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日本电影创作

2018-06-11 16:10朱少凡
智富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日本

朱少凡

【摘 要】文章分析了日本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并以《编舟记》为例,对我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日本;电影创作;《编舟记》;现实主义

如果讨论日本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那么自然我们首先要给现实主义下一个定义。一般来说,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以下三个条件:1、细节的真实性;2、形象的典型性;3、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倘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现实主义应该是苦大仇深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此来看,《偷自行车的人》是现实主义,《盲井》是现实主义,《远山的呼唤》是现实主义,这毋庸置疑,但时代变了,社会问题变了,人心所关注所忧虑的点也变了,那么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我们是不是也要重新来思考?

日本电影以细腻著称,这里的细腻既是在具体影片中表达人物的情绪时“细致入微”——这其实本身就符合了所谓细节的真实性——同样也是影片的题材上能够去关注一些更独特的职业、人物、感受。

艺术本身就是极致化的体验,我们看日出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但塞尚却把色彩推向了极致,我们感受过惊慌与恐惧,却远没有蒙克的呐喊那般扭曲而焦虑。其实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这无疑是产业与创作者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之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形态,也就是“大路边的故事都被写烂了,反而去关注更多没人关注的细枝末节”。

《粗点心的战争》中,对不同种类方便面的味道选择与孩子拿着少的可怜的零花钱购买时心情的展现;《日常》中对一个即将掉在地上的烤肠主角在短短几秒钟表现出的强烈的心理与行为等等,都反而更加让观众产生共鸣。

而在题材的选择上更是如此,国内电影陷入了两个极端(这里的极端与前面说的极致并非相同的),要么拍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片,譬如《小时代》、譬如公子王孙、譬如江湖情缘,要么就是吃不起饭饿得要死的“底层”,这里的底层也并非真的去愿意展现真实,而更多的是一在种猎奇的视角进行窥探(与一百年前,西方所拍摄的东方影片并无二致)。而真实的人,真实的大多数,却被创作者和市场所忽略。

与之相反的日本电影,我们以电影旬报近些年的年度十佳为例,《不求上进的玉子》讲的是一个宅女一年四季的点滴小事,《百元恋人》讲一个长相平平的便利店售货员为了喜欢的男生去打拳击的励志故事,《海街日记》讲三个姐妹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展开的新生活,《恋人们》讲当今都市之下三组“恋人”的故事;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赘言罗列二三,也只是想表达何为“现实”的影片题材。

至少在日本电影中,现实主义可以用一个日本acg里常用的概念“日常”来解释。这里的日常是符合前面所述的现实主义的三个条件(当然在3、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上还值得商榷,因为涉及到何为艺术的真实这个过大的议题),通常是指:每天生活的琐事,但我觉得一个跟准确的说法,还是要套用本就名为《日常》的作品中的一句话:我们所度过的每一个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自然与十七世纪、二十世纪的不同,而这句话,我认为就非常贴合如今我们应该倡导的,也是日本电影中极其优异的现实主义作品。

国内因为历史原因,要求“文以载道”,长于批判现实主义,但当今社会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却又无法真正的去做批判现实主义,故而笔者认为与其彻彻底底地去编造一些假大空的物质生活,或者猎奇地去观赏所谓的底层人民,还不如带着一点虚妄去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之过得有趣。

这里我们以《编舟记》为例,本片讲述编辑部里编著词典《大渡海》的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是选择了较为偏门的职业,甚至看上去似乎有些无趣,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生离死别。但从观众的反馈来看,他们的评论是“我也想加入一个这样的团队”、“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感动”、“从此我看待词典的态度不同了”等等,基本上得到的都是非常正面的感受,那么这么一个偏门的职业怎么会具有典型性呢?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常”故事为什么会让人备受感动呢?

胜在真实。

这里的真实是从很多细节上表现出的,本片场景大多是在拥挤昏暗的办公室里拍摄的——而不是干净明亮,老板英俊多金,女职员露着大长腿——塞在里面的就是一个老头,两个小年轻,一个临时工大婶和大堆的已经旧得发黄的资料、书籍。这些黄书本身就散发出极其真实的气息,观众表示“仿佛闻得到旧书的味道”。龙平与宫崎葵相恋的那个冷冷清清又脏兮兮的厨房,甚至在我的记忆中也存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个曾经的流行词“土爆了”、“gjb”等等也勾起了观众的回忆。除此之外的服装、路边的招牌、化的妆,都尽可能地最大程度的做到了还原真实,这对于一个表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影片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而在故事上,这样一个奇怪职业的主角是否具有典型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广义来看,他只是成千上万努力的人中的一个,那么他自然代表了这一类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普遍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整个影片情节平淡中却能抓住人心,让观众为《大渡海》能否出版,老编辑是否会去世,男主角是否会累到而揪心,反而是因为每一个角色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种典型性,是塑造出的高大全人物所无法具备的。

影像风格方面,本片以小景别的固定镜头为主,非常适合拍摄尤其是处在狭小空间里的日本人。运用自然光,最大程度的还原了真实(多少有些怀旧的)色彩。

回到前面所说的浪漫的现实主义,因为从前辈的批判现实主义那里,我们得到的大多是消极的东西:社会的丑陋、人性的黑暗、贪婪、色欲、物质,都是这样的东西,《编舟记》这类影片回避了这些吗?也并没有,领导因为利益原因想要腰斩这部词典的编写,因为经济原因他们的物质环境极其恶劣,人手严重不足,这些原因,当然可以被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者所痛斥,他们多么可怜啊!他们受了多少罪啊!但这类影片却选择了平静地,微笑地去面对,靠每个人微小的力量去战胜。从而给了观看影片的观众强大的力量与感动。

还有一个例子,是之前在国内上映的《垫底辣妹》,本片讲述的一个高考生的故事,国内也有同样的情况,也有类似的影片,但要么站在成年人高高在上的角度,要么本末倒置去讲爱情讲友情。相比而言,差在哪里?差的是所谓冷静的目光么?差的是批判的高度与深度么?并非如此,无论是艺术、还是为人,最重要的是心。国内近些年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没有用心真的去感受底层的矿工、邮差、快递员的内心与生活,而是作为一个贵族妇人,用手帕掩着口鼻,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去“同情”,然后扔下一个铜板飘然离去。

而无论这类电影,还是所谓的浪漫的现实主义,都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流泪,因为里面有乐观,有希望(哪怕这些是创作者单方面的奢望),在当下的社会里,它的这种主观期望反而比猎奇的眼神更客观,也更有社会价值。这些年日本电影所呈现出的趋势,并不是技术上的压倒性优势,反而是在处理这类题材上的心态差异。这是值得创作者与市场值得思考的。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日本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日本元旦是新年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日本访学随笔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