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质论的影响

2018-06-11 16:10司乐
智富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形式内容影响

司乐

【摘 要】孔子的文质论对历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久远的,尤其体现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直都是文学现象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它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这里,形式指的是文质论中“文”的一面,内容指的是“质”的一面,受文质关系的影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三种主张。

【关键词】文质论;影响;形式;内容

一、重形式,轻内容

宫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宫廷内部并具有特定风格和内容的宫廷诗歌。《隋书·经籍志四》说:“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祍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宫体”之称,开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鲍照、萧衍等人的艳体诗已肇其端,到梁、陈之世发展到一个极端。对于“宫体诗”的概念描述,曾有过很多不同的看法。就它的内容来说,宫体诗主要以宫廷里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主要是咏物和描写女性生活圈。所以在情调上大多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糜缓弱。这类诗歌的特点集中表现于过分追求形式美,即过分注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偶等等。

萧绎曾经在《金楼子·立言》中为“文”下了定义,他说道:“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他进一步认为“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文辞、声律等的高要求。

例如宫体诗的代表作陈后主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这首在开头描述了宫廷内的环境,华丽的殿宇,繁茂的树林与高高的阁楼相对,化用了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句诗来再度映衬后宫佳丽的容貌和姿色。第二句继续描写美人们不管是应召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尽显其姿态万千,风情万种。最后“妖姬脸似花含露,”又再一次突出描写宫中美人倾国倾城的美丽容颜。整首诗歌着重强调华丽的辞藻和工整的对偶形式,刻意引用,使得诗篇总体形式华丽无比,再细观其内容会发现,除了反复描写后宫嫔妃的美丽容颜和妖娆姿态外,别无他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重形式而轻内容,使得文学失去了它特有的内涵和思想性。

受文质论影响主张重形式轻内容的除了宫体诗这一批文人外,还有上官体、台阁体、西昆体等等一批又一批的创作家。这一类诗歌总的特点也是过度追求声律和谐、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虽然这些诗歌对语言形式的高要求对与后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们的过度地追求形式美而忽略内容的深度,使得它们最终走向没落。

二、重内容,轻形式

西魏宇文泰在推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注意文风改革,命苏绰撰写《大诰》,文体完全模仿《尚书》,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提倡去华存朴,师法上古。《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指出,苏绰“建言务存质朴。遂糠秕魏晋,宪章虞夏。”与宇文泰政治构想中的“摈落魏晋,宪章古昔”的主张是一致的。但实际效果却是“矫枉非适时之用,故莫能常行焉”,《大诰》一味模仿《尚书》的文体,有违文学语言的发展规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肌理派的代表任务翁方纲提倡:“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可见他用“肌理”一词来论诗,这里的“肌理”包括两个方面,即义理与文理。义理总的来说就是“言有物”,指的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总的来说就是“言有序”,指的是诗律、结构、章句等等一系列自古以来作诗的方法。翁方纲认为:“士生今日,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又认为:“所为诗,自诸经注疏以及史传之考订、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贯彻洋溢其中。”可见他将学问为诗,用韵律做考据,着重于诗的内容,将诗歌的形式置于一边。这也集中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很少表现其文学技巧,大多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但失去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这也使得他招致不少人的批评。这些都是受到孔子文质论的影响,重内容而轻形式,由于这些作品忽略了形式美,不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最终也渐渐走上了下坡路。

三、内容与形式并重

作品内容与形式兼备的突出代表要非《诗经》莫属。《诗经》在表意和修辞上都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协调性。一方面,在《诗经》时代,汉语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词汇以及修辞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条件,使得《诗经》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变化多端。另一方面,诗人运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对意象的具体描写,使得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意味深长。

例如《诗经》中《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就其内容而言,作者用“采”、“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苢的动作过程,作者细心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使诗歌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朱熹曾在《诗集传》中将这六个动作具体解释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知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芣苢》就其形式而言,它都是由四字句组成,一方面节奏鲜明却略显短促,但但另一方面,整首诗歌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起来显得回环往复,节奏又舒卷徐缓。可见作者在作品形式上的多重考虑。这样的作品既注重内容又不忽略形式,既完美呈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又运用修辞技巧为作品批上了一件美丽的大衣,使读者的回味无穷,这也是《诗经》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所在。

作品内容与形式兼备的代表性作品,除了《诗经》外,《古诗十九首》也是一个突出典范。例如,《古诗十九首》中对思妇心态的展示非常具有艺术性,质朴无华而又感人深切。思妇心态是复杂多样的,盼望游子早归,这在《古诗十九首》的眾多思妇诗中没有例外,然而,盼归而不归,思妇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有的非常珍视自己的婚姻,对游子的爱恋极深,远方捎回书信,她会置之怀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远方寄回一端绮,她会制成象征夫妻恩爱的合欢被,(《客从远方来》)。有的觉察到“游子不顾返”的苗头,思妇日感衰老、消瘦,只好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也有的思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发出“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的感叹等。在内容方面,《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在其形式方面,《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可以说在语言层面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它为“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作品善于用典,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正是由于这些作品内容与形式兼顾,所以它们为人们所流传,这也是孔子文质论对于后代文学产生的十分积极的影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孔子的文质论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从它的发展和影响来看,无论主张“尚文”,还是主张“尚质”,都是极其片面的看法。我们一定要以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到文质论,既要横向剖析它的实质内涵,也要纵向的挖掘它的外延意义,总的来说,文质彬彬是文质论的核心所在。在文学方面,它主要表现为内容与形式兼备。当然,如今文质论的影响也更趋广阔和多元,除文学领域外,它在美学领域、教育学领域以及社会学领域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无论它如何转化,坚持文质并重的观点是没有错的。

猜你喜欢
形式内容影响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主要内容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