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娇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地日益加快,国际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加。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成为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计划的行动纲领。“工业4.0”战略的提出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颁布,明确地昭示了制造业新一轮技术革新和制造领域的颠覆性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工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必导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作支撑和人力来驱动,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如何适应我国工业转型升级,以及“工业4.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深入研究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素质要求、构建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与造就一批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
中国高校为了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教学方式方法逐渐由单一转变为多元,积极探索基于项目、基于任务、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多法并举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把传统的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调整为既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能力培养;把课堂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调整为注重知识运用与能力训练,把教学内容追求学术性,调整为更加注重实用性,把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调整为不仅熟悉具体操作技能,而且能与所支撑理论相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新的问题。注重创设一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实践实训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加强国际高校—高校间、高校—跨国公司间协同组织教学、开展联合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国际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的师资和先进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推进双语或全英文授课,努力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增加国际化要素。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要素
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国高校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要素:
1、转变教育观念变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为发展能力为主的教育;学生培养由共性培养转变为个性培养,树立国际化观念,变本土教育为国际化教育,培養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2、根据学校的办学总体定位和办学思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着眼于国际市场,加快发展蕴藏着巨大经济潜力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3、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研究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式、自主式学习。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4、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方法、途径,提升理论研究,认真研究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有关政策,建立和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我们的办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国际接轨。构建我国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与优势
现阶段我国高校采取的人才培养主要以输出为主,分长期与短期,学位与非学位项目:
1.1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项目又分“2+2”,即国内大一大二两年,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大三大四课程,毕业后获得国外和国内院校的双学士学位;“3+1”,即大一至大三完成后,前外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大四一年课程,学成后获得国外和国内院校的双学士学位;本硕连读项目“3+1+1”,学生在国内大学完成大学1-3年级课程,前往合作院校就读大学4年级课程,完成后继续攻读硕士课程,毕业后获得国内学士学位,国外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4+1”或“4+1.5”,即国内完成四年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前往国外合作院校进行研究生的学习,毕业后获得国外硕士学位。
1.2优势:双学位项目是国内外院校独立签署,与社会上的中介有很大不同,国外院校在合作协议签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分的互认,这样学生在中国高校和外国高校所学的课程均可被双方院校承认。并且,国外合作院校会给国内院校学生较为优厚的申请调教,包括适当降低平均分,雅思分数的要求,并提供奖学金。这类项目一方面为学生节省了时间,4年即可获得双学士,且在大学科范畴内,可以转换专业,使学生有了二次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免去了通过社会中介申请的环节,节省了费用,并且在院校录取率是有较大的保障。
2.1国外暑期学校项目:暑期学校项目即国内院校学生参加与国外高校每年合作开展的暑假期间赴国外高校学习的项目,学习时间一般为3至4周,包含校内学习、生活以及校外的游学等内容,学习结束后可获得由国外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
2.2 优势:暑期学校是各学校为广大学生量身定制的国外体验课程,即可以满足学生的出国短期学习意愿,又可以深度体验国外学习生活的内容。同时,参加暑期学校的学生可以用暑期学校的证书转换国内实习学分。暑期学校实则是为学生未来的出国留学做铺垫,很多学生有出国意愿,但是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暑期学校则是帮助学生深入体验的良好途径。
3.1 国外带薪实习项目:国外带薪实习是学生于每年暑期进入合作国家的企业进行为期3到6个月的短期社会实践项目。学生还可利用实践之余的时间,在境内旅游或实地体验当地生活,了解风土人情。
3.2 优势:项目的特点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踏上国外国土、体验国外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国外企业与国外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学生并肩工作的机会。项目全程接受外国政府监管,并享有医疗及意外保险。每个参加项目的学生以合法纳税人的身份在国外企业进行带薪实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岗位,与国外同事同工同酬。这给予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也减轻赴国外学生的经济负担。国外实习与国内实习一样,都是进入企业内部完成相关工作。我院的学期计划中本就有实习的内容,学生赴国外实习也可视为这项内容,同样可获得实习学分。
4.1国外高校交流生项目:国外高校交流生项目是中国学生去国外大学进行1学期至2学期的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学院为学生保留学籍,完成学习后,我院将根据学生在国外的考试成绩,为学生转换学分及成绩。
4.2 优势:交流生项目费用低,时间短,且没有英文水平的要求,是学生在国外进行短期学习的较好选择。
四、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任重道远
培养高校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教育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不同高校实施国际化人才或综合类研究性人才,可以使高校分工明确,梯次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也可以突出各校的特色,达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培养高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是我国人才培养方面未来重大的发展方向。高校应具备超前的国际化视野,对应高校的理念与运转都应围绕这个目标服务。我国高校应及时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综合或应用的广阔天地中寻求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选择,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