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18-06-11 06:30陈真伟王红云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研究与实践体育课程可行性

陈真伟 王红云

摘 要:通过对越野行走运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普及性进行论述,对越野行走国内外发展现状、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现状、必要性可行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从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及高校开展越野行走的优势,并结合我校越野行走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希望能为高校推广越野行走课程提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将越野行走这项时尚、安全、易学的体育项目引入大学体育课堂提供参考和帮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快乐运动中来,从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我運动,我健康,我快乐”。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 越野行走 必要性 可行性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148-03

1 概述

1.1 越野行走运动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越野行走起源于芬兰20世纪30年代滑雪运动员夏季训练的方法、手段。1997年,创建了一种使用两支手杖行走的运动,命名为“越野行走”。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万人在参加,中国越野行走人数现已过百万。

越野行走运动方式包括平地走、山地走和手杖操,还可以利用手杖进行力量练习和游戏,比走步有效,比跑步安全,比球类简单,被美国医学杂志誉为最接近完美的运动。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该项运动引入中国,2005年和国际越野行走协会合作正式在中国推广这项运动。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习主席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中国行”持杖徒步活动的2016年正式启动,近2万人次参加到越野行走的运动中来。

2016年第三届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国际越野行走大赛首次落户中国;2017年10月首届越野行走世界杯中国站设在了贵州。

2017年全国第三届老年人健身运动大会已将持杖健走列入比赛项目,群众体育项目首次进入全运会,标志着越野行走项目已经在全国性比赛中落地生根。

1.2 高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主要都是一些田径、球类等项目,教学过程中突出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立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选择一些趣味性和休闲性强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高校体育场馆不能满足体育课程设置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健身、休闲的体育项目引进到大学课堂,如健美操、瑜伽、形体等,但同时对体育场馆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普通高校很难完全满足室内教学场馆的需要。越野行走课程的设置既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受天气和场地的影响很少,能缓解高校体育场馆的紧张现状。

(3)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问题。

制约越野行走在高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政策法规以及宣传力度。

2 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价值

(1)越野行走具有独特的健身效果和治病作用。

越野行走使用两支手杖,上肢也能参与行走,使全身90%的肌肉参与运动,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比普通行走心率提高10%,热量消耗提高20%~46%。因此,在提高心肺功能,减肥、降“三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效果显著。

(2)越野行走具有独特的保护功能。

人体由两点支撑变为四点支撑,腰、腿的压力减轻10%,保护膝关节和腰椎,预防骨关节病。

(3)越野行走一项新颖、时尚、快乐运动。

越野行走是一项边走边“玩”健身运动,群体性强,它既可以回归自然,放松心情,又可以促进交流、增强友谊。

(4)越野行走具有较高的运动价值。

越野行走可以作为准备活动、体能训练、体育竞赛、放松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2.1.2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意义

(1)突破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模式,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引入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健身理念和方法,补充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足。

(3)通过开展越野行走课程不仅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挑战自我的精神和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野外的生存能力。

2.1.3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研究内容

(1)越野行走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以越野行走课程的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研究为重点,制定符合高校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

(2)越野行走课程教学内容。

越野行走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手杖操、越野行走技术、身体素质训练、手杖操游戏与竞赛等几方面。

(3)越野行走课程设置。

越野行走课每周一次,每次课2学时,一学期18周共36学时。

(4)越野行走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适宜的比赛项目,以体育的魅力、竞赛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参与;以群体活动的开展和竞赛活动的实践推动学校越野行走的深入开展。

(5)越野行走课程评价方式。

2.1.4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越野行走可以补充与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越野行走教学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爱好;越野行走简单、安全,符合高校对课程安全性的要求;越野行走时尚、新颖,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要求。

(2)越野行走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越野行走运动在吸引学生们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的同时,亲近大自然,加强学生户外探索能力,锻炼意志品质。越野行走的比赛和游戏等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责任感及团队协作精神。

2.1.5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和世界心脏联盟重点推广的健身运动,被美国《运动医学》杂志成为“最接近完美的运动”而大力倡导。

(2)越野行走的动作技术要领简单易学,适合各类人群:对场地要求不高,适合在各种场地里进行。

(3)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 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校野行走课程开设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其次高校有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及校园环境,更有大量的学生,完全有条件在学校推广普及越野行走课程。

