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这一问题在凉山地区尤为严重。本文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以普格县孟甘乡为例,对凉山经济落后现象作出简要分析。研究发现,凉山贫困县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方式落后,人力资本效率低,科技贡献率不足,以及交通不便等。对此,本文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四项解决措施,希望对现实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贫困经济;凉山;对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农村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中西部仍然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平均水平甚至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西南山区,同时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是贫困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引起中央与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治贫方式,标志中国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开始。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对全国各地扶贫方式作出方向性的指导意见。随后,人社部、财政部、民政部等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扶贫工作,例如教育部印发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而对于凉山脱贫,中央与四川省领导层亦十分关注。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与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政策。四川省领导在多次在脱贫攻坚会议上强调凉山地区的重要性,并予以资金、产业、政策各项帮助。
(二)研究意义
从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凉山贫困县经济落后原因与解决对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探寻凉山贫困县落后原因有利于脱贫政策方针的精准制定,而思考解决对策能够从个人的视角为脱贫的具体措施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的展开。其次,研究凉山贫困问题意义重大,它是中国贫困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凉山贫困问题的解决能够为全国树立榜样,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进而实现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既为全国人民造福,也是完成一伟大历史使命。最后,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它以具体的凉山贫困乡为研究对象,能够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提供丰富的案例。
(三)综述:关于贫困经济学的研究
就学界内部而言,地区经济贫困问题涉及诸多细分领域,包括财政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在国外,最早进行贫困经济学研究的是舒尔茨,他在发展经济学的指导下,对人口、农业、资本、收入等角度指出了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贫困的原因,使人们认识到贫困经济学这一新兴领域。此外,西方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也是早期对贫困经济学颇有研究的学者,他在《贫困的挑战一一世界反贫困大纲》中论述了贫困这一全球性问题,对贫困的衡量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福利的影响作出了经典的分析。而真正建立贫困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他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主义等,在1990年代创新性地提出了贫困经济学这一研究分支。其代表作《贫困与饥荒》揭示了贫困与饥荒的本质,相继研究了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并运用权利方法这一理论工具对孟加拉、埃塞俄比亚饥荒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凉山贫困县经济落后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产业结构反映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不同的经济部门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贡献度。一般而言,在经典的两部门模型下,农业是早期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与服务业占比更大,并且以往研究与实践均证明在相同产业规模下,工业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而凉山贫困地区存在著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份额不合理。首先,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辖下普格县为例,2014年,生产总值21.8亿元,三大产业部门占比分别为33.7:32.6:33.7。其中,农业增加值7.3亿元,工业增加值7.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7.3亿元。2015年,生产总值23.07亿元,三大产业部门占比分别为33.6:32 :34.4。其中,农业增加值7.8亿元,工业增加值7.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7.94亿元。2016年,生产总值24.19亿元,三大产业部门占比分别为33.8:30.7:35.5。其中,农业增加值8.19亿元,工业增加值7.4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8.58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普格县第一产业的占比较大,而在现代经济社会本应发挥更大作用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却占比不多。就全国范围来看,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0.5%,远高于普格县的35%。因此,从产业结构来看,普格县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停滞于传统农业为主导,这是导致其经济贫困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另一原因是存在于农业部门内部。以普格县下辖的孟甘乡为例,其农业发展模式落后。首先,孟甘乡的农业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作物耕种面积较少。在种植业中,小麦、大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面积为30万亩左右,占农作物面积为64%,而经济作物只有烤烟、蚕茧二种,且产量地下,附加值并不高。其次,在农业经营模式上,孟甘乡规模化经营不明显,目前仍然是以家庭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边际生产率较低。最后,孟甘乡的农业生产者大部分没有结合现代商业经营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市场营销、品牌产品等工具拓宽市场。
(二)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低
贫困的原因不仅仅存在于经济内部,更多的还包括于政治、文化、社会等其它方面。在发展经济学的经典模型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劳动力、资本、技术三方面。而舒尔茨等人提出,人力资本对于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作用,这也得到理论的证明与现实的检验。当一个经济范围内的教育水平越高,那么人力资本的效率也越高,进而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往往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陷入贫困,凉山州普格县孟格乡也不例外。
