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荆州中学新址夏家台258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一座中型墓,距今约2400年,比屈原约早百年。
这是座仅一室和南部一头箱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加上墓道呈“甲”字形。墓道长2.93米,宽1.7米,楚墓残深3.8米。外一椁内一棺,楠木椁板,头南脚北。棺顶弧线流畅美观,底部离地悬搁,头脚两端留有捆束用的麻绳。
考古人员打开楠木椁板发现,竟然有4条2400年前的干鱼。从形态上看是野生鲫鱼,腹背剖开的都有,巴掌大小,鳞片依然,色红如鲜。
棺顶弧线流畅美观,底部离地悬搁,头脚两端留有捆束用的麻绳。在椁和棺之间的空间两侧,发现戈柄、弓箭等兵器。打开头箱,取出皮铠甲一件,可能是武将的穿戴;镇墓兽一只,上有两对共4支鹿角,鹿角上有云纹彩绘。
从陪葬礼器上看,墓主身份不低,有木豆,还有马镫,有皮杯。在头箱中,考古人员一共取出了9条“阳干鲫鱼”,加上放在棺盖上的4条,目前已看到13条。
这是什么讲究,还是主人生前没吃完的?而且能保存两千多年,难道楚人的防腐剂比今天还要牛?荆州博物馆馆员、荆北新区荆州中学新址考古工地领队田勇介绍,这些谜团,将交由文物研究实验室去解开。在椁板东侧还曾发现烧烤过的痕迹,在陶盘等器皿中还残留有猪胛骨、鸡骨、莲子等。
我国人工酿酒历史大约是在六千年前开始的。在尧时,酒已经流行于社会。《史记》记载,仪狄(据《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
酿酒工艺的进一步突破,是金元时期。清代乾隆年间,直隶宣化对酿酒户征收烧锅税,标志着白酒业自此兴旺发达。
2009年,安徽省六安市双墩村境内的“六安王”大墓考古发掘中,双墩一号汉墓由于积水太深,整个墓室几乎都被淹没在水下。现场的工作人员用抽水设备将墓室里的水抽干,并继续进行清理工作。
在清理到外藏室时,考古人员发现还有一个铜壶里面装了满满的“水”,心想应该是墓室积水没抽干净,于是搬起铜壶就往地上倒“水”。倒了一大半之后,考古人员将手伸进铜壶中,却意外的在壶底捞出了许多米!
壶底有米意味着什么?就在此时,壶中飘出了一阵酒香!考古人员立即将铜壶口封起来对液体进行保存。据分析,这铜壶之中的液体的确是陈酒。难道是墓主人在死后还想着“亲自”酿酒?
经考古工作者分析,此“酒”的成因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同现代一样的蒸馏酒,米粒可能是积水后从别的地方漂浮并沉积下来的。第二,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米酒,因此有米粒沉积在底部。还有一种可能,即米粒粮食沉积在壶底后,自身发酵形成了“酒”。
虽说酒是越陈越香,但这几千年的陈酒显然已经不是能喝的了。
事实上,早在2003年,西安就已经出土了总存量达26公斤的美酒。
2003年3月20日,在西安市北郊文景路中段(汉长安城遗址东南角一公里处),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施工人员正在工地上紧张地开挖地基。上午10点左右,工人们在施工中忽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工地负责人吩咐立即停工,封存了现场,并迅速向西安市文物局作了报告,西安市文物局派人前往勘探。
经过初步勘探发现,这里共有3处西汉墓葬,从墓葬的形制推断,其中一座不是一般的平民墓葬,而是一座西汉早期的大型积炭墓。
当时,西安市北郊已发掘出的西汉古墓葬有数百座,但大都为平民墓葬,基本上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突然有了这样一座大型墓葬,考古人员都很兴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也立即抽调了精兵强将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
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这是一座汉代高级贵族墓葬,虽然墓室以及墓道里早已被洗劫一空,但庆幸的是墓葬内唯一的侧室由于其隐秘性并没有受到盗墓者的荼毒,里面依次排放着2件铜钟、4件鼎、2件盆、1件鉴等共计18件大型青铜器,还有5个精美的陶壶,在西汉古墓中一次出土这么多的青铜器实属罕见。
而最让人振奋的是,其中一个青铜钟里竟盛满了50多斤保存完好的西汉美酒!
很快众多专家聚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破译铜钟内的秘密。技术人员清理了钟盖上的铜锈,接着又小心剔除了钟盖密封封口的生漆,3分钟后,铜钟的钟盖被轻轻启开,霎时间,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经久不散。
随即,工作人员迅速将吸管插入铜钟,將这些二千多年前的陈年古酒徐徐抽吸进备好的药用玻璃容器中,共装了5大瓶,总存量达26公斤。
至于出土的酒为什么是翠绿色,专家解释说,古时人们常把酒叫“翠绿”,一是有的酒本身就是绿的;二是大部分酒经长期放置,颜色都会变绿;此外也跟盛酒的容器有关,酒和青铜器长期作用发生氧化,自然会变绿。
当然,陈年美酒的发现并不止这两例,山东烟台的西汉古墓和陕西咸阳战国时期的秦国墓葬群都有发现美酒。可见,古人对酒的喜爱程度远超当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