(4)高校体育课学时设置为每次课2学时90分钟,非常适合越野行走课程的开展。

2.1.6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创新之处

(1)越野行走借助两支专业手杖,使人在行走过程中实现四肢同时参与运动,人体由两点变成四点支撑。

(2)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制定越野行走课程行走路线、制定高校越野行走体育课程安全保障体系。

(3)运动场地开放、灵活多样,马路、山林、田间、湖绊及校外步行街及公园。

(4)开设越野行走课程在四川美术学院体育教学上是第一次,在重庆市高校课程设置调研也属首例。

2.2 实践基础

2.2.1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现状

越野行走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时尚体育项目,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推广。2014年起,山东、吉林、北京等地部分高校也开始引入越野行走课程,现在全国有近30所大学开设了越野行走课有些大学还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越野行走课程,为今后在高校推广越野行走运动奠定师资基础。2018年部分高校已把越野行走列为校运会比赛项目。

2.2.2 四川美术学院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现状

我校是重庆市第一所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高校,2017年越野行走课程已被学校列为教改项目,2018年被列为学校课程建设项目。

2016年9月我校首次将越野行走纳入体育课程,开设了四个班越野行走课,不断的摸索、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实践开发、制定不同的行走方案和路线。对学生进行心率测试,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研究和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野行走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一学期的越野行走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害羞到后来的充满自信,逐渐喜欢上了这门课程。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对越野行走课程感兴趣,同时越野行走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媒体的关注。

2017年2月我校继续开设了四个班的越野行走选项课,复选的学生占一半以上,课程深受大学生喜欢。

在学校改造运动场馆半年多,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越野行走课程不受场地的局限,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开展的非常好。在缓解体育场馆压力方面越野行走课程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

受越野行走课程的影响,院工会也将每年一次的环校跑比赛改成了越野健走,并于2017年3月举行了四川美术学院首届师生员工校园越野行走健身活动。

2.2.3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现状

各大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已有相应拟有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还需不断的研究探讨和完善,而且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越野行走课程建设相关资料。高校越野行走教材《越野行走教程》于2014年已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2.2.4 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社会评价

四川美术学院开设越野行走课程受到师生和媒体的关注:

团委公众号“乐活川美”以“举起你的手杖来,我们去川美压马路--体育课新花样,越野行走!!!”进行了报道和宣传。

新华网以“川美开设越野行走特色课程,大学校园里面学走路”为题进行了报道。

华龙网又以“川美开设越野行走特色课程160余学生学走路”进行报道。

老师和学生通过微信把越野行走课堂教学图片进行展示和宣传,通过朋友圈点赞和关注的人非常多。

3 研究的方法及目标

3.1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适合越野行走有氧运动在高校中发展的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形成可具体实践和操作的理论指导,为大学开展越野行走体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2)访谈法:通过对专家、高校开设了越野行走课的教师和上课学生进行访谈,听取各方对越野行走课程的意见反馈建议,反复研究、论证和实践。

(3)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越野行走课程的认知程度及接受情况,进行教学研究实践。

(4)实证研究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运动方案对学生进行运动前后心率测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运动量的变化情况。

(5)数理统计法:对心率、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3.2 研究的目标

3.2.1 改革体育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加大越野行走课程的宣传教育,提高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加强高校间文化交流。在高校间建立统一的教学指导纲要,编写教材。深化越野行走课程的组织模式和教学研究。

3.2.2 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1)在越野行走手杖操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2)教学方法更多倾向于重复练习和竞赛、游戏法等,既能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3 完善越野行走课程的授课形式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速掌握技术要领,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2.4 更新、完善越野行走课程的评价方式

因为越野行走课程刚刚走进高校,理论基础薄弱,教学主要以技术为主,但是考核评价内容不能重技术,要以平时课堂表现为主,提倡快乐体育。

4 结语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休闲体育进入了大学课堂,大学开展越野行走运动虽然是一项时尚、安全的运动项目,但毕竟是户外运动,存在场地、交通等不安全的因素,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政策法规以及宣传力度,甚至个别人因认知缺陷的质疑,都是制约越野行走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影响高校開设越野行走课程的主要因素,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力度,课程设计科学、合理,备课准备充分,做好安全防范,用越野行走课程开展的真实效果去证明课程开设的意义,越野行走课程一定会在高校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汤瑞廷.长春市普通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现状分析[D].吉林大学,2014.

[2] 于洋.高校推广越野行走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8):78-79.

[3] 潘晓兰.越野行走有氧运动体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84-85.

猜你喜欢
研究与实践体育课程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基于TBL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构建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