首先,从教育结构来看,在普格县范围内,2014年共有小学25所,普通中学4所,小学在校生27086人,中学在校生6766人。2016年共有小学38所,其中在校学生为29652人;共有普通中学5所,在校学生8353人,其中高中生约1800人。由此看来,普格县缺乏中高等教育,每年高中生人数与中学生人数比例仅为22%,与小学生人数比例则更低为12%。教育结构不完善的另一方面在于,普格县的教育工作并未重视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即未能搭建起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
其次,不仅仅是教育结构不完善导致教育水平低下这一问题,凉山州普格县孟格乡也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外部世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渗入缓慢。在普格县文化事业中,2016年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万册,文化馆1个。按照全县20.04万人口测算,平均每人拥有的公共书籍仅仅为0.15册。在这些书籍中,经走访调查发现,真正涉及科学技术的并不多,并且出版年份较久。虽然目前移动、PC互联网迅速发展,但是多充斥着碎片化的知识,真正促进某一地区科技文化水平提升的仍然是经典的书籍。
(三)交通网络欠发达,制约与外部经济体的联系
除上述社会因素以外,凉山贫困县经济落后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阻碍最大的则是地理条件。凉山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三大地形的交界地带,整体多山陡峭,地势崎岖。多为深山险恶之地。这样的地理环境既使得可耕种的土地面积稀少,土壤肥力不足,也使得交通不便,难以与外界互通联系。而以往许多基于实证检验的经济学文献表明,交通的便利与当地经济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例如,《我国交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详细论述了高铁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正面影响。
在普格县孟甘乡,恶劣的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表现为陆路网络欠发达。2015年,普格县共有公路里程1099公里,2016年末仍然为1099公里,从这一方面显示出当地陆路交通发展的缓慢。从陆路的具体分布来看:公路方面,;铁路方面,。除此之外,普格县的交通运载量也有待提高,2016年完成货物周转量946万吨公里,增长1.5%,完成客运周转量4623万人公里,增长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109万元,增长1.6%。地面交通不便,制约着普格县孟甘乡的经济发展。首先,旅游业是较为适合凉山贫困县发展的产业。凉山作为彝族自治州,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且保持了较为完整的自然原始风貌,但却因交通不便而长期得不到开发。因此,解决交通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四)保守的居民思想,不合理的理财观念
地区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众多数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善于接纳新事物,例如国内江浙、广东等地。而普格县孟甘乡长期以农业为生,局限于农地,加之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因此造成了保守的居民思想,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理财观念存在问题。
在普格县,2016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8.30亿元,增长7.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5.23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比重的53.8 %;年末贷款余额7.08亿元,增长20.9%。同传统农业社会的劳动者一般,普格县孟甘乡的居民在资产配置时更偏好银行储蓄。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农业劳动者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多为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产品尚未渗透入农村基层,人们的理财观念自然受到局限。
三、解决凉山贫困县经济落后的对策建议
(一)引进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实现经营规模化与机械化
针对普格县孟甘乡存在的农业经营模式落后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首先,改变现有以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局面,引进更多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结合本地区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可以对标云南、贵州毗邻山区,大规模种植烟草、新型品种的花卉等。其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模式,通过联产、流转等手段,实现土地的集中化经营,获取规模经济。进一步推广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化生产,予以收入或价格补贴,促进农业经营者购买生产机器,提高土地的单位边际产出。
(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人力资本效率
为提高普格县孟甘乡的人力资本水平,应在文化教育方面予以更多的扶持。例如,完善县级教育体系,通过进一步建设职业技术高中,使得贫困县內拥有更多的技术人才。提升高中教育入学率与毕业率,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帮助贫困学子进入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并在毕业后回县从事科技工作、管理工作。此外,应加强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县财政对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等予以倾斜,实现文化强县,向全县民众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三)完善交通网络,实现道路村村通
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有着刺激作用。消费、投资、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其中投资乘数相较于消费乘数而言更高,单位的投资额比消费额更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因此,首先,完善交通网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也是社会投资的重要项目,能够带动普格县孟甘乡生产总值的增长。其次,完善交通网络有利于打破经济体之间的障碍,促进技术交流、商品贸易、产业转移等。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普格县孟甘乡实现道路村村通,便能够形成一完整经济体,促进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移风易俗,推广投资观念
文化、个人观念影响着经济人的偏好。应将更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商业理念在县、乡级推广。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上门服务等方式推广更多样化的农村理财产品,既能够增加居民投资收益,也有利于促进民间资金的流通。同时,移风易俗,改变本县民众对于经济发展、金融投资等传统认知,以更积极的态度接纳新事物。
四、结语
探寻经济落后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措施,这是解决凉山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普格县孟甘乡为代表的凉山贫困县,经济发展受制于内外部诸多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贡献与占比不高,这是宏观经济层面存在的问题。而本地区众多农业经营者局限于传统农作方式,未能实现现代化的机械、规模生产,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加之科技文化普及率不高,人力资本较低,交通网络不完善,在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凉山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针对以上问题,凉山政府、全体民众应共同集中精力,从改进生产方式,引入高附加值作物,完善交通网络,变通发展理念等途径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5]施政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1
[6]刘树生.创业产业化扶贫机制,坚持效应到村到户[J].学校月刊,2006(12)
作者简介:
什海子拉,就读于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14级财务管理(彝加)专业。