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之思考

2018-06-11 06:30刘岩峰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农村体育新时期发展

刘岩峰

摘 要:文章立足于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西省和顺县农村体育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农村体育设施资源总量严重不足,配置单一、不合理;体育场所设施保障不力,被侵占、挪用现象严重;基层体育组织机构多都形同虚设;农民体育活动大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农民身体素质不尽人意,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推进实施“农民健身工程”,改善农村体育环境,以农村学校为体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竞赛制度,建立农村、学校、家庭三位一體的体育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体育产业化发展等是新时代农村体育发展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体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218-04

Abstract:Based on sports sociology, economics,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rural sports in Shanxi Heshun system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resources of rural sports facilities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allocation is unitary and unreasonable. Inadequate protection of facilities and facilities in sports facilities, which have been embezzled and misappropriated; The grassroots sports organizations are mostly empty; Most peasant sports activities are in a "spontaneous" state; The farmers' physical quality is not satisfactory, and the disease is very serious. Increase government investmen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asant fitness project", improve the rural sports environment, based on rural schools sports bas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rural sports cont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school, family trinity mode of sports development, promot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 is a new e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s feasible.

Key Words:In the new period;Rural sports;Development

农村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广大农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农村体育工作的得失与成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全党全国发出“减贫新信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与机遇面前,笔者作为一名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乡镇挂职锻炼帮助工作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自己对农村体育的调查与研究,把握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脉搏,了解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从实际出发,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在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历史性机遇面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从山西省和顺县现辖5镇5乡,294个行政村中抽取3镇1乡,其中每个乡镇抽取5个村进行抽样调查,抽样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和体育学等多个视角,对农村体育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的分析和研究。

2 我国农村体育开展情况

我国于1995年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于1988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运动会,从此之后每四年举行一届。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的国家。特色项目有:龙舟、民兵军事三项、健身秧歌、舞龙舞狮、自行车载重、风筝、钓鱼、中国象棋、毽球花毽等。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以上全部都是从国家层面对于农村体育发展所提供的政策支持与活动保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基层体育所呈现出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极不平衡的惨淡现状。我国体育发展的“水桶效应”尤为突出——农村体育发展的成熟程度,决定着我国整个体育大环境的发展水平。

3 山西省和顺县农村体育开展现状与分析

山西省和顺县以山地、丘陵居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干燥多风,秋冬漫长而寒冷。这样的气候条件给农村体育的广泛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1 农村体育开展现状

调查发现,和顺县农村体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像全县脱贫攻坚大决战那样进行的如火如荼。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劳动即体育”的观念深入民心,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极为薄弱,他们缺乏对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健康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村民极少数的体育锻炼基本以“自发”组织为主,主要有小范围的广场舞、清晨傍晚的徒步快走、爬山等。

3.2 体育设施情况

和顺县各行政村的体育设施主要以篮球场和健身器械为主,个别村还建有村民活动室,但基本处于闲置或另当他用,未能发挥其本该有的体育功能,详细情况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全国上下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贫困地区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得到大力改善,所调查和顺县各乡镇体育场地和器材基本都有,但人均体育场地较少,甚至个别村的人均体育场地为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及组织化程度较低。

3.3 农村体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3.1 农村体育设施资源总量严重不足,配置单一、不合理

通过实地调研,感触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农村的体育设施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农村甚至“一无所有”。

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村民搬迁、外出求学、务工,导致大量村落“空心化”,留守老人居多,“老龄化”问题凸显。这样的农村现实条件,应该多建一些适宜老年人锻炼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健身器械功能单一,用途有限,篮球场的建立也显得毫无用武之地,这也难怪很多村落的篮球场沦为停车场、晾晒谷物的场所了。

3.3.2 体育场所设施保障不力,被侵占、挪用现象严重

在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村的篮球场地已经成了村民们用来停放自家车辆的停车场,还有一些村的篮球场地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水泥场地坑洼不平,篮板、篮筐年久失修。健身器材已经成了村民晾晒被褥,摊晒谷物的工具。

3.3.3 基层体育组织机构大多形同虚设,农民体育活动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政绩取向下的农村体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看得见的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械基本闲置,篮球场也已然成了“停车场”,基层组织对于体育工作的态度基本就是放任自由,导致其最终沦为备受诟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实用价值几乎为零。

3.3.4 农民身体素质不尽人意,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

农民受到个人经济状况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他们的体育消费能力,甚至影响到他们对于体育相关知识的获得和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由于他们经济状况的现实影响,日常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使得他们因为得病或者受伤,而直接导致贫困或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实状况的广泛存在,与我国花大力气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火热场景形成了极大反差。

3.4 对策

3.4.1 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大力推进实施“农民健身工程”

创新发展农村体育管理模式,建立县市、乡镇、农村三级联动机制。县市级体育行政部门全力抓好农民体育协会的运行,乡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体育文化工作站,农村建设好村级体育文化活动室。以上三级体育工作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将推进实施“农民健身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3.4.2 以农村学校为体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竞赛制度,建立农村、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

农村是农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学校是农村社会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家庭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让三者发挥各自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3.4.3 推进农村体育产业化发展

我国近些年相继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应该借助在全国上下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借鉴城市体育产业化发展实践经验,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产业化发展,兴办各种主题、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化节,有条件、具备一定资源的地区开展农村地区体育旅游,以此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实现多元化、多渠道发展,以此助力脱贫攻坚早日实现。

4 反思与结论

4.1 反思

对于体育工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到底是应该追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工程和金牌效应,还是应该致力于凸显民生本位,但施政绩效难以迅速彰显的群众体育?

对于需求缺口巨大、投入力度和难度更大,政绩效果更难凸显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而言,其考驗无疑更为严峻。

在现有政绩考核制度下,“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往往容易使各级政府热衷于周期短、成效明显,有形的,能够留下政绩痕迹的,有考核指标依据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供给,而忽视对其他可能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物力、财力,但其效果和影响力可能更难以呈现的服务内容的供给,这种流于形式、“面子”工程的工作方式,很难使农村体育真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更谈不上有质的飞跃了。

4.2 结论

农村体育工作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要对象,以乡镇为重点辐射,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农民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切实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政府应加强管理,政策倾斜,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体育。真扶贫,扶真贫。在“精”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切实将农村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黄美.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10(4): 43-46.

[2] 徐颂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1):26-28.

[3] 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审思与现实困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4):20-30.

[4] 韩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6-20.

[5] 杨丹亚.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体育科技,2017(2):93-96.

猜你喜欢
农村体育新时期发展
区域发展篇
农民体育场地需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构建鞍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