们为成功去拼搏、奋斗的精神、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喜悦、矛盾带来的委屈、气馁等,学会处理同学、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正常化。也不断控制自身的情绪情感,学会长大、宽容、包容和妥协等。
3.3 “磨炼意志”的生存体育活动
青少年的性格、个性都有很大的可塑性,其意志力也要通过具体的手段和路径来增强,体育活动中的攀岩、定向运动、长距离跑(马拉松、越野跑)等项目,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青少年克服困难的勇气、顽强的意志力等,让他们学会在恶劣或困境中坚持,突破自己的极限,明晰自己的奋斗目标,直至坚持到最后,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最終建立精神信仰。
3.4 “高峰体验”的新奇体育活动
青少年对未来有着很多的憧憬,把自己的未来勾画得很完美,总感觉自己能够达到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顶峰”,而现实中,大多数的人生经历却是平淡无奇的,于是,常常气馁和失望,从而怀疑人生。正好,象蹦极、探险、登山等体育运动是能够让青少年经历“高峰体验”的,这些感觉对他们体验成就感和获得人生价值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他们建立精神信仰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宋兴川.精神信仰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3):64-68.
[2] 姜琳琳,盛群.当代中国社会信仰重构的可行性方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3):1-2.
[3] 胡娟.在中国梦的语境下重塑当代精神信仰[J].学习论坛,2014,3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