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双版纳地区基诺族的农耕文化

2018-06-11 10:07白凡
丝路视野 2018年35期

白凡

【摘要】基诺族,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景洪市东北部的基诺族乡、勐旺乡及其周边地区。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基诺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传统习惯,都带有森林文化的深刻烙印。以“刀耕火种”为特点的山地农业是基诺族的主要耕作方式,而轮歇耕作则是其最基本的耕作制度。笔者从基诺族“刀耕火种”的内在合理逻辑和朴素自然哲思入手分析这个民族的农耕文化。

【关键词】基诺族;轮歇制度;刀耕火种

一、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基本情况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有一片面积约六百平方公里、被称作“基诺洛克”的神奇地域,它就是中国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

这里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拥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苔藓常绿阔叶林等多层交错的植物群落,生长着抗癌植物美登木、麻醉药用植物锡生藤、香料植物龙脑香、速生木材团花树、优质木材柚木、红椿、八宝树、篦齿苏铁等高级林木,还有可用于油料、香料、淀粉、纤维等经济作物多种,以及无数奇花异卉、野生果类。

基诺山区,土地肥沃,光热水源充足,乃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中、高丘陵和深度切割的地形,造就了基诺山区的立体海拔,使得方位不同的坡地和深浅不一的沟谷,成为发展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理想之地。“高山云雾出好茶”,基诺山区成为兴于元明、盛于清代、名重天下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首,也就理所当然。

二、基诺族“刀耕火种”体现出来的朴素哲学思想

(1)神圣的“半山”界限。“半山”界限包含着基诺人的聪明智慧,充满了合理性和科学性。所谓“半山”界限,就是山地和箐沟的分界线,是基诺族祖祖辈辈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即:耕地的开发,必须是在“半山”这条地界以上。从“半山”以下到箐沟边的森林覆盖地带,绝对不允许砍伐。因为正是这些森林和箐沟,为基诺人提供了最甜美的水源、最丰富的猎物和随时可以采集到的果蔬和药材。基诺人世世代代正是靠着这样的智慧,有效地维护着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

(2)有序的轮歇制度。基诺族早期刀耕火种的轮歇制度,采取的是在固定区域内的“单一轮歇”方法,即每个村寨的山地划分为十三片以后,按顺序每年砍伐一至几片,采用“烧而不耕”的方式,种一季后就抛荒闲置。这种方式对地力的消耗很小。因此,在这种耕作方式下,土地始终能够保持很好的植被,烧山后土地肥沃,土质疏松,草死虫灭,无须耕锄,只要用砍刀和剁铲即可种植。耕作工序也很简单:冬春之际砍地,晚春烧地,初夏播种。由于林地烧得透,盛夏不必除草,等到庄稼成熟,守地护秋,即可收粮入仓。当然,这只能在人口稀少、土地富裕的情况下才可行。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势必供不应求,如果不节约使用耕地,就将无法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因此,这种耕作方式不得不随之发生改变。此后就出现了在固定区域内,耕种几年后再抛荒闲置的“混合轮歇”的耕作方式。所谓“丢三不丢四,荒七不荒八”,即指此种方式。

严格的“烧荒”规程。烧地是基诺人耕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烧地的安全问题,同时还有烧得透不透的问题。防火是头等大事,如何看风势风力,如何砍隔离带?多大的地块需要砍多长多宽的隔离带?哪边需要宽些,哪边可以窄些?都需进行严格的估量,因而形成一整套操作规程。地烧得透,种下庄稼后虫害少、杂草少,田间管理省力省心;地烧不透,草多虫多,既费力又影响收成。因此,要燒地还必须举行严肃慎重的“烧地祭”。

(3)巧妙的套种技术。连续耕种的土地,必须逐年深耕以增加熟土,对于水土极难保持的山地耕作,更是如此,而且还必须解决后期肥料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头年砍烧丛林的积累,显然是不能满足常年持续耕作的肥力需要。因此,基诺人用适当“套种”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他们创造并运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套种技术,既能有效调节和增加土地肥力,解决持续耕作所需肥力问题,同时又保持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4)合理的地片配置。一个家庭每年需要耕种多少土地,是根据农作物的产出和劳动力的多少而决定的:首先是旱稻地片的选择安排。由于耕作粗放,早稻亩产一般只有100kg左右。一个劳动力大约可以耕种25kg旱谷种子和5kg棉花种子的土地,在正常年景下可以收获625kg旱谷和100kg籽棉,所产粮食仅够养活2~3人。据此,基诺人在安排生产时,先要保证有足够的土地用于种植旱谷,而且要根据土地的类型来考虑品种的安排和早中晚稻的比例。同时,还要考虑棉花地片的选择和安排。因为棉花不仅是基诺人解决穿衣需求的来源,还有充当“货币”的功能,用于缴纳苛捐杂税、换取盐巴、铁器等生产生活等必需品。

三、结语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随着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刀耕火种的农业已渐渐消失。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虽然落后,但它是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对这种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实践的总结。是一个民族历史性前进的必经之路。基诺人合理的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隋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协调平衡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